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激趣,助力深度教学

    许小燕

    万事趣为先。有效激趣,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激趣,能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助力深度教学。

    一、情境激趣,化枯燥抽象为具体感知,铺垫深度教学

    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前,若能對知识与自己的生活产生连接,特别是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助于学生通过熟悉的经历来进一步理解与体会知识的产生,拉近学生和文本的时空距离。

    网络让我们可以轻松地找到丰富的资源,但课堂上却不是通过课件一股脑儿地将这些内容呈现出来就可以的,而是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精良、最合适的,从而让教学更有深度。如,教学“分类与整理”的第一课时,怎样让学生快速地理解分类的含义和意义,我选择了这样的生活背景作为激趣导入:课件出示本地较大的超市“大润发”,老师提问:你想和老师一起逛超市吗?并出示购物清单:鱼、牛肉、铅笔、橡皮、巧克力、毛巾、橘子等指导观察购物地图,认真观察其中的鲜肉区、水产区、水果区、家居百货、收银区等区域,提问:这些物品应该在哪里买呢,你愿意帮帮老师吗?在学生们快速地找到商品后揭示课题:超市阿姨将这些物品按照他们的特点摆在了相应的区域,帮助我们快速地找到商品,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分类与整理。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导入时教师创设熟悉和有趣的情境,用课件呈现给大家,来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找到生活和知识的联结,初步感知“分类思想”在生活中的作用。

    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是具体表象“概念”,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诱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具体感知知识的产生过程,对于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有非常大的帮助。在探究新知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学具分一分后,将学生的分类情况用手机拍照上传到西沃投频,展示学生的分类结果,老师不急于揭示答案,而让学生分析不同的分类结果是怎样产生的,讨论有没有道理,真切深入地感受由于分类标准不同,所分得的结果也不相同,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形象地感知让分类的概念在孩子头脑中根深蒂固。教学中操作和投频展示这样的两两结合,为深度教学作了有力铺垫。

    二、动态激趣,化简单拼凑为合理建构,助力深度教学

    现代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使人的思维过程更加形象直观,它可以借助各种图像、动画、实物投影、文字展示等手段,使原先仅仅只借助于文字描述的概念、道理等直观化,从而加强学生对这些东西的理解、记忆,助力深度教学。 运用多媒体,可以很轻松地解决教学上遇到的问题。如,在操作体会分类过程,尝试记录分类结果的环节,采用动画的方法,通过教师的演示配合学生动手摆实物,使分类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先显示一幅反映庆祝“六一”儿童节拿气球的图画,图中的3个学生拿着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气球,画面中的每一个图都是可以移动的,通过鼠标对物体的拖动,可把同类的物体分在一起,使学生对分类的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形象展示统计图产生的过程,并展示表格记录的方法,通过这样动态演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有效地刺激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从而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手段。在一系列的动态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反复观察,抓住重点,突出难点,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从中合理建构知识,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从而让教学更有深度。

    三、拓展激趣,化单纯练习为提升思维,发展深度教学

    在提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今天,一堂生动的数学课应该让学生点燃思维的火花,放飞想象的翅膀。在学习了分类知识之后,我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到一些生活中分类整理的知识:如,衣服按季节放;洗衣服时浅颜色和重颜色分开;肉类和蔬菜分开;图书室的书籍按照年级分类或者科目分类整理……最后,分享了国家提倡的垃圾分类,增强了学生“垃圾分类,绿色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准确掌握垃圾分类知识,持之以恒地在生活中对垃圾进行收集和分类投放,并经常性地统计班级里的垃圾数量,使垃圾分类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自觉行为,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分类后的美观、方便,化单纯练习为培养环保意识、提升思维,从而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价值,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学生眼界,激发社会责任意识,发展深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