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高端学术国际出版道路
刘叶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2018年,人大社出版图书品种3600多种,图书发行码洋超过10亿元,是图书、期刊、音像、电子、网络出版物等多种媒体兼营的大型综合出版社。
先进的出版理念和独特的产品特色造就了人大社的品牌价值,使得出版社在取得突出成果的同时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一、项目基本简介
上世纪90年代,人大社率先引进了国外经典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教材和学术著作,以国际化的视野做好图书出版工作,推动优秀文化的传播。新世纪以来,人大社依托中国人民大学丰富的学术和出版资源,大力拓展国际出版的深度和广度,走出了一条特色突出、亮点鲜明的中国高端学术国际化出版的道路。截至目前,人大社已累计近3000种图书的国际出版,涉及40多个语种,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家出版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发行了大批中国学者的精品力作,更好地让世界读者了解到中国学术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当代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成果。
近几年,在人民大学国际化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人大出版社继续加大出版国际化的步伐,探索中国学术图书国际出版的多样化。2016年1月成立以色列分社,是中国出版机构首次在以设立分支机构。2016年5月合作成立中国-罗马尼亚学术出版合作中心,是第一家中罗互建出版合作平台。2016年10月1日,人大出版社与蒙古国立师范大学共同设立了中国主题图书翻译出版中心,是中蒙新闻出版交流的唯一官方平台和重要文化窗口。2015年12月出访哈萨克斯坦,与哈萨克斯坦欧亚国立大学和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达成了出版和学术交流等领域的合作成果。2017年4月与加齐大学共同建立土耳其唯一一所中国馆,集中国图书展示、学术交流、文化交流和出版合作等功能于一体。2016年11月,在黎巴嫩举办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优秀图书展。2016年12月,与尼泊尔白莲花出版社签署了第一套中国文学作品系列图书翻译出版协议。2018年5月,人大出版社与LUISS大学签署了共建中国馆的协议,打造世界上第一个先进的数字化中国馆,以电子书、视听资源作为中国建设的核心资源,建成意大利各所大学和学生共享的、体验和推广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的平台。以中国馆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人员交流和出版交流活动。
2017年8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发起,多个国家的学术和出版机构参与的学术出版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正式成立。联盟以“传播优秀文化、弘扬丝路文明”为宗旨,致力于搭建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积极促进成员间作者、翻译、营销、版权信息、教育培训等资源共享。2018年8月召开了“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高峰论坛,2019年3月,联盟名称变更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截至目前,包括中国、印度、蒙古、埃及、黎巴嫩、波兰、尼泊尔、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伊朗在内的44个国家和地区,共计206家出版商、学术机构和专业团体积极加入出版合作体,在2019年4月德黑兰国际书展期间成员单位增加到300家。
二、项目实施的主要举措
(一)制定中国学术作品“走出去”战略规划
近年来,人大社把版权作为提高出版竞争力、抢占竞争制高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积极开发和利用版权资源。特别是在“走出去”工作中,形成了业界瞩目的发展轨迹。
清晰的发展轨迹背后有着明确的发展思路。展现当代中国成就、阐释当代中国道路、传播中国价值理念的学术精品,是人大社“走出去”的内容基点;构建多语种、跨文化、广区域的传播格局,是人大社“走出去”的框架支點;推进本土化运作,搭建多元化平台,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是人大社“走出去”的战略落点。
人大出版社近3000多种图书版权输出成绩的取得与出版社完善出版流程设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一整套长期有效的保障管理制度息息相关。
在流程方面,涉及“走出去”的图书和选题,人大社从组稿策划,到图书出版、翻译、印制、财务等各个流程和环节均会给予优先政策,以保证“走出去”图书的顺利出版和版权输出。流程优先之外,也有专门的业绩考核和激励政策作保障。每一种学术图书“走出去”,人大社的相关策划编辑和执行部门均会获得相应奖励。
在组织结构上,人大社在2015年11月成立了国际出版中心,建立起精细化、深层次、全方位的“走出去”工作管理机制。除了常规图书版权海外授权管理外,该中心工作还逐渐扩展至版权代理、建立海外分支机构、策划举办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等方面。通过建立完善的版权资源管理体制,保证了国际化出版路径畅通有效。
(二)发挥出版优势,推动中国高端学术图书“走出去”
人大社是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一艘出版旗舰,“走出去”工作方面也展现了鲜明的出版特色和品牌价值。据统计,在图书版权输出中,90%以上是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人文社科类高端学术著作。
在宏观设计上,人大社把中国成就和中国经验等重大问题的理论经验阐释内容作为版权输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图书选题策划回应世界关切,提升“走出去”图书的针对性;另一方面,精耕细作,重视“走出去”图书经典版本的多次开发。
人大社推动“中国主题”“中国内容”“中国学术”搭上国际数字化出版快车,以数字出版物形式向世界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如人大社与圣智学习集团共同合作,精心挑选经典学术内容并将其电子化,依托圣智学习集团的相关平台对外销售,范围覆盖哈佛大学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全球万余家图书馆。此外,由各平台反馈的用户使用数据,人大社也得以更深入地探知用户需求,进而指导未来的出版工作。如此,人大社由简单版权贸易向新媒体、新业态延伸,由传统合作模式向多元化国际合作转型。
从人大社掌握的外方出版机构的层次看,英文版图书输出到世界一流出版机构(两个“顶尖”,即世界顶尖出版集团和行业顶尖出版社)的比例是66%。在不断积累海外出版发行渠道资源的基础上,人大出版社对国外出版机构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加强与“三个顶尖”(国际顶尖、行业顶尖、所在国顶尖)出版机构合作,建立长期的、系列的图书出版合作关系。在图书版权输出过程中,向顶尖出版社倾斜,借助国外出版社的声誉做影响、做品牌。如与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劳特利奇出版公司、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剑桥大学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圣智学习出版集团等都建立了长期的、固定的版权推荐机制。同时,也与世哲、爱思唯尔、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Peter Lang等历史悠久、专业化程度高的出版机构建立图书版权信息交流机制,积极探索中国学术图书的合作出版路径。
在译者资源的积累方面,通过多种渠道下大力气挖掘母语译者资源。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出版图书95%以上是通晓中文的当地青年汉学家翻译。
(三)实施因地制宜的本土化策略
近年来,为保证“走出去”落地实效,探索建立完善的版权资源交互体系,国内出版单位纷纷通过建立海外分支机构,对于“走出去”中的出版本土化工作进行探索。目前,人大社通过建立海外分社、共建图书出版中心、合建文化交流平台等形式建立了5个海外分支机构。
2018年10月8日,人大社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举办了以色列分社新书发布会。发布会上,由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汉学家欧永福倾多年心血翻译而成的《晏子春秋(汉英对照版)》与大家见面。这正是人大社于2016年1月开办的首家海外分社——以色列分社的又一重要成果。目前,人大社以色列分社已出版希伯来文版图书十余种。
因地制宜,是人大社在开设海外分支机构时始终把握的重要原则。例如,在一些国家,人大社采取与相关机构共建图书出版中心的方式开展本土化合作。2016年,与罗马尼亚文化院共建的中国-罗马尼亚学术出版合作中心,与蒙古国立师范大学共建中国主题图书翻译出版中心相继成立。依托中国人民大学与海外高校建立的“中国馆”项目除图书和相关设备捐赠之外,中外大学人员在密切的学术交流基础上进行出版交流、举办出版活动,是“中国馆”项目的特点。
(四)为业界搭建“走出去”平台
近两年,人大社代理版权图书占整体图书输出品种的10%左右。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也是走出去实力的体现。人大社在全球拥有良好的版权贸易通道,版权贸易伙伴希望通过人大社引进更多反映中国文化的经典图书。因此,近年来,人大社开始为作者、学术机构和出版社代理版权,将更多优秀中国图书输出到海外。
2017年,人大社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成为当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的一个焦点事件。联盟发起倡议当年即得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术出版机构的积极响应,在2019年2月人大社参加卡萨布兰卡国际书展、访问突尼斯时,又进一步增加了成员。
联盟通过开展联合书展、合作出版、多语种互译、学术和文化交流等合作交流项目的方式建立双边或多边的联络机制,以达成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和价值理念、提升中国国际软实力的目标。
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人大社向国内出版人贡献出积累十余年的客户资源,这也增加了对接工作等日常工作量。在联盟举办相关活动时,人大社社领导亲自督战,不仅国际出版中心积极承担对外联络工作,可以说是举全社之力推动联盟活动举办。
业界普遍认为,联盟为中外出版业建立了有效的中国文化国际推广渠道和平台,在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
三、项目取得的成绩和实效
近年来,人大社国际出版工作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向海外推出了一批高水平的中国学术著作,向海外读者宣介中国道路、中国文化和中国理念,有效地提高了中国学术图书的品牌知名度,成为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一)加强平台建设,惠及中国出版
2018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为推动“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促进中国学术的国际地位提升,“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成员再度聚首,共商国际学术出版发展战略。
“一帶一路”学术出版联盟成立于2017年8月24日,联盟成立以来,国际版权交易量明显增多,联盟成员之间中国内容图书合作出版活动十分活跃。联盟成员将一大批中国内容图书翻译成不同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图书签约数量近1500种。以“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为纽带,越来越多的中国图书进入海外图书主流渠道和重要馆藏,中国图书海外发行营销能力不断增强。联盟成员在国际书展及特色中国主题书展中积极有为,搭建了中国与世界相互了解的平台。2019年3月,联盟更名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意味着视野将更加宽广。2019年4月23日,由“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中国人民大学、伊朗政治与国际问题研究院(IPIS)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共同承办的“‘一带一路与民心相通”论坛在伊朗首都德黑兰成功举办,朋友圈进一步扩大。此次论坛是第32届德黑兰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重大活动之一,也是列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举办的首次国际会议,备受瞩目。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郭卫民谈到:“出版业交流合作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进民心相通、贡献‘一带一路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伊朗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出版界,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300多家中外出版机构联合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开展合作出版、人员培训、共建渠道等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让各国人民在阅读中加深了解,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为共建‘一带一路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出版合作体是多个国家的学术和出版机构参与的学术出版合作组织,以“传播优秀文化、弘扬丝路文明”为宗旨,致力于搭建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积极促进成员间作者、翻译、营销、版权信息、教育培训等资源共享。截至目前,包括中国、美国、印度、蒙古、埃及、黎巴嫩、波兰、尼泊尔、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伊朗在内的56个国家和地区,共计300多家出版商、学术机构和专业团体积极加入出版合作体。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作为合作体主发起人,获得各方肯定,今后将继续发挥沟通联络、统筹协调的作用。合作体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开放式发展,期待合作体在集思广益、对话协商中发展壮大,吸纳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其他国家出版机构加入。
2018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与意大利路易斯大学签署共建“中国馆”合作备忘录。意大利中国馆项目是对外推广中国文化的窗口项目,集中国图书阅览、中外学术交流和中国文化传播等职能为一体。此次合作建馆的意大利路易斯大学成立于1966年,在意大利享有盛誉,曾于2016年被评为综合实力第一的私立大学。“中国馆”的建设旨在打造世界上第一个先进的数字化图书馆,以电子书、视听资源作为意大利中国建设的核心资源,建成意大利各所大学和学生共享的、体验和推广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的平台。
(二)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加强宣传提升国际影响力
人大社十分重视图书海外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充分利用各方资源,通过当地报纸、电视节目等媒体加大宣传,提升图书和品牌知名度。如缅甸时报、镜报、标准时报都对人大社输出图书进行了宣传报道;缅甸国家四台、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电视台文化频道都就人大社输出图书做了直播节目;2018年1月,在新德里书展举行新书发布会暨中印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印度快报》《新德里时报》等媒体纷纷对此次首发仪式暨学术研讨会进行了报道。2018年5月,在波兰书展举行的《一个人的聚会》波兰文版新书发布会,中国广播电视总台驻波兰记者站、新华社和欧洲时报的记者以及波兰当地媒体记者都对活动进行了采访和报道。
1.入书店,上展会
人大社输出的《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尼泊尔文版图书在新知书店加德满华文书局展示销售,该书店成立于2014年11月,主要经营英文、藏文、尼泊尔文、中文的图书,致力于中国图书和中国文化在尼泊尔的传播和推广;《一个人的聚会》西班牙文摆放在巴黎凤凰书店、巴黎友丰书店和AIGUOFUN书店的显著位置进行销售。凤凰书店是一家专营中国及亚洲国家书刊的华文书店,是在法国成立时间最早的华文书店,在法国文化界颇有影响。如今,书店既是传播中国文化和信息交流的窗口,又是知识界、汉学家和侨界聚会的场所,在华侨和喜爱中华文化的友人心中有着重要地位。友丰书店是巴黎的一家中文书店,主要经销从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进口的中文图书和报章杂志,并出售关于中国的各种英文、法文等外文图书。其店址设于巴黎大学城,即著名的拉丁区。该店不仅是旅居法国华人的购书场所,也是汉学家和学习了解中国文化的法国朋友经常光顾的地方。
《中国佛教文化》在泰中“一带一路”合作研究中心上进行展示并举行新书发布会,该中心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与泰国国家研究院共建,同时双方将共同建立“一带一路”研究基金,资助泰中“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的研究,将通过出版学术出版物、举办研讨会和学术分享会等方式共享“一带一路”研究成果。2018年6月,在泰中“数字社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讨会上,《中国企业成长调查报告》泰文版出版社向泰国商业部部长、泰中文化经济协会蔡小龙副秘书长赠书。
2.发书评,登广告
在韩国,与韩国出版机构和新闻媒体密切合作,2018年在《文化日报》刊载了十期广告。《文化日报》是一份刊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体育的综合性报纸。其读者群体主要是韩国舆论的领导层,如知识分子、收入较高的群体、公务员、企业家等。在文化层面有着较大的影响力。此外,俄罗斯《我们一起阅读吧》杂志2018年2月版刊登了对《在华俄文新闻传播活动史(1898—1956)》俄文版的评论,该杂志由莫斯科知名的作家、记者、各主要出版物的编辑、文学评论家和不同领域的专家对新书进行评价。
3.开渠道,添馆藏
作为学术著作,八成以上的销售来自于全球各大图书馆、研究所及政府机构,图书销售到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莱斯大学图书馆、普渡大学图书馆、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波士顿大学图书馆、哈佛商学院、哈佛大学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等50余家全球大学及图书馆。如圣智学习出版公司、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劳特里奇出版公司、麦克米伦出版公司等合作的高校参考书系列、中国观点系列等悉数得以馆藏。
除欧美地区的高校图书馆,人大社的图书也进入到了“一带一路”国家高校的图书馆,如《一个人的聚会》缅甸文被下议院图书馆、曼德勒大学图书馆、仰光大学图书馆收藏。
4.做活动,增影响
2018年4月25日,罗马尼亚作家协会翻译处邀请劳马参加了“劳马作品文学翻译研讨会”,中国外交部驻罗马尼亚文化参赞出席了研讨会,来自罗马尼亚出版社的编辑、文学翻译家、汉学家等三十余人参加活动。研讨会上,皮特介绍了劳马当代作品的风格,劳马介绍了自己的写作生涯,《一个人的聚会》译者Maria B?la?a介绍了其翻译劳马作品的过程。随后,劳马和皮特分别用汉语和罗马尼亚语朗读了短篇小说《三笑》,现场活动氛围热烈融洽。读者们纷纷表示,劳马的短篇故事时而使人们感到震撼、时而又带有讽刺,但是却都能带给人们温暖,并充满对当代中国的深入洞察。在劳马的作品中,不仅讲出了中国国民面对的问题以及心态,还描写了中国人民生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不仅在经济方面持續繁荣,而且也在逐渐成为世界精神文明的中心。
人大社输出的图书以学术图书为主,作者为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作品能够代表中国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华俄文新闻传播活动史》俄文版入选俄罗斯百种优秀图书。
四、实施项目的心得体会
(一)建立稳定客户群,实现版权输出项目由单本输出为主向成系列、规模化发展
自2008年起,人大出版社版权输出数量逐年增加,2010年以后维持在百种以上。这主要得益于版权输出项目的系列化、规模化,大批的优秀图书由外国出版社作为系列图书和套书在海外整体推出。人大社版权输出客户群体国别、地区分布合理,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圈客户群与英国、美国等欧美客户群相结合;规模、结构组成优化,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等大型出版集团与韩国、新加坡小型专业出版社相配合。特别是与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联合策划的“中国经验”系列丛书、与欧洲CANut出版社策划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系列丛书,翻译成英文版、德文或土耳其文,在全球出版销售。
(二)版权图书宣传途径从以国际书展为主到国际书展、出版社间互访、学术交流等多种途径并存
长期以来,国际书展都是人大社向海外推销图书版权的重要途径之一,人大社除了展销版权图书以外,还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政府活动,扩大人大社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如伦敦书展期间,人大社承办了“中国出版业:现状与未来——《中国图书出版产业报告》新书发布会”和“李瑞环著作《务实求理》英文版新书首发仪式”两场主宾国活动,组织和协助奥运志愿者与剑桥大学出版社在展场捐赠《经验·价值·影响——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成果转化研究》英文版,卓有成效地提升了人大社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人大社版权合作业务伙伴的扩大,为以后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出版社间互访和学术交流活动也让参加者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促进了人大社版权贸易的发展。如人大社参加了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中韩版权贸易研讨会,发表了《中韩版权贸易之现状和未来》的演讲,和韩国的出版机构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5月,人大社代表团顺利访问了波兰马尔沙维克出版社和哥白尼大学。与波兰马尔沙维克出版社签订了《中国的未来》和《中国的抉择》两本图书版权;向哥白尼大学出版社捐赠人大社图书30余种。
(三)发掘自身优势,形成“走出去”出版合力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版权输出产品相当大一部分是汉语学习、中医中药类图书以及名噪一时的畅销书,然而中国图书、中国内容“走出去”不应该只囿于此。各家出版社应充分分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发挥自身优势,在国际出版界获得一席之地。比如,在学术出版、文学出版、科技出版等领域形成若干家名社、大社牵头、带动中小社发展、共享海外销售渠道的梯队布局,规划翻译出版成系列的中国内容、中国题材的图书,在海外建立中国出版前沿阵地。在时机适当、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中国出版机构以收购、并购等方式在海外成立有关中国内容的本土化编辑部、出版机构,扎根当地市场,实行本土化战略。
例如,就如何打开人大社“走出去”工作的局面,社领导带领国际出版中心和相关编辑部门的策划编辑进行了扎实的海外出版市场调研和反复的市场定位论证,最终探索出一条推动中国人文社科类高端学术著作国际出版的途径,并作为人大社“走出去”工作的重要课题和指导方向。相应地,高端学术图书的定价也打破国内中文版按照印刷成本定价的模式,而采用国际通行的按照读者群大小定价,走高端路线。
(四)遵循国際出版惯例,拓宽销售发行渠道
为了进入国际市场,就必须了解国际出版市场的状况,按照国际图书出版规则和专业分工来对我国海外出版图书进行整合。如人大社在策划针对国外商科专业学生的教学参考书时,组织专业人士对世界20多所知名大学的商学院关于中国内容的课程进行了调研,尊重学术专业图书的出版和发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切中要害的出版、翻译和销售的策略。
同样,在开发图书的销售渠道时,也要分门别类地把专业图书放到专业的发行渠道中推广、销售,根据成熟的行业规则制定能为外国人所接受的图书销售方式。如,根据国际市场的惯例在图书出版阶段就开始分发征订目录到海外的图书馆和科研机构,甚至专业学者手中。除了法兰克福书展、美国书展和马来西亚书展等版权销售和实物销售类国际书展以外,还应该特别关注专业学术年会,如每年3月份召开的亚洲学研究会年会等。还按照西方的习惯,举办了早餐会,一方面向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人员发布新书资讯,另一方面为中外学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
五、推动出版“走出去”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发挥先进出版社的“领头羊”优势,统筹“走出去”出版路径
中国出版经过十多年的“走出去”实践,各家出版单位都建立了国际出版的意识,国际出版图书的数量和质量也成为衡量出版企业社会效益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各家出版企业蜂拥而上做“走出去”的局面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国际出版渠道的重复建设导致中国出版内部的资源浪费,国际出版机构也乘机抬高翻译价格。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共享的中国图书国际出版渠道势在必行。
(二)建立人才库,建构国际出版人才培养机制
在版权输出的过程中,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出版“走出去”的瓶颈之一。以翻译为例,向国外介绍的中国学术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的水平和质量,与非学术性成果的翻译不同,学术著作的特点是内容高度专业化,篇幅相对较长,翻译周期长、难度大,需要专家学者、翻译家、出版社互相配合,通力协作,共同完成,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在翻译和编辑方面,翻译要由母语是外语的人完成,合作双方还要聘请既懂西方、又懂中国的中外文双语能力都很强的专职编辑,延请有中文功底的外文编辑作为外编。因此,如果可以建立国际出版的翻译、编辑等人才库,将会极大地提升我国国际出版品质。此外,与外国出版机构合作,培养有国际眼光、国际视野的出版人才也十分重要。
(三)开展市场化运作,推动中国内容大众化
为了扩大中国学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应该坚持不懈地推动学术图书市场化、大众化,为中国学者讲述中国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制造情景、创造氛围。如实用型的投资类图书和市场调查报告,可以为海外读者投资中国市场提供参考。如与日本泰藤出版社合作出版的“理解中国系列”图书4种,分别是《21世纪环保行——中国绿色城市报告》《21世纪环保行——中国新能源展望》《21世纪中国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中国语世界展望2020》,均列入了“日本国民读书日”推荐书目,受到日本读者的欢迎。
(作者单位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