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学业规划指导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李婷婷

    学业规划是生涯规划在学生求学阶段的细化和体现。社会认知生涯理论认为,生涯规划是个人内在特质、环境外在因素和学习经验三者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相应来说,高中阶段学业生涯规划就是在了解学生兴趣、能力、价值观等个人特质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初步确立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设计连通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道路,制订并实施具体的步骤,最终达到“因材就学、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学业规划指导的必要性

    舒伯的生涯发展阶段论认为,高中生处于探索阶段的试探期,需要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对自我和外界进行探索,尝试多元角色,完成初步的人生规划。在高考改革背景下,要求学生对探索阶段的任务做进一步的细化,要求学生在充分了解自身特质的基础上进行“选科”“选课”“选学”“选考”,要求学生提前整体规划高中的学业、大学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这就需要学生在充分享有自主选择权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生涯规划能力。若个体在高中阶段缺少相应的尝试,未能完成探索任务,也势必会影响后续阶段的发展。所以,在高中阶段开展学业规划指导,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同时,学业规划也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学生要能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现自主发展。一方面,要学会学习,即养成學习意识,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自主调控学习进程;另一方面,要健康生活,即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进行有效管理。在高中阶段开展学业规划指导,意在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健全学生自我成长的调节机制,提升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

    二、学业规划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了了解高中生学业规划的现状和需求,笔者以2017级高中生为调查对象,开展了“北京市普通高中模拟选科调查”和“高中生专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调查”。前者的调查包括学生的模拟选科过程、影响因素分析和学业指导需求三个维度,后者的调查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信息收集、选择目标、问题解决四个维度。调查结果发现,各维度的平均分都在3分以上(满分为5分),但是各维度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相关信息充足,但信息整合不足。虽然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的认识均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其信息整合能力不高,有40%左右的学生不了解学科与专业的关系、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以及职业发展前景,不知道外界环境的优势与限制。因此,学生在模拟选科过程中,普遍把个人因素(兴趣爱好)作为选择考试科目和专业的首要依据,其次为以后学好该学科的信心、目前该学科的优势。同时,学生对未来因素(对以后生活有用、填报大学专业时选择面更广、与大学想学的专业相关)以及环境因素(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特色、家庭资源)的考虑不周全,甚至完全忽略了这些因素的重要性。

    二是缺乏规划技巧,态度犹豫不决。虽然大多数学生对高考改革保持中立态度,但有的学生因为在决策和规划方面出现了偏差,故在面临决策时感到焦虑、茫然。有40%的学生认为,自己各科目的学习成绩比较平均、优势科目不明显;25%的学生喜欢的科目与擅长的科目不一致。这些问题会导致学生在面临决策时犹豫不决、自我效能感降低。学生也会因自身决策和规划能力的欠缺,渴望得到形式多样的学业规划指导。这体现在希望利用科学的测评工具进行自我评价方面(61%),也体现在与不同的人物对话时希望从不同角度汲取学业规划经验(52%)。

    三是规划后的信心不足,制订和执行规划能力欠缺。在对学生选择高考科目的调查中发现,有22%的学生已经选好了三个学科,52%的学生已经确定了两门学科,20%的学生仅确定了一门学科。这说明,学生在选科决策上信心不足,在制订和实施规划的过程中也面临一定的困难。

    三、学业规划指导的相关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高中阶段学业规划指导的内容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业规划意识为基础,充分开展探索性实践,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科学、有序的规划。

    一是更新学业规划指导目标。学业规划指导承担着“规划学业与完善人格相统一”的教育任务,引导着学生以积极的信念和开放的心态,对未来保持关注、充满信心,在动态平衡中做出适当的选择。同时,学业规划指导还能帮助学生综合“自身、环境、资讯”三种信息,在“应然”的生涯发展可能性中找到“必然”和“实然”,从“积极看待高中学业”到“科学选择专业和大学”再到“过好一种理想的人生”。

    二是完善学业规划指导内容。新高考将高校的招生录取模式由原来的“学校导向”变成“专业导向”,这不仅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也会促使高中生进行学业规划。因此,通识性的学业规划指导课程除了要启迪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之外,还应教给学生筛选、搜集和整合环境信息的方法,让学生知道专业对于个人生涯的价值与重要性,并从大学的专业倒推出高中的学业路径。此外,学科指导课程也应与学业规划教育相融合。学科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对相关领域和教材中蕴含的生涯教育素材进行挖掘,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传递学科的魅力和价值,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挖掘学生的潜能,向学生传授多元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对自己未来的期待和追求,实现个体的自主发展。

    三是丰富学业规划指导途径。通识性学业规划指导可以运用生涯测评、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个人特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业规划辅导。学科教师可以开设学科绪论课、学科渗透课、选择指导课和学法指导课,站在学科的角度,指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与个人发展之间建立联系。学校可以整合社会资源、家庭资源和高校资源,通过报告会、先修课、参观体验等形式,让学生把个人体验融入学业目标之中。

    四是改革学业规划指导评价。学业规划指导关注学生发展的量变积累过程,重视形成性评价,通过多元评价主体全面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促使个体建立起学科、专业和职业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能够进行科学的学业决策和学业管理,将自主发展的理念融入高中阶段的学业生活,并延伸到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人生之中。

    总之,学业规划指导关乎学生当前和长远的发展,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学校应转变课程理念和实施途径,开展丰富的学业规划指导课程,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保障,积极响应当前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彰显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责任编辑 ?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