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的全新语境崛起与表达探析
李娜
华莱坞指位于中国江苏无锡的影视产业聚集区,该区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影视基地之一;并已成为中国现代电影的代名词,同时更是中国电影产业的整体抽象化符号。华莱坞这一高文化概念对于发展中国家状态下的中国而言,属于一种产业化高度集成的概念,这一概念一体囊括了影视娱乐、数字动画、影视旅游,以及其他与影视相关的产业集群,华莱坞正在依托中华传统文化建构着有中国特色的影视文化。
一、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缘起
(一)文化性与民族性表达
电影虽是一种舶来品,且属于一种倍受欧美文化影响的文化艺术样式,但是,作为一种必须依托于其根性的艺术化表达,电影必须且只能由文化为其提供可持续的支撑,并且只能在文化的根性支撑之下才能快速地发展崛起;同时,更必须与文化建立起一种血浓于水的关系,如此方是电影落地生根极速发展的坦途。从中国电影发展史的角度考察,国产电影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现状、生活、奋斗状态,其主要观众仍为普通的中国民众,因此,中国电影必须在深度汲取中华传统文化养分的基础之上进行根性化与系统化发展,方能完形为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体系,进而方能形成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那种盲目、主观、片面地紧盯西方发达国家,迫切向西方发达国家电影理论无条件靠拢的作法,正是舍近求远、舍本逐末,其结果终将半途而废,因为,中国电影无论是发展还是创新,都必须首先追求民族性,然后才能是其他的东西。
(二)崛起与奠基表达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好莱坞即已成为世界影坛当之无鬼的霸主,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则是好莱坞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亦是好莱坞彻底垄断中国电影市场的时期,每年数百部电影蜂拥涌人中国电影市场,给中国电影带来了西方启蒙式的电影理论影响,尤其是其中的歌舞片与音乐片等类型片对中国其时的电影创制影响颇为深远。新中国成立后,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彻底销声匿迹,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与电影理论开始崛起,强烈的意识形态要素与浓烈的美学元素等由此开始获得一种更加深度的融合。中国第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影《定军山》一片,其全部素材均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传统京剧,此后的国产电影更是依托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等传统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密集化创制,渐渐形成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实践与电影理论。截止目前,中国六个代次导演的创制,其中的绝大多数影片均为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这些影片更多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化、生活,这种鲜明的文化特色、氛围、基质,为中国后现代电影创制的发展崛起奠定了牢固的基石。[1]
(三)人文性与觉醒性表达
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其赖以支撑的显然是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事实上,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更关注小人物的朴素理想,并且能够对其施以足够个性化的人文关怀,同时,其更关注艰难困苦环境条件下的小人物的努力、奋斗、抗争、成功。这种更加浓郁的人文关怀意识的文化底蕴已远远超越了西方发达国家所竭力鼓吹的普世价值,并且,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有着切近现实性,因而彻底绕开了西方发达国家普世价值意涵中的精神孤岛,使得任何阶层的观众都能实现一种共鸣、沉浸、移情状态下的全情融入,而不是西方式的针对个体短暂麻醉式的精神止痛。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支撑下的电影理论反而更具形而上的探索价值,亦更能够激发观众由影视映像之中,寻获到个体的自我价值、自我出路、自我觉醒。对于好莱坞的后现代电影而言,电影主题过重反而失其轻灵,叙事剧情亦会变得空洞,人物性格也会显得无力且单薄;这种过度类型化的表达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强弩之末,而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由于其基于传统文化的特质反而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强悍意识表达。
二、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阐释
(一)双重符码表达
当代电影理论缘起于20世纪遍及欧洲的最后一次革命——“五月风暴”,因此,西方电影理论实际上是“五月风暴”的精神产物,同时,更是一种为现世理想与精神懂憬所点燃的视听光影。而中华传统文化则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文明存在之一,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文明基质;电影向中华传统文化深度汲取创制所亟需的养分,显然更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拓展电影理论、电影实践、电影创制,更能够为整个中国电影市场带来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以其植根于中华传统文明的基质性,而具有了强大的文化底蕴与知识品质,从而为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赋予了一种更加强大的戏剧本性、社会功能性、人文情怀性。诚然,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更加注重实践、实务、实事求是的民族,由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国电影樹立起了一种不忘本的基于中国立场的电影理论,这一电影理论中的传统文化与艺术以双重符码的形式建构着疏离、交叉、相融的光影。[2]
(二)基于境语的意象表达
中华民族的实用超理性精神在双重符码表达下,为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带来了一整套抽象、思辨、形而上的美学进阶表达,并且,亦为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带来了一种集批判性、技巧性、实践性于一身的实践美学灵魂。从理论加以剖析,镜头作为一种电影建构的最基本要素是电影实体的组成之中所不可或缺的元素;镜头美学更是西方电影理论及其审美表达的关键。而从中华传统文化视角加以探析,中华传统文化的出类拔萃之处恰恰在于其能够轻而易举地将两种乃至多重矛盾的话语、立场、表达等,甚至是异质状态的人、事、物等,有机地缝合于一个时空场阈之中,并且,能够为观众带来一种不同于既往的更深刻的体察、体验、体悟抽象。由此可见,电影作为一种镜语美学,在中华传统文化轻形重意的表达之下,更易抽象化地完形为一种境语美学。这种镜语美学的升华表达为华莱坞有中国特色电影理论提供一种牢不可破的超理性基石。而传统文化中的意象表情达意等,实质上则是一种“象在物”而“意在心”的外物感于内心的意象化并美的表达。
(三)复杂人文主义语义性表达
华莱坞的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自有其复杂的人文主义的语义性,恰如大卫-波德维尔所言,视听语言的光影,萦迥着意识形态范畴的语义场,而关键主题的表达亦同样萦迥着由人生的演绎而形而上为人性价值的阐释;总而言之,这种个体经验与群体价值观将进一步升华为一种透过视听语言的创造性表达出来的思想启蒙性、自由意识性、信念永恒性,由此可见,这种复杂人文语义性已经成为一种视听语言多元化的二项对立式的形诸于电影理论的抽象化表达;而有机深度融合于其中的正面与负面语义、和谐与冲突语义、秩序与混乱语义、永恒与短暂语义等全部在针对影视映像与现实观照下,为观众提供了一种透过光影判别真理与谬误、真相与伪饰、真知与舛错的感悟力、认知力、想象力。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有着超越了理智与情感二元擘划的更加复杂性的语义性表达,这种复杂人文主义语义性表达为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带来了一种突破西方式传统电影理论的驱策。[3]
三、基于传统文化的电影理论发展
(一)升华与发展
电影的多元化视听、多重符码、多层次意象等决定了影片中的任一独立语义段,都必然是一种影片系统中的异质混合体,客观而言,华莱坞独特创制中的文学选材、叙事架构、矛盾冲突、高潮升华、语言调谐等等,均有着与西方发达国家较大不同的呈现图景与创制方略。相对而言,华莱坞更瞩意于一种形式美、视觉美、意象美的三位一体且深度融合的轨范。具体而言,镜头作为电影视听语言的语词最小单位,在麦茨组合理论的单纯理性规训下,无法精确建构出有中国特色的复杂人文主义语义性叙事表达,反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超理性的精神活动更契合于创制这种细致入微的纹理,并从影像与镜头等具体要素出发,逐渐过渡到针对整个电影创制的综合把握,同时,更能够为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提供一种崭新的切入视点,并且,由此能够为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提供一种达致意象化高度所不可或缺的联接点、契合点、升华点。电影理论的崇高性恰恰在于基于这种升华点,以彰显国风为主旨,以精神气度表达民族的灵魂。
(二)意象化与人性化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已经引领着华莱坞快速晋级到了一个文化工业化的世代,同时,更引领着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的迅猛发展。这种发展不仅应打破中国传统的电影理论苑囿,而且,亦应打破世界电影理论的苑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阈内,以傳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将文化的衍生能力进一步地延展开来,其在借助于结构主义的同时突破结构主义的限界,在借助于后现代主义的同时打破后现代主义的疆界,从传统的意识形态束缚之中彻底跳脱出来,重构属于华莱坞的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的完形。事实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论思维的侧重于直观整体把握略同,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在针对电影基本架构的研究方面,更加侧重于意象化表达方面的研究,而不是如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一切创制均需围绕着工业化、程式化、娱乐化这一三位一体核心。由此可见,反而是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中所强调的意象化,更加接近于电影与戏剧的本质,西方发达国家后现代以来的那种过度追求“戏”的思潮,反而不如追求“意”的本质更具人性化,这种人性化建构起来的意象世界的视听语言光影,才能照亮真实物理世界。[4]
(三)回归传统文化的无极化发展
华莱坞有中国特色电影理论的发展借助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完全超越了对现实的纪录与复制,反而由此更加强调一种人生态度的主观表现以及对社会的广泛教育功能的表达。从电影理论视角而言,戏剧已俨然成为社会教育的实验场,而戏剧中的角色则成为社会教育的规训表率,场与场、景与景、镜与镜三者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移步易景式的结构形态之下,更是发展出了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意象性决定一切的中国式典型化风格。这种中国式典型化风格是西方发达国家电影创制所很难领悟、理解、把握的,其远比传统创制技法更加微妙,并为国产电影创制带来了一种意象深度融合的形而上表达,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更具独特文化技巧性的“剪头绪”与“密针线”等,则需要透过文化精微方能把控。华莱坞的有中国特色电影理论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驱策之下,已经重构出有中国特色电影理论的全新语境,由这一青出于蓝的中国特色电影理论将支撑起中国电影不忘传统文化的面向未来的无极化发展。[5]
结语
华莱坞系由中国自主建构起来的规模远胜好莱坞与宝莱坞的一座举世惊叹的中国影视之都,同时,亦是梦想、机遇、希望三位一体之都,更是有中国特色的良知与艺术并存的文化核心之都。华莱坞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驱策之下,正在以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建构着中国电影纵横捭阖光影的未来,并且,由此而建构起了华莱坞独特的电影创制表达,而其电影实践的巨大魅力亦在于此。
参考文献:
[1]齐伟.论20世纪80年代“影戏”理论的建构与悖反[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5): 52-63.
[2]侯军.电影理论之“半说”:后现代语境中的理论处境及前瞻[J].当代电影,2010(6): 50-54.
[3]陈晓云.众声喧哗与个人独白 对中国电影研究现状的一种描述与批评[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3): 20-27.
[4]饶曙光.走向多元分化的中国电影理论批评一新时期电影理论批评回顾[J].当代电影,1995(2): 75-82.
[5]罗艺军,文化传统与中国电影理论一一《中国电影理论文选(19 20 -1980)》序[J].电影艺术,1992 (4):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