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报如何做好民生新闻报道
赵春华
【摘? ?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对党报关注民生、反映民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新形势下党报加强民生报道、提升报道质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民生新闻报道作为党报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采访报道要做到切口与立意之间“小”与“大”的平衡,更要在媒体融合发展时代顺应潮流,借助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不断推陈出新。
【关键词】党报;民生新闻;采写手段
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关注民生是党报的政治使命。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无论是从党报的政治使命、受众关注度还是从发展环境来讲,民生新闻都是党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媒介竞争的不断加剧,面对广阔的受众市场,要想站稳脚跟,党报必须走下“高大全”的神坛,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创作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新闻作品,让群众喜闻乐见,为报纸增添热腾腾的烟火气。
一、民生新闻是党报的“眼”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民生新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和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新鲜事。因其自身所特有的趣味性、人情味、题材广泛等特点,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有调查显示,在诸多的报纸版面中,读者最喜爱的版面是社会民生新闻,其次才是时政类新闻。首先,从党报的自身发展来说,要想进一步扩大已有市场,保持自身在受众心目中的权威性优势,民生新闻就是必须要重视的一个报道领域。其次,在我国,党报有着反映民意,引导社会舆情的重要社会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民生新闻就好比党报的“眼睛”,党报必须对民生新闻加以重视。民生新闻来源于社会生活,反映的是当下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只有如实全面地报道它们,进一步分析利弊,才能引导其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党报民生新闻的民本取向不仅是反映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需要,也是凸显党报亲和力、凝聚力、向心力的一个途径。以新疆日报2019年相关报道为例,每天的版面上不仅有来自党中央、自治区党委的洪亮声音,还有来自基层一线鲜活的人和事,以及撒向基层群众的关爱和温情。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报社策划的一系列报道,如70年民生发展成就综述;教育、卫生、医疗等直接和群众利益相关的行业发展综述;伟大节日里各族群众欢聚一堂祝福祖国的生动事例;脱贫攻坚的蹲点调研报告等,都充分展示了党报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工作作风,在丰富报纸常规版面的同时,也充分、及时地反映了70年来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新疆民生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各族群众不断提升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此外,一些常规性的报道栏目如“民生连线”“民生·民声”等,也形成了民生新闻报道的常态化机制。
放眼全国,民生新闻在各级党报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同类报道的竞争已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在避免将民生新闻完全等同于市民新闻、社会新闻的同时,只有利用党报独特的新闻立场、视角、手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抓好第二落点,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意义,才能创作出一批经得住群众检验和时间考验的新闻佳作,从而不断增强党报的可读性和公信力。
二、切口要小落点要高
和时政新闻报道不同的是,民生新闻类报道来自于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包括发生在某个人、某个家庭、某个群体中的新鲜事和温暖事。民生新闻的切口要小,这就考验着新闻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特别是前两者,关系到党报记者能否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做到“脚板底下出新闻”;能否善于观察,抓住细节的闪光处,从而发现新闻,而这些都是合格的新闻记者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要具备发现问题的普遍性和典型性的能力。值得强调的是,切口小,并不意味着立意不用高、主题不用大、意义不重要,相反,需要新闻记者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要在解剖麻雀的过程中反映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自治区党委的部署落地生根所取得的实效。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新疆日报内部组织的多次业务研讨会上,总编辑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为报社新闻采编人员做好民生新闻的采访报道工作提供了方向,那就是“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站在田埂上找感觉”。
简言之,做好民生新闻报道,记者要有较高的报道立意。因为基层是反映党中央治疆方略的一面镜子,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表面看是源自于发生在各自生活、生产领域的一些新变化,放眼望去正是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结出的累累硕果,意义大且影响深远,所以要强调记者新闻采访报道的立意。通俗一些讲,立意好比一个衣服架子,而多姿多彩的民生新闻事实好比一件衣服,只有挂在架子上才能充分展示出它的美,如果一头扎进去,就事实写事实,为了报道去报道,就好比将一件漂亮的衣服揉成一团塞进衣柜里,与前者相比哪一个产生的影响更深远呢?答案不言自明。
但是要做到“站在天安門上想问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考验的是记者的脑力。增强脑力,就需要新闻记者在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中练就缜密的思维,想得全、想得细、想得深。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新中华报》题词,只有两个字:多想。足见思考的重要性。怎么去想?往哪个方向想?考验着记者是否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对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熟悉?对其产生的背景及其意义是否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以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例,记者能否超越书本本身,站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的角度,去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实践力量,这对做好所报道领域的各项工作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记者能够“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的基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理论需要学习者在案前静下来心来慢慢体会,通过不断学习获得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使主观认识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把对政策的报道和解读与实际相结合,就会在新闻采写工作中跟上时代的节律,写出更多、更好、意义更加深远的民生新闻作品。
三、强强联合为民生新闻赋能
做好新时代党报的宣传报道工作,特别是民生新闻的采访报道工作,必须增强“四力”。在这个过程中,记者要有认识新事物、把握新规律、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的决心和勇气。只有这样才能使宣传报道工作更好地体现规律性、增强时代性、富于创造性。
当前,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革新,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身份也由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转换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评论者,在此基础上,受众不断细分。由于传播手段、方式的变化对传播效果产生的影响,对传统媒体提出了变革的新要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脚步不断加快,无论是对传统文字记者,还是单纯从事新媒体制作的记者来说,都是一种考验。
对于传统文字记者来说,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一味地固步自封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需要他们摆脱固有思维的束缚,把思维从一贯的“写稿子”中解放出来,运用新媒体手段创作出更加具有市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作品。对于从事新媒体制作的记者来说,传播手段、传播方式的先进只是一种技术层面的优势,在“内容为王”时代,怎样增强脑力,借鉴文字记者思维、深度上的优势,增强新媒体产品的质量,提升民生新闻传播力和传播效果,是一个应该努力的方向。
为了积极应对挑战,攻克在全媒体发展之路上遇到的难题,需要记者不断精益求精,立足岗位将各自优势发挥到最大化,更需要各自在互联互动中加强学习,借鉴彼此的知识、经验,强强联合,做好民生新闻的采访报道工作。
以新疆日报2019年脱贫攻坚蹲点调研系列报道为例,报道采取小分队的形式,将文字记者、新媒体记者组合在一起,奔赴脱贫攻坚一线进行采访报道。对传统文字记者来说,从报道的策划环节就提前介入,近距离了解新媒体制作的全过程。围绕报道主题,需要选取哪些人物作为报道主角,镜头怎么拍摄,内容占比如何分配等,在新媒体制作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参与学习。而在采访过程中,文字记者的思路以及稿件的谋篇布局也会给新媒体记者一些启发;在具体产品的制作方面,文字记者也能够发挥一些编导的作用,小到什么人、在哪些地点、做什么事、说什么话等这样精细的策划,文字记者都可以提供具体的指导,当然,这是建立在一定能力基础之上的。
短短半个月,大家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让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各族群众当主角,从不同的角度、维度、侧重点,全方位地展示了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发生在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一线的新变化,群众的新收获和新面貌。扩大了这一系列报道的社会影响力,也增强了各族群众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齐心协力奔小康的决心和信心,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这种融合报道的有益尝试在部分党报已经成为一种体制机制,和媒体融合时代的浪潮到来之前“纸媒已死”“报纸消亡”等消极论调不同,它展示了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益互动、相互协作过程中的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对于以深度报道取胜的报纸和以传播手段新颖取胜的新媒体来说,其实是一种双赢。
步入新时代,对于党报民生新闻的采访报道来说,传统文字报道和新媒体报道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借鉴、融合,才能赋予民生新闻报道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加新穎的形式和更深远的影响力,才能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全面、更鲜活地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每个老百姓的心中,才能在基层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新疆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