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孟凡明
摘 ? ?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文引述占有很大比重,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特点。学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高中思政课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使读经典成为一种有质量的常态化阅读,高中思政课教师应该首先选择最新的权威版本,可结合教学问题进行自主阅读,也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合作阅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基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编写的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是支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最重要符号载体,不仅体现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国家意志,也对新时代高中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文引述占有很大比重,这是新教科书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编写的一个重要特点。从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来看,必修1的编写无疑是在引导学生和教师关注和学习经典著作。经典著作原文引述出现的位置主要包括:(1)正文部分。如教科书第7页正文第二段中有两句引文,(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引文出自《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中的 “1.原始积累的秘密”,而“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则出自同一章节的“6.工业资本家的产生”。(2)“相关链接”栏目。如第6页的“相关链接”整段引述了毛泽东1927年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介绍了中国封建社会束缚人民群众的四大绳索——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又如第10页的“相关链接”整段引述来自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中的“1.在资本构成不变时,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剖析了资产阶级所采取的缓和阶级矛盾的種种措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3)“探究与分享”栏目。如第15页的“探究与分享”以《共产党宣言》的引言作为情境素材,并要求学生诵读《共产党宣言》名言名句,并与同学分享。(4)“综合探究”部分。如第63页“综合探究一”的“探究一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引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第四段部分原文作为情境素材(详见下文)。
笔者将教科书中直接涉及的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篇目,粗略梳理如下: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1858年),第21页(教科书页码,下同);《资本论》(1867—1894年),第7、10页;《法兰西内战》(1871年),第17页。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第62页;《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第14页。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第13页;《共产党宣言》(1848年)第15、16页。
列宁:《欧仁·鲍狄埃(为纪念他逝世二十五周年而作)》(1913年),第18页;《国家与革命》(1918年),第64页;《关于无产阶级文化》(1920年),第14页。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论联合政府》(1945年)、《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第25页;《论十大关系》(1956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第29页。
尽管上述书目并非新教科书有关经典著作的全部书目,但也足以反映出学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性。新课标首位的基本理念是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概言之,就是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引领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真学马克思主义是做好“四真”的基本前提。真学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学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面对新课标和新教材,学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已成为高中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巨大挑战和迫切需要。
对高中思政课教师而言,是否学好经典著作,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进一步拓宽知识面的浅层性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理想信念和学习态度的关键问题,这将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有的思政课教师对于读经典不以为然,认为读不读经典并不会影响课堂教学,因为只要吃透教材,就可以掌握知识体系,又何必劳神费思地去“啃”原著?这种实用主义的教学观念将使教师的学科视野越来越窄化,这是背离新课标要求的。教师已习惯于应试化、模式化的理论知识点的教学生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把握往往停留于高中教科书层面,这不仅不利于实现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也不利于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成长。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和新高考在挑战着教师的教学惯性思维。如果对上述经典著作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深层次问题时就会捉襟见肘,无以应对。为此,思政课教师需要做出改变,从单纯地吃透教材,到吃透教材与学好经典并重,经典著作就是最好的教材。
值得一提的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已经成为落实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学习路径。例如,在必修1“综合探究一”中,明确提出了“诵读、摘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建议。相比之下,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啃”教材,对于经典著作缺乏足够的阅读兴趣。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是从外文译成中文的,与学生日常接触的阅读文本相比,行文逻辑显得晦涩冗长,也需要一定的阅读适应期。更大的挑战还在于,经典著作阅读需要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历史素养和哲学素养,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思维。此外,学生的学习时间也是非常有限的。为此,我们可以尝试进行跨学科的经典阅读,如在高一上学期,历史课与思政课的新教科书都涉及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近代史,这两个学科的教师可协同组织学生阅读《共产党宣言》和《新民主主义论》等经典著作,开展一些朗诵、演讲、绘图等读书活动,对于英文水平良好的学生,鼓励阅读英文版文本。需要注意的是,引导高中生读经典,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今后做一个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而是用经典著作的理论魅力感染鼓舞学生,使学生从情感和理智上认同、尊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
为使读经典成为一种有质量的常态化的阅读,而非一种流于形式的应景式阅读,高中思政课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选择最新的权威版本。受作者本人、历史传承、翻译考证等多种因素影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毛泽东选集》等经典著作文本存在多个版本,我们应该把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最新权威版本作为主要的读本依据。译文质量直接关系到阅读质量。以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的、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为例,1972年出第一版,1995年出第二版,2012年出第三版。相比之前的版本,2012年版“译文更准确,选编更精当,资料更翔实”,本文所及书目均依据此版本。
其次,可结合教学问题进行自主阅读。读经典的目的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帮助我们廓清理论迷雾。在必修1第一课中,如何把握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大社会形态的历史逻辑,尤其是如何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这一关键性问题,需要思政课教师掌握唯物史观,为此可参考阅读恩格斯写于1884年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该书共有184页,共2个序言和9个章节,对上述问题有详细论述。
再次,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合作阅读。有条件的学校和教师可以与当地高校开展大学与中学的思政课教研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高中思政课教师借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术引领,利用高校丰富的教学和科研资源,参与系列化的经典阅读课程或专题讲座,了解最前沿的学术动态,以克服中学经典阅读的孤立封闭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学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已成为高中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必修课。读原著是一个立体化、综合性的过程,不仅学习基本原理,更能够不断开阔视野,提升自我。笔者试举一例,以期抛砖引玉。
在必修1综合探究一“回看走过的路 比较别人的路 远眺前人的路”中的探究路径参考中,设置了探究一“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其中第一则材料来源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原文第四段: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为他在1858年11月—1859年1月写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所写的序言。在这篇序言中,马克思回顾了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发现唯物史观的过程,对唯物史观做了经典表述,科学地阐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经济社会形态演进的一般进程,论证了旧的社会形态为新的更高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这段引文主要提出了“两个决不会”。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两个必然”或“两个不可避免”,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如何理解“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呢?“两个必然”说明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必然性,“两个决不会”说明的是实现上述趋势的条件性和复杂性。认真研读这篇经典著作,领会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经典阐释,这对我们把握唯物史观有重要意义。
这篇著作篇幅不长,仅5页,共7段话。通过学习这篇简短的文章,除了上述原理的学习,笔者还有两点学习体会:
第一,学习马克思“为了自己弄清问题”的学习态度。马克思明确指出他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所撰写的专题论文,是为了自己弄清问题,而不是为了付印发表。当得知《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因情况改变,不能付印时,马克思这样写道,“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这就启示我们要立足思政课教学实践,坐得住冷板凳,真正沉下心来,坚守学术为己的初心。
第二,学习马克思“不容许妄加评判”的学习作风。马克思在介绍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历史的时候,提到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他坦率承认自己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不足,故不敢妄加评判。为了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新情况,他决定“再从头开始,批判地仔细钻研新的材料”。这就启示我们的思政课教学要言之有据,保持理性的谨慎,不故弄玄虚,不信口开河,不不懂装懂,要刨根问底,要追本溯源,要精益求精,要运用彻底的理论的力量去感染学生。
总之,对高中思政课教师而言,学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责任。带着问题之惑和理性之思,怀着崇敬之情和敬畏之心,這是高中思政课教师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话的最好方式,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结尾所言,“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
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