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文话语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表达探索

    周建强

    庚子伊始,“新冠”肆虐,世界各地,遭逢大罹。中国古诗词话语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表达方式的世界通用语言。中国抗击疫情危急时刻,日本援华抗疫物资上“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日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中国古诗词话语表达频繁刷屏。如今,中国政府和人民在国内疫情内防反弹与外防输入的巨大压力下,不竭余力援助海外,漂洋过海的援助物资上出现的一句句洋溢深情厚谊且温情炽烈的中国古诗词标语,给被疫情笼罩的各国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人们带来阳光般的温暖希望和热爱生命的力量。这是“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情感相连、道义相通;是“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回馈和感恩;承载着“鲸波万里,一苇可航”的大国情怀和国际担当。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守望相助、休戚与共且与人类普世情意共通相融的情感,中国古诗词的话语表达充分彰显了中国汉语这一世界通用语言话语,淋漓尽致地凸显了中国古诗词寄情意与雅趣之美的话语表达特质。中国政府和人民通过向疫情国家捐助物资且在其上印制的中国古诗文感铭致慰,以彰其谊。中国疫情赠物所附古代诗文,火爆各大社交媒体,外国官媒也纷纷传赞,国际舆论传为佳话。这些名言隽语,确实使捐赠善举平添了暖心怡情的雅意,给人别样的慰藉和感悟。中国捐助物资附送古诗文赠言,是我国教育在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个层面最真实、最生动的集中展示与体现。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新的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更加凸显了古诗文的课程地位,进一步强化了古诗文在传统继承与文化认同方面的课程意蕴和功能。

    一、我国古诗文课程教育的历史梳理

    1.古代——古诗文课程教育“位高权重”

    中国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地位和数量屡有变迁。古诗文课程是我国古代汉语言文学教育启蒙童智、涵泳语言、陶冶情志最重要且最普遍的教育手段方式,同时也是古代儒学、太学、书院、蒙学等教育机构的主要施教内容。古诗文在古代封建社会科举选拔制度中一度兴盛成为科举考试最重要且最主要的学习科目内容。在科举制度被废除后,随着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近现代化进程的开启,古诗文民族课程教育作为主体自足体系,被迫妥协从主体自足一统地位逐渐退位于国际化教育的时代浪潮。古诗文课程的教育教学在从国学一统天下的帝位被西学冲击稀释退位。这源于古诗文在我国新文化运动开启现代化进程中,由于自身的言语形式和这种话语形式所承载的思想内容两方面桎梏新话语表达方式、新思想内容。故此古诗文课程的教育教学面临现代汉语话语体系白话文语言形式和“科学、民主”思想内容两方面的挑战。在白话文运动与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古诗文课程几乎从国家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地位被边缘化、疏离化。

    2.近代——古诗文课程教育“风雨飘摇”

    在民国时期,小学基本不选文言文,初中才逐渐递增。“五四”之后在全国编订实行的中小学国文教材中古诗文课程内容被删减得所剩无几。古诗文课程的课程价值在于意蕴,古诗文的课程功能在于审美。这与西方自然科学课程价值在于功利性,自然科学课程功能在于现实性完全不同。古诗文课程价值功能的意蕴审美性在西方自然科学课程功利性与现实性面前溃败,但是古诗文课程的教育教学曾被误解为古汉语话语体系这一语言形式等同承载传统封建思想的载体手段。现代汉语话语体系适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和汉语发展的自身规律,但是一味强调语言形式与内容、古代汉语话语体系与现代汉语话语体系的二元对立,却忽略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发展演进的历时历史性和共时统一性的辩证统一。

    3.新时代——古诗文课程教育“勃发复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前,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更是几番兴废。改革开放以来,语文课程中的古诗文教学渐渐步入正常化轨道。第八次课程改革后,古诗文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较以前已经占据比较大的篇幅。高中语文教材选修模块还设有《唐宋诗词选读》等专册,2017年《意见》要求“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2019年秋季,全国中小学统一使用统编本教材,此次统编本语文教材更加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文的地位和篇幅更是达到了前所未见的程度。较之以前的人教版教材,小学6个年级,古诗文总数增加了55篇,增幅高达80%,总计124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30%。初中3个年级,古诗文总篇数也提升至124篇,占全部课文的51.7%。高中教材注重题材的多样性和体裁的覆盖面,从古风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政论文到唐宋明清古文,从文言小说到白话小说,均有呈现,共选人古代诗文67篇(首),占全部选文数(136篇/首)的49.3%。这是自白话文兴起后百余年来,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最高的一次。古诗文课程的教育教学在新时代随着党和国家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挖掘弘扬与国学教育热逐渐兴起,我国古诗文课程的教育教学在现行国家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篇目数量可谓达到前所未有的超越。古诗文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应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审美意蕴和功能价值。古诗文课程属于我国民族教育课程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且独立自足,最为重要的是在涵泳铸造现代中国人的思想魂魄与精神底色方面理应发挥一以贯之的优秀传统和历史价值。古诗文既是我国古代历史思想先贤传承民族精神文明遗产、解密中华民族文化密码、展开精神思想对话最没有现代生活话语烟火气的教育手段与方式,同时也是现代中国人了解过去、理解当下、建构未来的教育课程的文化宝库与武库。这也是全体中国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思想宝藏。

    二、中国古诗文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表达的价值、功能和意义

    “书到用时方恨少”,就古诗文之习得,学生就算想“用”,然,何以用?如何用?如果说白话文是“母语”的话,文言文则是“祖母语”。古诗文作为“祖母语”,于今远矣。无论是学生“从经验中学习”古诗文,还是古诗文参与学生的经验组织,都因此带来了巨大的障碍。知识概念与经验概念,在这里形成了天然的沟壑。

    1.价值

    古诗文课程的教育教学应该在新时代汉语国际化的话语表达中发挥它的作用,而不应该在现代中国人自己传习的过程中生活失语,甚至在英语话语霸权的世界话语舞台上失去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国家话语体系的发展变革不一定必须以民族话语表达壮士断臂式的文化自戕与全盘引进式的思想阉割为代价。古诗文课程的教育教学作为古代民族话语体系表达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传承,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文明从未断流的文明古国。古诗文是每一位炎黄子孙融入血脉的思想根基、精神图腾、文化基因,同时也是现代中国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献给世界众声喧哗话语舞台的中国汉语话语福音。

    2.功能

    古诗文在华语话语圈国际政治文化外交场域合作交流过程中发挥了话语使者的重要作用,也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文化共同体、话语理解共同体显示出中华文化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无穷魅力。现代汉语话语体系理应为汉语现代化、国际化发挥主体性作用,作为汉语话语体系一脉相承且有历史渊源性的古代汉语话语表达也应为汉语话语体系中最重要的教育内容、话语表达手段、文化承载工具,可以为消除国际间话语表达体系在政治意识形态间的傲慢与偏见、壁垒与隔阂发挥共享交流作用,破除话语偏见和话语霸权。

    3.意义

    上个世纪初英语话语体系国际化已成为世界话语霸权挤压其他弱小民族国家话语表达权的生存时空,英美帝国主义霸权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统治历史就是英语话语体系在全世界的话语殖民史。古诗文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应为汉语话语国际化消弭世界话语霸权贡献中国话语表达智慧。特别是在人类罹难诸如全球性公共卫生安全等事件时,这充分彰显了汉语话语体系之中国古诗文对于传递爱心、抚慰心灵、消弭隔阂、交流友善、给予信心等方面的话语表达优长和话语表达效能。总而言之,古诗文课程的教育教学需要在中国现代生活化的话语表达过程中激活审美意蕴、激化功用频次、激发价值语用、生发教育意义。

    三、古诗文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话语表达压力与挑战的原因探究

    1.古诗文现代化与国际化话语表达思想认知的二元对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汉语国际化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汉语话语体系的国际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在世界话语体系舞台彰显中国话语形象,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汉语国际化主要指现代汉语话语体系的国际化,即中国汉语普通话、简化汉字与中华文化的信息共享国际化。古诗文课程的教育教学虽然不属于现代汉语话语体系,但是目前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文字信息系统属于现代简化汉字,即文字信息系统已由古代汉语繁体字系统演进到现代简化字系统。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从汉语现代化、国际化的话语体系能指形式而言,中国古诗文自身承载所指的文化内容也是我国汉语国际化进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古诗文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应成为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汉语话语体系在世界国际化教育时空语境下民族性、文化性的教育课程表达与教育课程存在。把古诗文视为汉语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障碍物与阻碍物的思想是错误的,把古诗文视为承载传统旧思想的无用废弃物和时代落伍淘汰话语体系的认知也是不正确的。

    2.古诗文现代化与国际化话语表达方式发展的“中国特色”

    古诗文的话语表达内容与形式都源于中华民族文明智慧,古诗文的传承与发展处在中国汉语话语体系表达现代化与国际化两条演进轨迹中,挑战与机遇并存。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话语体系表达的演进发展在常态应然语态下,应该是先历经现代化进程再走向国际化趋向,但应该明确的一点是国家话语体系表达方式的演进发展是民族化与国际化的辩证统一过程。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世界的也一定是多元话语体系表达方式在一段时间内的共存共生与对话交流。这个演进发展过程存在多元话语体系主体发展的不均等性和不平衡性,既有有些民族话语体系表达方式的退出甚至消亡,也有有些民族话语体系表达方式在国际化交流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强势话语体系碾压弱小的民族话语体系表达方式的生存时空。古诗文代表的古老汉语话语体系表达方式作为弱势话语不仅急需通过汉语话语体系表达方式现代化促进国际化,而且亟待通过汉语话语体系表达方式的国际化促进现代化。中国汉语话语体系表达方式已由边缘化疏离逐渐走向世界话语表达舞台的中央。这是中国汉语话语体系表达方式现代化的功绩,也是古诗文课程的教育教学历久弥新、历新弥坚的价值意义之所在。古诗文课程的系统建构应该成为每一位中国人、汉学家、中国语言文化热爱者的家庭必备阅读书目,成为西方人思想精神中的“圣经”和全世界人心目中的中国式百科全书。

    3.古诗文话语表达受应试教育影响的失语语境消解

    孔子庭训其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赋诗以言,乃春秋时期的社会风尚。但在今天,无论是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都很难说存有古诗文的语境。对学生来说,除了应对考试,以及当作写作文时引用植入的“优美词语”,古诗文的“用武之地”似乎真的不大。在古诗文的学习上,“祖母语”使古诗文拘限于“陈迹”,语境的阙如,则又使古诗文的“意义”隐而不彰。而“陈迹”与“意义”,又是相互承诺的关系,难以拆分与化约。在应试教育阴影下,古诗文教学在回应“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一问题时,遭遇了比语文课程的其他部分更大的应试教育压力。这多少给古诗文“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合法性辩护。背诵、默写、填空、注释、翻译,是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如此习得的古诗文,只能是怀特海所言的“惰性知识”。作为“惰性知识”,总是受着遗忘率的不断挑战,很少能够身体化、情境化,从而内化为学生的知情意,参与学生的高阶思维,成为学生的核心素养。

    古诗文课程的教育教学实效由于“应试教育”的功利化影响,再加之这种古代汉语话语体系表达方式在现实生活语用中处于失语状态,这导致古诗文课程的教育教学只能流于中高考语文古诗文形式的再现识记,即使在古诗文阅读理解的语文考试题型检测中也是或流于浮泛抽象的理解感悟,或表述充斥“假、大、空”的套话套路,或陷于用现代汉语话语表达错误解读古诗文的误区。古诗文在现实生活话语表达的语用近乎“无用”的频次与话语表达的语效失效,再加之古诗文属于古汉语话语体系,古代汉语话语体系存在口语与书面语的分化对立现象,这也就決定了古代汉语话语体系演进发展为现代汉语话语体系的历史必然。应试教育,一方面极端功利;另一方面又极端无功用。而无功用的功利主义,正是应试教育的二律背反诅咒。作为“母语”的现代白话诗文,因为存在着社会,媒体、图书报刊以及学生校内外日常交往等更加广阔的语言空间,应试教育的影响总是为这样那样的机会所减缓。相较而言,作为“祖母语”的古诗文,则受应试教育的荼毒尤甚,几乎为应试教育所禁锢,很容易就会陷入无功用的功利、功利的无功用的死境。“书到用时方恨少”,就语文教材中高比例的古诗文而言,“书”倒是没有少,一到“用时”方见少矣。

    中国古诗文知情意兼备、真善美兼俱。在古诗文审美活动中展开艺术品鉴,其课程意蕴与功能,将能够得到充分的显现与发挥。古诗文的审美可谓心智融合、身心俱在。李泽厚先生说,“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立命”。在古诗文学习的审美活动中,学生的认知系统(真)、价值系统(善)打开了,而臻于“以美立命”,获得了身心解放和全面发展。“用语言之妙,开思维之窍,触文化之魂”,即可见古诗文审美的综合功能和整体功能。美之于古诗文,是本体与目的,而不是工具与手段。古诗文话语在疫情期间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表达充分彰显了中国汉语话语体系表达方式在传统继承与文化认同方面的课程意蕴和功能。古诗文话语作为中国汉语话语体系中最古老的表达方式,它在人类灾难面前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表达是消弭世界话语霸权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真爱”心声福音的世界最美中国语言。

    [作者通联:河北保定市东方双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