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者的困厄与自赎:《墨攻》对墨家精神的深刻阐释

    刘兴沛

    2006年,影坛的沉寂被一部堪称神来之笔的影片打破,这部影片便是张之亮导演的《墨攻》。中国自古便有成语曰“墨守成规”,可见在先秦两汉的学术谱系中,墨家素来是以擅长防守而著称的。影片却别出心裁,将片名定为“墨攻”,这足以说明导演和编剧的选材眼光与魄力。根据法国著名电影评论家阿杰尔《电影美学呈现的艺术》的观点,一部影片美学价值的实现,往往依托在对历史事实的创造性改写之上。[1]历史上的墨家既然以防守而称誉于当时,那么对墨家进行创造性改写,自然要从墨家重视攻击入手。实际上,历史的墨家在防守的同时,也的确展示了十分强悍的攻击能力,例如《墨子·公输》便记录了以防守著称的墨家对抗以进攻著称的鲁班,战斗的结果竟是鲁班完败[2],这真是可以印证“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这一西洋谚语了。更为深刻的是,张之亮的《墨攻》在强调墨家具备强攻能力的同时,还对墨家的精神作了前所未有的深刻阐释。简而言之,影片将墨家的精神描述为“墨者的困厄与自赎”,这是影片最深刻的哲学表述。

    一、 轻言重行所制造的自我困厄

    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史中,墨翟创立的墨家本与孔丘创立的儒家双峰并峙,共同缔造了春秋战国思想史的中流砥柱。但随着秦始皇统一全国,墨家逐渐式微,最终消失在主流的学术史中,由显学变为偏学。民国著名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曾在《先秦两汉学术思想史》一书中,将墨家的沉沦归因于他们“轻言重行,而且大多孤高自许”。[3]应该说,这一判断是非常正确的。而轻言重行和孤高自许的品质,常常不为一般世人所接受,从而造成了墨者的自我困厄。

    张之亮在导演《墨攻》时,的确注意到了这一层面的内容,所以在主人公的塑造上,便选取了革离(刘德华饰)。革离在片中是墨者的典型代言人,可以说是最纯粹的墨者,他秉承了墨者应有的一切品质,囊括了墨者的所有优点与缺点。就缺点而言,革离存在着明显的“轻言重行”和“孤高自许”。当危在旦夕的梁王随时面临丧权辱国的危机时,本希望寻求善于防守的墨者作以顽抗,没想到出现在他面前的墨者却是革离,这是一位主张以主动出击为主的悍将,与传统的墨家大相径庭。当满朝文武都对革离的策略表示怀疑时,革离并没有像一般将军那样许下军令状,或纸上谈兵,而是依靠实际的策略出奇制胜,令围城外的赵军大败而归,这里最可看出革离轻言重行的优秀品质。张之亮在革离这个人物的塑造上,可谓匠心独运,深刻领会了墨者的真实精神所在。

    同时,张之亮对革离这一墨者形象进行了更加深刻的创造。他将革离塑造为一个极其冷静的人物,当协助梁王击退赵军时,满朝文武都对革离赞不绝口,他却没有轻信这些泛泛的赞誉之词,而是保持了一种“孤高自许”的状态。墨者的孤高自许是非常著名的,早在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便曾批评墨者“轻诋百家,而尤长于言己之善,是不知天壤间尚有非墨者也”[4],这是战国时代学者对于墨者孤高自许的代表性批评。影片中的革离也是这样一种人,他时刻保持着冷静,时刻严谨地审视着自己的得失,丝毫不为外界的毁誉所动,力图做好自己。换言之,他追求的是一种“不忘初心”的状态,而不是以常人之评判为标准。

    这样一来,《墨攻》便將历史上墨者的致命弱点都有机地统一在革离身上。革离虽然是虚构的人物,但却是一位最真实的墨者。这便是《墨攻》对墨家精神的深刻领会。

    革离既然具备着传统墨家轻言重行和孤高自许的品质,那么他不受俗世欢迎,便是注定的结局了。事实上,张之亮也正是这样安排革离的结局。剧中的革离由于与世俗的喜好截然相反,最终遭致了众人的排挤。他虽得到过满朝文武的由衷敬仰,在身边却也出现了危机。秦国得知他不肯为秦所用,派刺客对他进行刺杀,虽然革离借助自己高强的功夫躲过一劫,但仍然受了轻伤。随后革离经历了更加严峻的人生挑战,即赵国派策士到梁国离间革离与梁王的关系,使得梁王险些错杀革离。这些情节都借鉴了《战国策》的某些篇节,但在影片中,却呈现得相当自然,使观众看不到捏合的痕迹,这正是张之亮对古代典籍驾轻就熟的结果。总之,《墨攻》凭借着对墨家精神的深刻领会,通过革离这一人物的塑造,还原了历史上的墨者因轻言重行、孤高自许而制造的自我困厄,让观众更加亲切地认识到墨家精神的价值所在和其被历史遗忘的真正原因。从这一层面来分析,《墨攻》确实已经将墨家的根本精神呈现出来了。

    二、 墨者在多方困境中的自我救赎

    墨家的可贵之处并非仅在于牺牲自己的悲壮之情,还在于墨者能够在自我困厄的情境下完成自我救赎,从而将墨家的精神实现得更加充实。《墨攻》以墨者革离为例,全方位地表现了他在困境中的自我救赎,从中折射出墨家高尚的人生品格。

    在人生价值的自我救赎方面,革离身为梁国之外的剑客,能够在梁国与赵国交战之时,冲锋陷阵,跑在战队的最前驱,这极大地鼓舞了梁国军队的斗志,所以取得了大获全胜的战局,这里深刻反映出了墨家一以贯之的“兼爱”观,即广泛地关爱世界上的所有人类,而不以国界为区分标准。《墨攻》通过这一典型细节的描述,将墨家精神的精髓表现得异常深刻,同时也鞭辟入里地阐释了墨家牺牲自我以成全他人的高尚品德,堪称荆棘丛中的自我彰显,这是一种震撼人心的自我救赎。也正是有这样一种无所畏惧的心,墨者才能在社会中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可与崇敬。换句话说,革离的自我救赎并不仅仅是对自己所在困境的救赎,甚至是对整个墨家学派的救赎。有了他以身犯险所成就的功勋,墨者再次回到了人们关注的中心,墨家的学说也一定会再次受到格外的重视。从这个意义上看,革离实现的确实是整个墨家的救赎,这一救赎虽然困苦和艰辛,却不失无私与伟大。

    在个人情感方面的自我救赎方面,最值得注意的当属《墨攻》所着意刻画的革离与逸悦将军(范冰冰饰)之间的情感瓜葛了。墨者往往强调先让整个世界都实现幸福安康之后,再考虑自己的个人问题,这仍是先人后我的道德观。影片中的革离初到赵国,全部心思都放在如何使赵国躲过此劫之上,根本没有时间考虑个人安危与情感。从这一层面来看,无疑是一种带有悲壮色彩的牺牲主义。但当革离在赵国实现了一系列的成功之后,他未曾考虑过的情感问题却应时地发生了。赵国的逸悦将军素来睥睨千古,唯独对革离情有独钟。这位以天下大事为己任的墨者,终于褪去面具,直面自己的内心,大胆接受了逸悦将军的爱情,这是个人情感的自我救赎。这一自我救赎有着非常深刻的哲学思考,因为它直接否定了墨家只为他人而毫不利己的品质,这是整部影片的深刻之处。道义与情感的长期矛盾,在革离与逸悦将军的情感发展中终于和解,不再是非此即彼的状态,这反映的更是人性层面的哲学。

    墨者一旦实现自我救赎,他们在社会中的影响将会与日俱增。《史记·赵世家》曾记录赵公子以得到墨者的帮助为人生之大幸[5],这可以看出墨家在当时的社会影响所达到的深远地步。《墨攻》对于革离的塑造可谓是一波三折,它尽情地让革离遭受各种考验,其中甚至不乏死亡危机,但是在一切风过平息之后,革离得到的是举国的认可与美满的爱情,这不啻为最大的自我救赎。

    三、《墨攻》对墨家思想的重新解读

    作为一部以历史为题材的影片,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历史的检验。墨家虽然在后世逐渐失去影响,但在春秋战国时期,仍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力量。《墨攻》选取了这一历史上异常辉煌的学派为表现对象,自然面临着如何重新解读墨家精神的问题。从影片呈现的方式来看,《墨攻》显然采用了海德格尔所说的“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也就是将墨子的宏观精神分成若干种小的方面进行逐一分析,最终将所有分析结果拼接到一起,对这一阐释对象进行重新解读。

    《墨攻》对于墨家的牺牲精神解读得非常完整。剧中不仅有敢于牺牲的革离,还提到了墨家的开山祖师墨翟。墨翟曾经为了阻止楚国攻赵,带领徒弟不远千里到赵国,为其抵御楚国的强攻。《韩非子·非墨》曾经记录了这段著名的往事[6],《墨攻》也将这段典故作为革离回忆中的一部分,这都可以看出墨家思想的核心包括牺牲自我以成全他人。《墨攻》将这一思想分解出来,通过人物的言行与回忆表现出来,这是对墨家精神内核的全新解读。

    出现在《墨攻》中的赵国文武和逸悦将军则是墨家学术的接受者。他们亲自目睹了墨者革离率领数千人击退10万大军的神话般的战绩,由衷地钦佩墨家学术的力量。同时也重新审视了墨家的学术因素,认识到墨家并不是传统所认识的那样只善于防守。事实上,他们还非常擅长因地制宜以取得奇胜。《墨攻》的精彩之处在于,它并不通过枯燥的旁白来解读墨家思想,而是通过剧中人物的表情和语言来传递这种新的认识,这可以使观众的印象更加深刻,领会更加深入。

    《墨攻》還解读了深刻困扰墨者的一大矛盾:即如何能够兼顾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历史上的墨家正是由于牺牲自己以保全他人,才导致自己的实力越来越弱小,最终被历史所淘汰。《墨攻》一方面深刻赞赏了墨家敢于牺牲的勇猛精进之气,另一方面又不免为这一学派的过早亡佚而感到失望,所以在影片中采取了折中的策略,终于将逸悦将军的美好爱情留给了革离。这看似是一种大团圆的思想在作祟,而究其实际,正反映出《墨攻》对墨家过度苛刻地对待自己的反思。

    总而言之,《墨攻》并不是一部机械还原历史的影片,而是在还原历史的过程中加入了创造性的变化和思考,使得故事背景呈现出一定的历史渊源,但能够在历史发展中发现其得失,并将这种发现通过影片传递出来。它一方面将墨家的所有特点都表现得一清二楚,另一方面又对其中的不合理因素作出深刻的反思,并不惜设定一个自己满意的结局。正是这一系列的创造,才确保了这部影片在历史电影中一跃而成为观众震撼许久的作品,以至于10年之后的今天再重温这部影片,仍然可以获得深沉的感动和深刻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