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不起来的童年》:沉重现实中的生命关怀
林兰
古巴导演埃内斯托·达拉纳斯执导、米利尔·赛加斯主演的电影《飞不起来的童年》,讲述了一个古巴“问题少年”查拉和他负责任的老师卡米拉之间的感人故事,这部电影一经上映,便获得极大好评,荣获2014年纽约哈瓦那第15届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飞不起来的童年》作为一部饱含着厚重情感色彩的教育片,其中对沉重现实中的生命关怀,对儿童教育理念的关注引人深思。
一、 对儿童教育的深刻反思
《飞不起来的童年》是一部以儿童教育为主题的电影。11岁的古巴少年查拉和吸毒上瘾的母亲相依为命,查拉为了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参与了在当地被视作违法行为的斗狗、赌博等一系列活动,在学校中还经常打架斗殴。这样的表现,使他屡次受到老师、警察、社工的警告,并被强烈要求送往“再教育学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典型“问题少年”。
但在查拉痞气十足、张扬不羁的表象之下,有一颗勇敢、善良、重情重义的心。他这一切“问题”背后的动机都是善良的:他斗狗、赌博都是为了养家糊口和为妈妈戒毒,打架是为了朋友之间的义气。他虽然对母亲吸毒等行为表示深切的厌恶,但是对母亲却始终怀着深深的爱。他不愿去劳教所是因为要照顾母亲,给妈妈钱去交电费。哪怕对自己养的狗,也是像对自己朋友一样用心守护。当然,对于老师卡米拉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他更是内心十分感激并且敬爱。
查拉的老师卡米拉通过对查拉平时的观察,了解他内心的善良与对生活的无奈,尤其是查拉去医院看望自己的那件事,让她深受感动。当所有人都把他当作一个“问题少年”对待的时候,她竭力为他创造一个像普通孩子一样的成长环境。在她生病离开时,其他老师把查拉送去再教育学校,于是,卡米拉抵抗着学校里所有人的压力去把他接回学校,维护着查拉接受教育的权力并且教给他做人的道理。
卡米拉作为电影所要塑造的正面教师代表,是一个视教育为信仰的人物。她的教师资格证挂在圣母像的旁边,她正直、善良、有着明确的是非观,对待学生视如己出。这部电影鲜明的体现了她的教育理念:首先是爱与理解,卡米拉在电影中有句台词让人印象尤为深刻:“你如果想要一个少年犯,那么就用一个少年犯的方式对待他吧。”在古巴混乱的社会环境中,很多孩子犯错的背后都是无奈和心酸。大部分老师都只看到他们犯错的表象,而卡米拉却会用心去关爱这些孩子背后的问题。卡米拉就是这样一位好老师,她尽己所能的帮助每一位学生,这些在别人眼里不服管教的问题少年,对待卡米拉就像对待自己的祖母一样喜欢。其次是教育要注意多要素的结合,卡米拉说,“教育孩子需要四样东西:家、教育、严厉和爱。”她让查拉有了家的感觉,保证查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对他又并非一味容忍宠溺,对待查拉的错误行为,她也会严厉的批评。还有就是教育自由,卡米拉让孩子们最大可能地拥有思想上的自由,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讨论着何塞马蒂,讨论着什么是家乡。可以在教室的墙上用宗教画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我不被允许,但孩子们是自由的”。尤其是每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自由和权利,在维护叶妮学籍的问题上,卡米拉证明了她的这一理念。卡米拉为了守护孩子们这份自由,宁愿冒着被辞退的风险来对抗学校的其他老师。
卡米拉还传播了一个教育理念:在学校,老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同时也应该教他们如何面对这个社会。电影中所展示的古巴社会无疑是充满苦难且极度混乱的,处于一个野蛮生长的环境中,如果他们的成长缺少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来庇护,就会在摸爬滚打和坑蒙拐骗中堕落。卡米拉深知这一切,她在让孩子们了解外面社会的同时,也教会了他们应该用怎样的标尺来应对这一切。卡米拉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中学老师,她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教育家,影片中通过卡米拉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值得所有国家的教育者去学习和反思的。
二、 对成人社会规则的讽刺
这部电影用了多处反讽的手法,把很多成年人的行为与查拉和卡米拉做了比照,表达了对成人社会习以为常的价值观深深的嘲讽。这表现在人物设定上,每个人物都处在多重矛盾之下,他们都面临着来自这个社会的种种压力,几乎每两个人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对立性。
在查拉和他妈妈的相处中,11岁的查拉比妈妈更像一个成年人,他挣钱给妈妈交电费,并且叮嘱妈妈不要把钱用到别处,偷偷藏起妈妈的毒品,并在妈妈毒瘾发作时照顾她。而妈妈除了吸毒之外,平日里也游手好闲、不思进取,任由别人把查拉送往再教育学校,甚至动辄打骂查拉。查拉做这一切时稚嫩的声音分明是对不负责任的成人的讽刺。
另一个和查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查拉斗狗的伊格纳西奥,在一次斗狗中,伊格纳西奥任由查拉喂养的狗被其他狗咬死。并说出来一个残酷事实:他从来不赌自己的狗赢,只赌强者赢,所以虽然他的狗死了,但他仍然赚到了。这反映了成人社会中普遍认同的实用价值观:用价值的大小来作为选择的依据,在利益面前,情感一文不值。当他把钱塞到查拉手里时,查拉毫不犹豫地把钱给扔到了地上。在孩子眼中,自己守护的生命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
在对待感情上,查拉喜欢同班的漂亮女孩叶妮,他在放学路上悄悄跟着她,精心为她准备礼物,勇敢的表明自己的心意。他知道在古巴的现有制度下,叶妮作为外来人口生活十分艰辛,查拉每次表白都会强调:“做我的女朋友,和我走在一起,没人敢欺负你。”不管是否真的能够做到,查拉都发自内心的想要努力守护叶妮。查拉用最真诚而纯洁心态对待叶妮,最终也用善良而坚强的行为感动了叶妮,两个人用美好的爱情在混乱的大背景下显得愈发单纯而美好。
与之相对比的是伊格纳西奥和查拉母亲之间的“爱情”,从不确定是不是他儿子这一点上看,查拉母亲的私生活相当混乱,教查拉斗狗的就是疑似查拉生父的人物。他拒绝了卡米拉一起抚养查拉的要求,但却自认为是个负责人的男人。他不务正业,靠斗狗为生,他所做的最大的努力,就是会给查拉母子一些微薄的生活费,而给予他们生活费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一直和查拉的母亲保持着性关系。他和查拉的母亲之间也许存在着感情,但更多的还是欲望。
在学校里,和卡米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来的女老师玛塔,玛塔是固守社会法则的老师的代表,她并非内心邪恶,而是却固守着社会固有的价值观,认为查拉是应该被送去再教育学校的,而叶妮是不应该拥有学籍的,解决教室墙壁上的图片问题也有更直接的方法。再过几年,她也许就会变的像其他老师一样,看似遵守规则,实则冷漠无情。因此,虽然她年轻漂亮,但却并得不到孩子们的喜爱。这从孩子们对她与对待卡米拉的态度对比中可以明显看出。
然而,这些“反面”人物身上也并非一无是处的,玛塔也经常会为卡米拉所感染、内心逐步发生着转变,伊格纳西奥最后也努力帮查拉去想一个不用通过斗狗和赌博就能挣钱的方法,他们并非良知泯灭,只是按照成人社会里固有的价值观在行事。他们都是生活在古巴压抑社会下的普通人,所以,导演通过这一组组人物对比所要讽刺的并不是这几个人物个体,而是被古巴社会规则所异化的价值观。
三、 苦难人生中的光明色调
这部电影反映了很多其他古巴社会存在的问题,比如古巴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状态等等。学校有着严格的制度,基督教的画像不被允许贴在教室的墙上,孩子们对于“家乡”的定义只能存在于政治层面上;作为外来人口的叶妮虽然成绩优秀,但是却仍旧得不到一个学籍,甚至不得不和她父亲一起遭受驱逐;查拉的母亲和斗狗的伊格纳西奥之间的混乱关系也是在古巴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混乱、破旧的古巴街头时常发生的打架斗殴,学校中被扭曲了的教育制度等等。
电影中多次出现查拉养鸽子的镜头,他站在天台上,把手放开,鸽子就自由地飞向天空。然而查拉以及他的朋友们却不能像鸽子一样自由飞翔,他们或者生长在母亲吸毒的单亲家庭,或者父亲入狱,或者作为外来人口备受困扰,好像每个人都背负着太多由社会问题而造成的负担,从而无法像那些生活在正常社会的孩子一样自由自在的成长。
但这部电影并没有一味彰显苦难,而是在带给人心酸的同时又给人带来对光明的遐想。虽然面对社会环境的混乱,虽然面对着家庭的艰难、时代的动荡、体制的僵化,但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作出抗争。卡米拉深知这个社会肮脏的一面及其种种社会法则,但还是希望能够以一己之力给孩子们一个面向正确方向的托举。查拉和叶妮他们面对着艰难的人生,脸上却还是会经常洋溢出笑容,他们按照卡米拉指引的方向,虽然还是被别人视作“问题少年”,但其实内心从来没有远离善良的区域。包括学校里的老师,有很多是卡米拉曾经的学生,虽然他们还不敢像卡米拉这样公开与舆论做对,但种种行为都能反射出其内心光明的一面。
这部电影叙事手法扎实,虽然全剧中并没有一个十分鲜明的高潮冲突,但是情节紧凑,环环相扣的事件让人感觉到查拉身上承担的责任之重。这部电影中的演员演技都十分成熟而到位,饰演查拉和叶妮的两位小演员也都表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演技,尤其是饰演查拉的米利尔·赛加斯,眼神表现十分到位,把查拉身上那种坚强、善良、叛逆不羁的情绪很好的诠释了出来。
影片配有好听的背景音乐,细节打磨也十分到位。尤其是叶妮在火车车厢里跳弗拉明戈时认真的样子,对查拉来说,这段夕阳下的扇舞是残酷生活中最美的风景,手中的红色扇子在周围灰暗环境的映衬之下格外引人瞩目,也让观众看后印象十分深刻。影片对景物的拍摄也十分到位,纯净美丽的海滩上色彩缤纷如画,影片色彩时而灰暗压抑,时而热烈明媚,这些都诠释了剧中人物在压抑中抗争的情绪。
结语
影片《飞不起来的童年》告诉观众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所应有的教育理念,但却没有生硬地说理,其中包含的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无不令人动容。影片的最后采取了开放式的结尾。卡米拉拒绝了被辞退的要求,查拉大声呼喊着她的名字。他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查拉是否真的找到除斗狗与赌博之外的其他方法挣钱养家,而叶妮最后会去往哪里,卡米拉之后将会面临怎样的压力,这些在电影中都没有给出一个答案,但我们还是相信,有像卡米拉这样的教育者在,未来的一切应该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