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赵大伟
【摘要】生活化教学是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重要方法,其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而言大有裨益.但现阶段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工作中尚有诸多局限之处,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甚至会出现适得其反的局面.鉴于此,本文以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为背景,首先分析其主要的误区,再探讨相应的对策,以期给广大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误区;问题分析;解决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误区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际工作成效正逐步显现,成为多数数学教师高度关注的对象.体现在肯定教学成果的同时,能够准确认识到其现存的误区,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一)问题偏离学生的认知,超出学生理解范畴
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通过生活化的问题,可唤醒学生的热情.在问题的设计中,教师应当重视与周边生活的融入,从而引导学生以数学的思维展开分析,以科学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但师生间普遍存在认知差异性,且此现象在小学阶段的师生群体中更为明显.若教师以自身的认知为立足点而展开相应的问题设计工作,则难以兼顾学生的实际生活认知,问题的情景化有失妥当.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化,应当以学生为立足点,形成与学生认知相匹配的问题,以便学生在自身的认知范畴内探索问题.以“平移与平行”的教学为例,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呢?”学生:“他们正在去公园.”教师:“他们在行走过程中出现了什么变化呢?”学生:“小朋友的衣襟随风摆动,所以他们的衣襟存在变化.”“周边的环境也出现了变化.”这里,教师以自身的认知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自认为学生能够掌握图中小朋友的位置变化特点,但实际上学生的认知并未达到该层次,即该问题情境无法起到真正引导学生的作用.针对此方面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认知能力展开分析,以保证学生能够在情境化的问题中感受并掌握知识.
(二)过度重视生活化,缺乏对数学知识本体的关注
合理的教学建模应当具有层次化的特点,即实现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转变.若教师仅考虑到通过生活事例引导学生,则难以从特定的生活情境中提取数学问题及背后所蕴含的知识点,导致学生形成认知误区,将学习数学与生活游戏画上等号,造成教学建模在该节点戛然而止.虽然该过程中,学生可感受到热闹的学习氛围,但易被该氛围所吸引,难以深入学习数学,缺乏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教室有多长”为例,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引导各小组利用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测量教室的长度.不可否认的是,该出发点并无问题,但在学生测量结束后,教师未做出及时总结,即缺乏对知识点的梳理与强化,使教材知识与生活化的情境相脱离.
二、突破思想束缚,通过生活承载数学知识
对生活的探究是感性且直观的活动.根据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及认知水平,以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为载体,展开教学工作,可有效改善教学效果.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需要转变传统的认知,將数学问题巧妙地融入生活情境中,由此唤醒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思考.生活情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宛如黑夜航行中的一盏明灯,能够给学生提供清晰的思考方向,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在持续的探索之下获得启发.同时,生活情境又宛如汽车的燃料,可提供动力支持,于教师而言则能够更为有效地参与数学教学工作.当然,生活化的情境始终是教学工作中的辅助内容,教师应当以正确的心态对待,不忽视其重要性,也不过分夸大其作用.以“分类”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逛超市情境融入教学中,通过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使其形成初步的视觉感知.例如,出示超市货架上杂乱摆放的商品图,由此刺激学生,使其产生分类放置物品的欲望,再正式切入分类的教学主题.在条件允许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实际的物品分类活动,通过对实物进行分类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分类的作用.在生活情境的创建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情境的真实性及与学生的相适性原则,不宜虚构或是选择超出学生认知范畴的事物,也不可过度地使用生活情景化,应当注重把控好“度”的问题.
三、巧妙应用教学方法,彰显数学知识生活化特征
(一)从生活化情境中迁移至抽象思考
生活化实践操作是教学活动中较为基础的形式,而数学思考则是衍生形式,应在生活实践操作的驱动下,展开相应的数学思考.在教学工作中,应当将数学思维训练视为核心内容,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其在生活化问题中有所思考.下面以“分类”为例,从图形结合和抽象思维两个角度切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归纳能力.
1.图形结合
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以形象思维为主,若要培养其抽象思维,则应当得到直观思维的指导.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将抽象思维的培养作为着力点,带领学生摆脱纯直观思维,逐步过渡至抽象思维.但考虑到思维的培养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故应当安排一个“断奶期”,此阶段可采取“半抽象”的方式,并将其作为跳板,使学生顺利过渡至纯抽象阶段.在“分类”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提供物体的具体图片,引导学生将图片分类,将相同类别的图片摆放至一起,再进一步观察,从中寻找图片的异同点.图像具有文字等常规信息载体所不具备的直观性,又是直观物体的抽象形式,因此这种方法可以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中搭建起联系的桥梁,帮助学生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
2.抽象思维
纯抽象思维是数学思考演变进程中的顶级形式,此时的思维已经完全不再依靠于生活层面的直观思维,是一种完全具有想象性的思维.以“分类”教学为例,在完成图片的分类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思考,从中总结分类的方法.此外,教师也可进一步组织“听、分、说”的活动,具体步骤由教师念出某物品的名称,学生在听到该信息后说出该物品的所属类别及为何做出该分类的主要缘由.相比于前期的分类活动而言,该活动不再借助实物或图片展开,学生无法对特定的物体做出观察,仅能够通过大脑的想象及思考做出合理的分类,在该活动中,学生的纯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在经过一系列相类似的活动后,可以逐渐摆脱对实物的依赖,这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力.
(二)结合生活,从点滴中寻找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是基于各类生活现象的升华形式,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心智和认知为主要依据,合理创设数学问题,以生活化的方式唤醒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以往枯燥的课堂氛围.生活化数学问题的融入,可以使学生以亲身实践的形式发现问题并加以探索,从中感受数学知识层面的内容,并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点,此举与小学数学教学理念相契合,能够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特性,可实现对知识的延伸.以“一位数乘两位数”为例,教师可将其与节日联欢晚会结合起来.教师:“我们即将迎来令人期待已久的联欢会,根据安排,每个家庭可以有两位家长参与联欢会,同学们打算让谁来参与呢?”学生:“爸爸”“妈妈”“哥哥”“姐姐”……教师:“那么,为了迎接这么多家长,在教室这个相对有限的空间内,我们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学生:“确定家长的数量,准备足够的凳子.”教师:“好,我们班共有35名同学,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应该通过什么方法确定凳子的数量呢?”由此引出35×2的计算问题.这种从生活化的角度强化学生的认识,从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锻炼.
(三)巧设生活情境,促进数学知识转化
教师需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并根据其情况实现对知识的转化,探寻知识与生活化情境的融合形式,寄问题于情境中,从中抽象出具体的问题,以便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克与千克”为例,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标记有重量的物品,例如,一袋盐、一块香皂等,通过实物的比对,引导学生认识物品重量的特点及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由此衍生出练习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重量单位的概念及具体的换算方法.
(四)结合日常活动,剖析数学概念
生活环境错综复杂,我们将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对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正是学习的过程,在经过持续性的问题分析后,学生可以逐步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需要为之留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以便组织观察、计算、推理等活动.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信心,相信其具备足够的动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以便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方法探索知识的本质,内化数学知识.在“速度、路程、时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动一动,走一走”的活动,通过实际的行动引导学生掌握三者的关系,并从中推导出公式,再利用公式解决特定的数学问题.通过该方式,学生一方面可以准确掌握知识点,另一方面则能够对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避免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知识本身过于枯燥而出现自我放弃的情况.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小学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起步阶段,但受限于小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常规的教学方法极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感.采取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将数学问题融入特定的情境中,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改变知识传授阶段过于枯燥的局面,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正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方式,既要认识到该方法的重要性,又要摆脱对该方法的依赖,从中寻找均衡点,在适度的前提下做好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葛盼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36):248.
[2]薛淑珍.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J].黑河教育,2015(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