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教育衔接:内涵问题与对策

    巢新冬+刘桂林

    【摘要】中高职教育衔接是中高职院校紧紧围绕区域产业的发展,整体设计中高职人才一体培养的规格、梯次和路径,促进中高职教育层层交递,螺旋融合,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中高端技能型人才。目前,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问题是:学制安排过渡性不强,专业规划系统性不强,目标设定梯次性隐晦,课程体系层递性缺乏,教学项目层层接续欠佳。为此,必须适应社会转型,交融编排学制;对接区域产业,统筹规划专业;面向职业岗群,梯次设定目标;对接职业标准,层递开发课程;对接生产过程,层层接续分解教学。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内涵;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内涵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需求,中高职院校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在专业设置、目标定位、课程和教学建设与改革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紧紧围绕区域产业的发展及其所提供的工作岗位和任务所要求的职业知(识)能(技能)标准这一主轴,整体设计中高职人才一体培养的规格、梯次和路径,促进中高职教育层层交递,螺旋融合,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中高端技能型人才。

    从上述定义看,中高职教育衔接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第二,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第三,体现系统培养理念。满足这三个特征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适应变革。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要求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数以亿计的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中高职教育衔接正是适应这一变革的需要。第二,系统培养。中高职教育衔接就是根据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规格、梯次和结构,整体设计,统筹规划,一体化培养各专业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第三,交融发展。中高职教育衔接就是在专业设置、目标定位、课程和教学建设与改革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两种教育层层交递,螺旋融合,协调发展。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

    1.学制安排过渡性不强

    目前,中高职学制衔接的形式有“4+2”、“3+2”、“3+3”和“五年一贯制”等模式。“4+2”、 “3+2”和“3+3”是指中高职院校签订校际合作协议,学生在中职学习4或3年后,经过一定的选拔测试,绝大部分后2或3年按计划升入挂钩的高职院校学习。有学者把此三种模式称为“对口招生”模式。“对口招生”模式在衔接中高职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但同时存在直接升学(至少基本上如此)之弊,缺乏一个选择过渡过程。“五年一贯制”由高职院校招收通过中考的初中毕业生,学生在校学习五年,前三年完成中职阶段的学习任务,后两年为高职阶段的学习任务。此形式虽然很好地促进了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但实际上是高职“包办”一切,学生直通高职,根本不存在过渡问题,导致中高职教育特色不显,影响职业教育的整体效益与质量。

    2.专业规划系统性不强

    从2010年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看,中职的专业名称与产业和职业岗位相对应,如农村电气技术、汽车车身修复和美容美体等,较好地体现了专业的职业属性。从《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看,高职专业的划分实行“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专业名称虽然也与产业相对应,但同时兼顾学科性,某些专业的学科痕迹还比较深,这在理论上给中高职专业全面衔接蒙上了阴影。实践中两者尚未很好地以地方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类型、标准与梯次为基础进行中高职专业级别分层与续接专业设计。有时为了追求“热门”,两者专业设置往往出现名同实异或名异实同的现象,严重妨碍了中高职专业的系统衔接。

    3.目标设定梯次性隐晦

    中高职院校在设定专业培养目标时,虽然一定程度上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第一线人才需求的变化,综合考虑各专业对应岗位所需职业知识、技能和人格等素质要求,但这种考虑基本上是横向度的(基于自身单一层面的考虑),人才类型、结构、层次的纵向梯度分析严重不足。即中高职院校没有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专业岗位群中的工作任务所内含的职业知识与技能进行纵向度的层级结构分析。具体而言,中高职院校没有以一定的专业为基础,协同研究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协同分析这些职业岗位中的工作任务,然后协同分析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知识与技能,最后协同辨析这些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内在逻辑、结构与层次,据此确定中高职续接的人才规格。从而导致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层级性和梯次性不明显,有时甚至出现高职生职业技能反不如中职生的现象。

    4.课程体系层递性缺乏

    目前在中高职教育衔接实践中,国家和地方均未制定明确统一的中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1]一体化、逐层推进的中高职课程体系暂时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中高职课程衔接基本上停留在中职和高职规划教材、重点教材的选用上,以“貌合”弥补“神离”之不足,缺乏系统的中高职课程规划与整体设计。由此导致的后果是:中高职课程体系的层递性缺乏。其主要表现是:①通识文化课脱节。中职生升学后,对高职院校通识文化课的学习普遍感觉比较吃力,其中比较典型的是高等数学(此课程基本上是纯学术逻辑,以高中为起点)。②专业课交叉重复。一些专业课,中职学过,高职仍开设同样的课程,虽然选用的教材、内容与深度并不完全相同,但交叉重复率比较高。③技能训练欠体系化。主要表现为:①中高职应知、应会的技能要求与等级没有结合职业标准(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予以明确区分,②中高职基本技能、专门技能乃至特殊技能的内容体系设计含糊不清。

    5.教学项目层层接续欠佳

    项目教学(即教学过程项目化)贴近职业工作实际,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项目是指企业的具体产品、生产过程或生产、管理、营销中的实际问题。[2]虽然项目教学在中高职教学实践中比较流行,中职和高职也在系统探索和开发“教学项目”,但中职教学“项目”和高职教学“项目”基本上是“两张皮”, 两者缺乏有机的承接与融合,没有对应特定生产过程(项目),像生产环节一样环环相扣,一个子教学项目承接一个母教学项目,由低到高,由简入繁,层层接续。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中高职教学衔接的“堰塞”现象。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对策

    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协调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高职院校必须以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借助集团内部诸要素的“合力”, 资源共享、互动协调、统筹规划,加强交融衔接。

    1.适应社会转型,交融编排学制

    学制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制度通道。其实质是将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以教学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3]学制衔接能从制度上保障中职学生平等求学深造的权利,打通其升入高职成长为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通道。

    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要求,为给中高职教育衔接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并克服衔接中过渡性不强的弊病,宜交融编排学制。交融学制的基本形式是:2+0.5+0.5+2,即中职3年,分解为2+0.5+0.5,高职2年。中职前2年主要是理论学习与部分实习实训,后一年分为0.5+0.5,前一个0.5在中职读,主要是专业顶岗实习,后一个0.5实行模块分流,想就业的同学以中职为单位进行毕业实习,有升学要求的同学进高职预读(其专业顶岗实习成绩纳入升学考核),相当于预科,主要学习高职一年级的相关科目,为过渡准备,以利于无缝融合衔接,预科生经过高职入学考核合格后,进行为期2年的高职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后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在2+0.5+0.5+2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其专业设置、课程、师资、实习实训条件等主要由作为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的中高职院校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参照有关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统筹规划。

    

    2.对接区域产业,统筹规划专业

    专业是承载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专业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前提,专业衔接意味着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决定着中高职课程教学衔接能否实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现实依据是区域产业的发展,所以,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衔接也必须在与区域产业发展系统对接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其具体操作方案如下:

    (1)技术路径:对接产业,系统规划。“对接产业”是指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以区域产业(集群)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区域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类型、标准与层次为基础进行中高职专业分层与续接专业设计。“系统规划”是指在对接产业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2010年新出台的专业目录设置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对应中等职业教育进行专业设置。当然,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既要相互对应,又要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而体现人才培养的不同能力层次与规格。对接产业,系统规划,有利于形成产业导向型中高职专业衔接机制,系统协调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与系统性。

    (2)实践策略:集团调研,“择宜承接”。“集团调研”是指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充分依靠由教育行政部门、中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组建的职教集团,由职教集团系统调研地方产业的发展状况与趋势、企业岗位需求状况,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类型、标准与层次,为专业设置寻找现实依据。“择宜承接”是指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类型设置专业,并根据不同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同标准和层次以及该专业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确定该专业是否适合于中高职衔接培养。集团调研,“择宜承接”,中高职院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续接专业,有利于提升中职衔接专业的教育质量与效益。

    3.面向职业岗群,梯次设定目标

    中高等职业教育内涵衔接的基本原则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接轨。培养目标的有效合理衔接,是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衔接的源头,也是确定中高职课程衔接内容的基础。中高职培养目标本质上都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两者也有着层次的差别。其层次性主要体现在行业职业岗位的不同要求及相应的规范中。所以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的衔接应面向相应的职业岗位(群),梯次设定。其具体操作方案是:

    (1)技术路径:面向岗群,分层设定。“面向岗群”是指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应全面面向专业辐射的岗位,体现各工作岗位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般要求与具体规格。“分层设定”是指在面向专业岗位群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这些职业岗位中的工作任务,然后分析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最后辨析、甄别适合中高职学生习得的职业能力,据此分层设定中高职续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如表1)。面向岗群,分层设定,根据工作岗位的层级技能要求,设定中高职人才的梯次规格,有利于为区域产业的发展布控合理的人才结构,提升中高职专业目标衔接的品味。

    表1中高职学生人才规格层推表

    工作岗位

    任务分析

    一级

    职业能力

    1

    二级

    2

    三级

    3

    …

    …

    (2)实践策略:校企共商,目标共定。“校企共商”是指人才培养目标应由职教集团成员企业、行业、科研院所与职业院校根据区域产业(群),尤其是企业岗位分布与需求状况,在明确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共同商讨中高职相应专业具体的层级人才规格与要求。“目标共定”是指在共同商讨的基础上,校企双方根据教育部有关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宏观定位及两者的共通性与差异性,中职培养目标的“双重性”(就业与升学)等共同确定续接专业的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共商,目标共定,中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研讨续接专业学生的层级职业能力要求,梯次设定目标,有利于续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啮合,增强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与适切性。

    4.对接职业标准,层递开发课程

    在职业院校办学的诸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课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质是课程衔接。课程的有效合理衔接,能带动其它要素的顺利衔接。构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从根本上满足区域产业群的发展需求,是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生命线。[4]所以,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开发必须遵循两条基本原则:第一,与行业企业职业标准相对接;第二,根据职业标准的层级要求整体设计、层递开发。其具体方案是:

    (1)技术路径:“对接职标”,逐层推进。“对接职标”就是说课程内容要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应按照职业标准的层级要求选择、组织与设计课程。职业标准明确、具体、富有层次性,切合岗位工作实际。“逐层推进”是指中高职课程必须根据中高职学生职业标准的层级能力要求整体规划,层层推进,保证两者的有机衔接。其基本思路如下(见表2):

    表2中高职课程逐层推进开发表

    工作

    岗位

    任务

    分析

    一级

    职业

    能力

    中职

    教育

    知识、技能

    学习水平

    中职

    课程

    二级

    三级

    高职

    教育

    高职

    课程

    …

    “对接职标”,逐层推进,根据行业企业中高级技能型人才职业标准的层级要求开发课程,有利于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内容体系。

    (2)实践策略:校企共建,合作共开。“校企共建”是指中高职学校在行业企业人员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和严谨的分析论证,明确相关课程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分解相应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探析工作任务中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标准,以职业能力标准为导向,统筹协调中高职课程内容,建构与职业能力标准层级要求相对接的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合作共开”是指校企双方紧密合作,根据中高级职业标准,逐层推进开发中高职衔接课程。企业熟悉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任务中包含的层级能力要求,其参与中高职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有利于中高职课程的有机衔接。

    5.对接生产过程,层层接续分解教学

    教学是课程的理解、运用与实施,课程理念、目标与内容的实现都必须通过教学这一中枢环节。可见,教学衔接是课程衔接的内涵延伸,对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现起着基础性的保障作用。从教学论的角度讲,教学的实现必须回答两个理论问题——教什么?怎么教?那么,中高职教什么,怎么教才最有利于教学衔接的顺利实现,基本逻辑是尽可能对接真实的生产过程,以项目教学包为载体,层层剥解教学。其具体方案是:

    (1)技术路线:对接生产,项目层层接续。“对接生产”是指教学过程要与“真实”生产过程相对接,简单“复演”企业生产过程的一般轨迹。它回答的是怎么教的问题。生产过程本身是由许多从简单到复杂的知识、技能、技巧组成的操作环节的链接。与这种环环链接的生产过程相对接的教学过程本身是对中高职教学衔接的最好注解。“项目层层接续”是指在对接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项目教学包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一个项目教学包对应一个生产过程。教学时像生产环节一样环环相扣,一个子项目承接一个母项目,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接续。中高职的教学,采用同一个项目教学包,包里适合中职的内容中职学,适合高职的内容高职学,这样就保证了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一样的层续性。项目层层接续回答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对接生产,项目层层接续,从教学论意义保证了中高职教学的有效衔接。

    (2)实践策略:师资一体,项目递推。教师是教学的本质要素之一,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所以贯彻教学衔接技术路线的实践策略就顺理成章地落在教师身上。“师资一体”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一体共享,中高职院校相互开放,彼此共享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和实验实训人员等,由共享师资综合实施衔接教学;其二是指一体培养,一体化培养适应中高职层层接续分解教学的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衔接教学。“项目递推”是指中高职师资一体,层递推进项目包教学。中高职教师根据项目教学包中子母项目的层级关系及其中包含的层级职业能力要求,分工合作,系统推进,共同完成项目教学包的教学任务。师资一体,项目递推,中高职教师分工合作,一体层递推进项目教学,有利于中高职教学“一脉相承”。

    【参考文献】

    [1] 丁金昌.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2,(3):86-88.

    [2] 刘桂林,童云飞,巢新冬.集团化办学条件下“厂中校”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5):42-45.

    [3] 王宇波.北京市中高职衔接的现实进展与模式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5):27-32.

    [4] 巢新冬,刘桂林.基于区域产业集群的高职纺织服装类专业群建设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33-36.

    【收稿日期】2014-03-05

    【课题项目】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集团化办学条件下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为JG2013370,主持人:巢新冬)。

    

    2.对接区域产业,统筹规划专业

    专业是承载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专业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前提,专业衔接意味着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决定着中高职课程教学衔接能否实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现实依据是区域产业的发展,所以,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衔接也必须在与区域产业发展系统对接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其具体操作方案如下:

    (1)技术路径:对接产业,系统规划。“对接产业”是指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以区域产业(集群)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区域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类型、标准与层次为基础进行中高职专业分层与续接专业设计。“系统规划”是指在对接产业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2010年新出台的专业目录设置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对应中等职业教育进行专业设置。当然,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既要相互对应,又要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而体现人才培养的不同能力层次与规格。对接产业,系统规划,有利于形成产业导向型中高职专业衔接机制,系统协调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与系统性。

    (2)实践策略:集团调研,“择宜承接”。“集团调研”是指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充分依靠由教育行政部门、中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组建的职教集团,由职教集团系统调研地方产业的发展状况与趋势、企业岗位需求状况,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类型、标准与层次,为专业设置寻找现实依据。“择宜承接”是指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类型设置专业,并根据不同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同标准和层次以及该专业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确定该专业是否适合于中高职衔接培养。集团调研,“择宜承接”,中高职院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续接专业,有利于提升中职衔接专业的教育质量与效益。

    3.面向职业岗群,梯次设定目标

    中高等职业教育内涵衔接的基本原则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接轨。培养目标的有效合理衔接,是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衔接的源头,也是确定中高职课程衔接内容的基础。中高职培养目标本质上都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两者也有着层次的差别。其层次性主要体现在行业职业岗位的不同要求及相应的规范中。所以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的衔接应面向相应的职业岗位(群),梯次设定。其具体操作方案是:

    (1)技术路径:面向岗群,分层设定。“面向岗群”是指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应全面面向专业辐射的岗位,体现各工作岗位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般要求与具体规格。“分层设定”是指在面向专业岗位群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这些职业岗位中的工作任务,然后分析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最后辨析、甄别适合中高职学生习得的职业能力,据此分层设定中高职续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如表1)。面向岗群,分层设定,根据工作岗位的层级技能要求,设定中高职人才的梯次规格,有利于为区域产业的发展布控合理的人才结构,提升中高职专业目标衔接的品味。

    表1中高职学生人才规格层推表

    工作岗位

    任务分析

    一级

    职业能力

    1

    二级

    2

    三级

    3

    …

    …

    (2)实践策略:校企共商,目标共定。“校企共商”是指人才培养目标应由职教集团成员企业、行业、科研院所与职业院校根据区域产业(群),尤其是企业岗位分布与需求状况,在明确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共同商讨中高职相应专业具体的层级人才规格与要求。“目标共定”是指在共同商讨的基础上,校企双方根据教育部有关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宏观定位及两者的共通性与差异性,中职培养目标的“双重性”(就业与升学)等共同确定续接专业的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共商,目标共定,中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研讨续接专业学生的层级职业能力要求,梯次设定目标,有利于续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啮合,增强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与适切性。

    4.对接职业标准,层递开发课程

    在职业院校办学的诸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课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质是课程衔接。课程的有效合理衔接,能带动其它要素的顺利衔接。构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从根本上满足区域产业群的发展需求,是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生命线。[4]所以,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开发必须遵循两条基本原则:第一,与行业企业职业标准相对接;第二,根据职业标准的层级要求整体设计、层递开发。其具体方案是:

    (1)技术路径:“对接职标”,逐层推进。“对接职标”就是说课程内容要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应按照职业标准的层级要求选择、组织与设计课程。职业标准明确、具体、富有层次性,切合岗位工作实际。“逐层推进”是指中高职课程必须根据中高职学生职业标准的层级能力要求整体规划,层层推进,保证两者的有机衔接。其基本思路如下(见表2):

    表2中高职课程逐层推进开发表

    工作

    岗位

    任务

    分析

    一级

    职业

    能力

    中职

    教育

    知识、技能

    学习水平

    中职

    课程

    二级

    三级

    高职

    教育

    高职

    课程

    …

    “对接职标”,逐层推进,根据行业企业中高级技能型人才职业标准的层级要求开发课程,有利于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内容体系。

    (2)实践策略:校企共建,合作共开。“校企共建”是指中高职学校在行业企业人员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和严谨的分析论证,明确相关课程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分解相应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探析工作任务中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标准,以职业能力标准为导向,统筹协调中高职课程内容,建构与职业能力标准层级要求相对接的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合作共开”是指校企双方紧密合作,根据中高级职业标准,逐层推进开发中高职衔接课程。企业熟悉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任务中包含的层级能力要求,其参与中高职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有利于中高职课程的有机衔接。

    5.对接生产过程,层层接续分解教学

    教学是课程的理解、运用与实施,课程理念、目标与内容的实现都必须通过教学这一中枢环节。可见,教学衔接是课程衔接的内涵延伸,对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现起着基础性的保障作用。从教学论的角度讲,教学的实现必须回答两个理论问题——教什么?怎么教?那么,中高职教什么,怎么教才最有利于教学衔接的顺利实现,基本逻辑是尽可能对接真实的生产过程,以项目教学包为载体,层层剥解教学。其具体方案是:

    (1)技术路线:对接生产,项目层层接续。“对接生产”是指教学过程要与“真实”生产过程相对接,简单“复演”企业生产过程的一般轨迹。它回答的是怎么教的问题。生产过程本身是由许多从简单到复杂的知识、技能、技巧组成的操作环节的链接。与这种环环链接的生产过程相对接的教学过程本身是对中高职教学衔接的最好注解。“项目层层接续”是指在对接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项目教学包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一个项目教学包对应一个生产过程。教学时像生产环节一样环环相扣,一个子项目承接一个母项目,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接续。中高职的教学,采用同一个项目教学包,包里适合中职的内容中职学,适合高职的内容高职学,这样就保证了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一样的层续性。项目层层接续回答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对接生产,项目层层接续,从教学论意义保证了中高职教学的有效衔接。

    (2)实践策略:师资一体,项目递推。教师是教学的本质要素之一,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所以贯彻教学衔接技术路线的实践策略就顺理成章地落在教师身上。“师资一体”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一体共享,中高职院校相互开放,彼此共享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和实验实训人员等,由共享师资综合实施衔接教学;其二是指一体培养,一体化培养适应中高职层层接续分解教学的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衔接教学。“项目递推”是指中高职师资一体,层递推进项目包教学。中高职教师根据项目教学包中子母项目的层级关系及其中包含的层级职业能力要求,分工合作,系统推进,共同完成项目教学包的教学任务。师资一体,项目递推,中高职教师分工合作,一体层递推进项目教学,有利于中高职教学“一脉相承”。

    【参考文献】

    [1] 丁金昌.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2,(3):86-88.

    [2] 刘桂林,童云飞,巢新冬.集团化办学条件下“厂中校”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5):42-45.

    [3] 王宇波.北京市中高职衔接的现实进展与模式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5):27-32.

    [4] 巢新冬,刘桂林.基于区域产业集群的高职纺织服装类专业群建设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33-36.

    【收稿日期】2014-03-05

    【课题项目】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集团化办学条件下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为JG2013370,主持人:巢新冬)。

    

    2.对接区域产业,统筹规划专业

    专业是承载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专业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前提,专业衔接意味着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决定着中高职课程教学衔接能否实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现实依据是区域产业的发展,所以,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衔接也必须在与区域产业发展系统对接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其具体操作方案如下:

    (1)技术路径:对接产业,系统规划。“对接产业”是指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以区域产业(集群)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区域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类型、标准与层次为基础进行中高职专业分层与续接专业设计。“系统规划”是指在对接产业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2010年新出台的专业目录设置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对应中等职业教育进行专业设置。当然,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既要相互对应,又要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而体现人才培养的不同能力层次与规格。对接产业,系统规划,有利于形成产业导向型中高职专业衔接机制,系统协调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与系统性。

    (2)实践策略:集团调研,“择宜承接”。“集团调研”是指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充分依靠由教育行政部门、中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组建的职教集团,由职教集团系统调研地方产业的发展状况与趋势、企业岗位需求状况,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类型、标准与层次,为专业设置寻找现实依据。“择宜承接”是指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类型设置专业,并根据不同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同标准和层次以及该专业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确定该专业是否适合于中高职衔接培养。集团调研,“择宜承接”,中高职院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续接专业,有利于提升中职衔接专业的教育质量与效益。

    3.面向职业岗群,梯次设定目标

    中高等职业教育内涵衔接的基本原则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接轨。培养目标的有效合理衔接,是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衔接的源头,也是确定中高职课程衔接内容的基础。中高职培养目标本质上都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两者也有着层次的差别。其层次性主要体现在行业职业岗位的不同要求及相应的规范中。所以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的衔接应面向相应的职业岗位(群),梯次设定。其具体操作方案是:

    (1)技术路径:面向岗群,分层设定。“面向岗群”是指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应全面面向专业辐射的岗位,体现各工作岗位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般要求与具体规格。“分层设定”是指在面向专业岗位群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这些职业岗位中的工作任务,然后分析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最后辨析、甄别适合中高职学生习得的职业能力,据此分层设定中高职续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如表1)。面向岗群,分层设定,根据工作岗位的层级技能要求,设定中高职人才的梯次规格,有利于为区域产业的发展布控合理的人才结构,提升中高职专业目标衔接的品味。

    表1中高职学生人才规格层推表

    工作岗位

    任务分析

    一级

    职业能力

    1

    二级

    2

    三级

    3

    …

    …

    (2)实践策略:校企共商,目标共定。“校企共商”是指人才培养目标应由职教集团成员企业、行业、科研院所与职业院校根据区域产业(群),尤其是企业岗位分布与需求状况,在明确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共同商讨中高职相应专业具体的层级人才规格与要求。“目标共定”是指在共同商讨的基础上,校企双方根据教育部有关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宏观定位及两者的共通性与差异性,中职培养目标的“双重性”(就业与升学)等共同确定续接专业的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共商,目标共定,中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研讨续接专业学生的层级职业能力要求,梯次设定目标,有利于续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啮合,增强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与适切性。

    4.对接职业标准,层递开发课程

    在职业院校办学的诸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课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质是课程衔接。课程的有效合理衔接,能带动其它要素的顺利衔接。构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从根本上满足区域产业群的发展需求,是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生命线。[4]所以,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开发必须遵循两条基本原则:第一,与行业企业职业标准相对接;第二,根据职业标准的层级要求整体设计、层递开发。其具体方案是:

    (1)技术路径:“对接职标”,逐层推进。“对接职标”就是说课程内容要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应按照职业标准的层级要求选择、组织与设计课程。职业标准明确、具体、富有层次性,切合岗位工作实际。“逐层推进”是指中高职课程必须根据中高职学生职业标准的层级能力要求整体规划,层层推进,保证两者的有机衔接。其基本思路如下(见表2):

    表2中高职课程逐层推进开发表

    工作

    岗位

    任务

    分析

    一级

    职业

    能力

    中职

    教育

    知识、技能

    学习水平

    中职

    课程

    二级

    三级

    高职

    教育

    高职

    课程

    …

    “对接职标”,逐层推进,根据行业企业中高级技能型人才职业标准的层级要求开发课程,有利于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内容体系。

    (2)实践策略:校企共建,合作共开。“校企共建”是指中高职学校在行业企业人员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和严谨的分析论证,明确相关课程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分解相应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探析工作任务中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标准,以职业能力标准为导向,统筹协调中高职课程内容,建构与职业能力标准层级要求相对接的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合作共开”是指校企双方紧密合作,根据中高级职业标准,逐层推进开发中高职衔接课程。企业熟悉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任务中包含的层级能力要求,其参与中高职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有利于中高职课程的有机衔接。

    5.对接生产过程,层层接续分解教学

    教学是课程的理解、运用与实施,课程理念、目标与内容的实现都必须通过教学这一中枢环节。可见,教学衔接是课程衔接的内涵延伸,对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现起着基础性的保障作用。从教学论的角度讲,教学的实现必须回答两个理论问题——教什么?怎么教?那么,中高职教什么,怎么教才最有利于教学衔接的顺利实现,基本逻辑是尽可能对接真实的生产过程,以项目教学包为载体,层层剥解教学。其具体方案是:

    (1)技术路线:对接生产,项目层层接续。“对接生产”是指教学过程要与“真实”生产过程相对接,简单“复演”企业生产过程的一般轨迹。它回答的是怎么教的问题。生产过程本身是由许多从简单到复杂的知识、技能、技巧组成的操作环节的链接。与这种环环链接的生产过程相对接的教学过程本身是对中高职教学衔接的最好注解。“项目层层接续”是指在对接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项目教学包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一个项目教学包对应一个生产过程。教学时像生产环节一样环环相扣,一个子项目承接一个母项目,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接续。中高职的教学,采用同一个项目教学包,包里适合中职的内容中职学,适合高职的内容高职学,这样就保证了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一样的层续性。项目层层接续回答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对接生产,项目层层接续,从教学论意义保证了中高职教学的有效衔接。

    (2)实践策略:师资一体,项目递推。教师是教学的本质要素之一,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所以贯彻教学衔接技术路线的实践策略就顺理成章地落在教师身上。“师资一体”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一体共享,中高职院校相互开放,彼此共享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和实验实训人员等,由共享师资综合实施衔接教学;其二是指一体培养,一体化培养适应中高职层层接续分解教学的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衔接教学。“项目递推”是指中高职师资一体,层递推进项目包教学。中高职教师根据项目教学包中子母项目的层级关系及其中包含的层级职业能力要求,分工合作,系统推进,共同完成项目教学包的教学任务。师资一体,项目递推,中高职教师分工合作,一体层递推进项目教学,有利于中高职教学“一脉相承”。

    【参考文献】

    [1] 丁金昌.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2,(3):86-88.

    [2] 刘桂林,童云飞,巢新冬.集团化办学条件下“厂中校”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5):42-45.

    [3] 王宇波.北京市中高职衔接的现实进展与模式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5):27-32.

    [4] 巢新冬,刘桂林.基于区域产业集群的高职纺织服装类专业群建设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33-36.

    【收稿日期】2014-03-05

    【课题项目】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集团化办学条件下中高职教育交融式衔接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为JG2013370,主持人:巢新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