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职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初探
【摘要】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价值判定的基本标准。在改革和市场开放程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各行业、产业领域的中外交流机会随之增加,英语作为一种国际主流交际语言,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加强中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提升中等职业人才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中国职业人才对外输出,参与国际人力资源竞争。本文立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英语教学特点,分析学生阅读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效的提升策略,以供广大中职英语教育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中职英语;阅读能力;问题;策略
【作者简介】张红雨,芜湖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我国的教育模式多种多样,不过其目的都是通过学校的教育来培养出优秀的学子。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源泉,中职教育在其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时代在进步,要求在逐渐提高,尤其是对中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要求。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中职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中职院校的任课老师就要担此大任,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一、阅读理解能力对提高英语学习水平的重要作用
要想学好汉语,就要由零到整地学习,字词句段篇章层层深入,不可急功近利跳跃式学习。同理,英语学习的过程也本该如此,不过由于生活环境和教育模式的限制,我们如果像学习汉语一样去学习英语,有时候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知识基础不是很好,英语对他们而言就像是“天书”一般,很难学会。但是,英语对于个人的人生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针对中职院校的学生本身的特点,我们需要调整英语教学的重点和策略。对于中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来说,在课堂上所学到的英语单词和语法都相对简单,只能让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英语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基于这种情况,大量的课外英语阅读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当然,很多中职院校学生的甄别能力较低,所以需要老师对学生所选的英语书籍和文章加以引导,帮助学生选择那些有意义、有内涵、有实效的内容来进行阅读学习。总的来说,如果能对英语阅读进行高效充分的利用,它所带来的效果或许会超乎大家的想象。
二、培育中职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1.注重阅读理解技巧的教学。众所周知,中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关注于专业课的学习,对于英语、政治这类基本的课程是不太关注的,受到教学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中职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也不会一帆风顺,中职院校的学生在进行相应的课堂学习的时候也必然会遇到一些挫折,經历一些坎坷,这些都是在所难免的事情。虽然这些事不能避免,但是可以通过前人的学习经验和技巧来有效减少这些事情的发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阅读中,学生难以判断出单词的意思,这时就需要去字典里找答案了,如果猜测的意思接近或完全吻合正确的意思,就能大大提升学生对于学习和阅读理解的自信心,而这点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学习是比较难的一点,需要老师重点加强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2.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思维。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学习保持高效率的关键,如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觉学习内容、方式都枯燥无味,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很多情况下,中职生只关注专业课的学习,对于英语这种课程是不太感兴趣的,如果老师对此加以重视,并且运用有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打开正确的思维方式,那结果便会大不一样。如果老师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眼前一亮,那教学效果想必也会有所提升。
3.改变教学观念,让学生从被动阅读到主动阅读。人类是有思想的高级动物,意识决定行动,只有让学生从思想意识上真正地接受英语,才能将效果最大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汲取者和未来的应用者,理论联系实际,实践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遇到一篇好文章,老师会带领学生进行反复的阅读和深入的解析,也会通过图画或是影音的形式多样化地展现给学生,英语教学中也应如此。
4.课堂中策略知识的渗透和训练。在前面已经提到,正确的思维方式及合理的运用教学技巧对于英语学习会起到关键作用。古时候的卧龙先生诸葛亮能谋划于羽扇之间,从而可以定夺千里之外的胜负;汉高祖刘邦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长处,但是懂得识人用人,用策略将无数人才揽入麾下。还有孙武的三十六计、田忌出奇制胜的赛马策略。从古至今,无数的实例向我们证明了策略对于成功的重要性。所以,深化学生在学习英语阅读中的策略意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去运用这些前人的经验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对于老师个人英语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也是很大的挑战。学生则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相互交流,借鉴经验,和身边的同学共同进步。
三、结论
时代在进步,科技经过改革也迎来了新的时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所谓的高科技,让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想要的东西。不过,翻译软件的盛行使得部分学生对于学英语这件事有了惰性,除此之外,在其他诸多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深切地了解到中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共同研究最合适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吕先良.中职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2011,04: 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