文本解读的深度链接

    赵莲梅

    [摘 要]阅读教学离不开文本解读。在解读时,教师占据认知高地,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解读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链接。在具体链接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文本主旨情感、自己生活认知、课外阅读积累、文体属性特点等角度进行链接,确保学生顺利进入文本阅读核心,形成个性阅读认知。

    [关键词]文本解读;深度链接;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9-0020-02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深潜教材,对文本内涵展开全面发掘,而且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核心,对文本基本要素进行阅读体验,以便形成学习认知。在文本解读链接时,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要进行深度链接,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链接时,教师要有关联意识,链接文本主旨情感,链接学生生活认知、阅读积累,链接文体属性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以便学生形成新的学习认知。

    一、链接文本主旨情感解读

    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摆脱“满堂灌”思想的束缚,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进入文本内容核心,在阅读体验中形成语文能力。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的能力和意识都比较低下,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展开深度发掘,让学生在多重链接中形成阅读体验。学生手中有大量的教辅材料。这些材料有不少文本解读的内容,教师要科学利用这些教辅材料,让学生自主展开阅读链接,对文本进行深入解析。

    如,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桂花雨》一文,教师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熟悉文本内容,并提出问题:“作者对儿时看到的‘桂花雨不能释怀,这是为什么呢?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学生对问题展开阅读思考,并自觉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的问题,并不时给出提示。学生逐渐进入文本深处,对作者情感和文本主旨有了一定了解,其阅读认知逐渐深刻。有的学生说:“作者不能忘却家乡的桂花雨,其实是对故乡、对亲情的一种眷恋。‘月是故乡明,这种情感是可以理解的。”……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链接文本主旨和作者情感展开思考,立刻激活学生的学习心理,使学生的阅读认知逐渐深刻。这说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引导是科学的,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切入点。

    二、链接学生生活认知解读

    学生的生活认知基础呈现个体性差异。教师对此要有充分的了解,以便为阅读教学提供更多的参考。语文教材选编的文本,大多与学生生活比较接近。即使是一些神话传说、童话故事,也都能够观照学生的认知基础。在教学引导时,教师不妨从学生的生活认知实际出发,为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点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文本解读,使他们的感知、体验更为鲜活。

    在引导学生展开文本解读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生活认知有比较清晰的认知。如,教学《搭石》时,课文中的“搭石”,是一些偏远山区特有的生活内容,学生对此比较陌生。为此,在文本解读时,教师给学生进行引导:“邻里之间和谐相处,这在任何地方都是必要的。仔细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的事情呢?不妨借鉴课文写法,讲给大家听听。”讲生活经历,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有的学生讲邻里相互送礼物的事情;也有的学生说邻里帮助干活的事情;还有的学生讲邻居遇到困难时,大家都伸出援助之手的故事。

    教师设计的链接生活的学习任务,看似与文本解读没有太多关系,其实不然。在思考时,学生要借助文本的写法展开思考,就要深入阅读文本。显然,这是一种迁移性训练。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经历最有印象。教师抓住学生的感知体验展开教学引导,成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展示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认知更为立体和深刻。

    三、链接课外阅读积累解读

    学生都有一定的课外阅读积累,这无疑是重要的、可利用的资源。在文本解读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接轨课外阅读,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如,童话故事,常常有一些相似的内容。学生对此有丰富的阅读积累,这无疑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不妨在童话人物刻画、哲理发掘、课本剧创编等环节展开引导,让学生内化文本内涵。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面比较广泛,教学可用的资源也呈现多元化特征。

    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动画片。学生对这些内容都比较熟悉,很快就形成良性互动。接着,教师让学生选择一个人物进行重点分析,准备参与小组讨论。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对文本进行深度解析,对相关材料进行仔细梳理,很快就形成了个性阅读认知。在小组展示阶段,学生都能够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对学生的文本解读情况进行总体把握。最后,教师让小组代表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并给这些学生的表现进行量化评比,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中,教师为学生播放他们熟悉的动画片,目的是激活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以便为文本解读提供助力。特别是组织课堂展示活动,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主动展开文本解读,其学习效果更为突出,阅读教学进入了佳境。

    四、链接文体属性特点解读

    语文教材以主题进行单元组织,对文体特征没有明确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给学生讲解文体知识,但在具体展开文本解读时,要有意识让学生对文体形成认知。相同体裁的文本有更多的共同特征。在文本解读时,教师要进行观照性理解,并利用群文阅读展开横向链接,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形成对文本的深刻认知。结合文体特征解读文本,这是更为专业的操作,其应用价值更高,需要教师进行科学处理。

    如,《鸟的天堂》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围绕“鸟的天堂”展开描写,给我们展示一幅动人的画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对文本进行梳理性阅读。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诵读音频,让学生感受文本表达的意义。学生跟随多媒体小声朗读,课堂学习气氛浓厚起来。最后,教师提出课堂训练任务:“这篇课文以环保为主题,给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结合你的生活观察,展开仿写,选择你熟悉的一个场景,运用文本写法,描绘出一个场景,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于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阅读,对文本表达方法进行体味。在学生进入仿写环節后,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并给予一定的指导。

    案例中,教师为学生提出仿写任务,这是文本解读的内化训练。因为要借鉴文本写法进行仿写,所以学生要对文本内容和写法展开深入研究。读写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适时给学生提出读写任务,对全面提升学生学科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文本解读是阅读感悟的前提和条件,只有深潜文本内核,才能领略文本的精彩。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为学生设计解读路线,这样能够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在引导学生展开文本解读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认知基础,对多种制约因素进行统筹考虑,这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的思维对接,形成深度的阅读认知。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