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查永利

    摘要:古诗词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点,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也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对古诗词过度解析的现象,过于直白的字词释义忽略了古诗词的意境美,破坏了古诗词的整体美感。本文认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应注重古诗词的学习积累,创设教学情境,品味古诗词的意境美,从而实现诗词鉴赏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

    中国古诗词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是中华语言文化中的瑰宝。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大量的古诗词,既能增长学生的语文知识,对学生的人生成长也有积极作用。使学生从古诗词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感受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是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目的。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字词句过度解析

    对古诗词的逐字翻译,容易破坏诗词的整体美感,变成白话文的诗词,不再凝练,这是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例如,王维的名篇《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历来被人推崇,其中的“直”“圆”用得更是精妙,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将“直”译为“直直地向上”、将“圆”译为“太阳的轮廓是圆的”,这样的解读就毫无美感可言。在古诗词教学中,有相当多的传世名篇用字都极浅显但用意却非常深沉,《使至塞上》这首诗中的“直”和“圆”不仅精准地描绘出了沙漠的景象,而且在画面的背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孤寂的內心,不仅是一幅构思精巧的画作,更突出了中国传统意境美的美学特点。王维在诗画艺术上相通互补的特点,让他的诗作极具特点且韵味悠长。

    (二)忽视诗词内涵韵味

    有些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会用概念化的语言进行评价,如“愁”字,在许多作品里都有“愁绪”的意思,如李白诗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词中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写“愁”。李白因自己怀才不遇而伤感悲愤,但这种“愁”并没有成为诗人心中化不开的结,作者很快又说,如果人生不尽如人意,不如潇洒地乘舟远游。到了李煜那里,这“愁”却成了锥心之痛、亡国之恨、亡君之辱,郁结在心头难以化解。同样是“愁”,教师讲解时不能以概念化的评价代替诗词赏鉴,让学生知道了表面的答案而忽视了对诗词内涵韵味的深究。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一)注重学习积累

    古诗词学习是细水长流式的,从学生牙牙学语就开始背诵的《静夜思》《咏鹅》,到《梦游天姥吟留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了大量的诗歌。如果有一天学生在作文中恰如其分地用到一句古诗词,不仅会令文章增色,也会令教师惊喜;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古诗词对学生进行教育点评,如学生初次获奖可以说“金榜初登”、文章写得好可以说“惊天动地文”、对学生由衷赞叹可以说“才华冠世雄”,这种评价相较于“不错”“好”等更会让学生觉得别开生面、备受鼓舞。

    古诗词的学习应该是细水长流式的,而古诗词的运用应该是春光乍现式的,注重积累并化而用之,某种意义上也是学习古诗词的目的。但是,古诗词教学中切记卖弄式的不懂装懂,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并经过教学品鉴,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

    古诗词是古人所写,语言和场景都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多创设情境,拉近古诗词与学生的距离。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可以介绍古诗词背后的故事,如李煜,是著名词人也是南唐后主,不仅是个才子也是位君王。学生了解这些之后,理解作者归宋后的词作就会更加容易。可以将诗歌背后的典故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如“昔人已乘黄鹤去”,其中就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故事,而李白看到崔颢的这首诗后自叹不如,也是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还可以将诗词以绘画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王维、陶渊明的诗词都是入画的典范;苏轼和李白的一些诗词甚至可以演出来,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左牵黄、右擎苍”“西北望,射天狼”,既形象又富有动感。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他们获得美的享受,从而自觉地走入诗词的境界。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意情境创设是为了导入诗词鉴赏但不能替代诗词鉴赏,是为了让学生尽快“入境”,如果情境创设得过多过杂,反而会破坏诗词学习,情境导入要恰如其分。

    (三)品味意境之美

    古人写诗写词极讲究用字用词,流传下来的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在诗词鉴赏时也会出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评价,如果只是将之翻译成白话,过分注重对字词字面意思的解释,就会破坏诗词整体的意境美。因此,在诗词教学时,教师应尽量少讲一些,告诉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先不要急于查看注解,而应从整体上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然后再细细品味。这样在教师讲解时,学生自己的感悟会得到进一步的印证,经过教师的点拨会得到更深刻的感悟,一些有偏差的认识也会得到修正。

    例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学生在自主阅读的时候首先会对“渡荆门”产生疑问:“渡荆门”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地点呢?如果说“荆门”是一个地点,那“渡荆门”在哪呢?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会明白“渡荆门”是“渡过荆门”的意思,这是古诗词中常见的动词在前、名词在后的用法。同样的还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学生读到这里时也会产生疑问,一字一释的方式既不能消除学生的疑惑又会破坏整体的美感,如果这时候语文教师化身为地理老师,让学生去看关于三峡的影片,学生就会豁然开朗,不仅能够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意境,还能对诗人对于故乡的眷恋有新的认识,从诗中看到一位翩翩少年胸怀大志、憧憬未来远大前程。

    (四)吟诵感悟韵味

    中国古诗词除了意境之美还有音韵之美,鉴赏古诗词也要注重通过吟诵感受其中的平仄韵律,感受古音悠悠。对于古诗词的平仄和韵脚,学生把握起来比较困难,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掌握古诗词音律基础知识后,通过反复吟诵,不仅能够感受到古诗词的抑扬顿挫,也容易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感受作者写诗作词时的情感,更好地接受诗词音韵美的熏陶。古诗词在格式上注重骈散结合,注重对偶和押韵,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有七字成句、五字成句、四字成句、三字成句,其中三字句以对偶形式出现,朗诵起来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琅琅读书声中,更能感受到古诗词的古韵悠悠。

    古诗词注重以景抒情、托物言志,有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美,需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意蕴、探寻到其中无限丰富的内涵。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晨读或课堂时间,通过诵读文本与古人进行对话,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在心里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综上所述,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古诗词描写的事物发生在离现代学生非常遥远的古代,学生由于阅历较浅,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而逐字逐词解读又会破坏诗词的整体美感,对学生理解造成困惑。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注重学习积累,品味意境之美,吟诵感悟韵味,从而实现鉴赏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廖艳.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阅读”设计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1):49.

    [2]毕淑玲.“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的误区及对策——以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为例[J].辽宁教育,2018(23):91-93.

    [3]周文琪.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浅析王维诗歌青与白的色彩审美意蕴[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8(1):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