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像呼吸一样自然
赵玉霞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说话”“让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词语和儿童的创造精神来统治学校的王国。”要更好地实现这样的育人目标,语文学科更具得天独厚并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它涵盖了审美、德育、文学、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深知语文对学生一生成长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把培养学生写作力作为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着力点,并在不断摸索与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笔者认为,要让学生的写作像每时每刻的呼吸一样自然而平常,才能写出作品,写出好作品,并在无形中提升学生学校生活的幸福感。
一、指导阅读:教会方法并重视朗读
夏丏尊先生曾经说过:“如果把阅读分开来说,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阅,语言文字的教科书应该偏重在读。”就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当前对“读书”的理解多停留在“阅”的层面,导致许多学生的“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
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到正确认识“阅读”,然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这种指导是指向写作的,要走出浅层次的阅读。朱光潜先生在《谈读书》中提到,关于读书方法有两点需要强调: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
笔者在具体指导过程中,主张教给学生具体方法,而不是知识灌输。笔者借助文本实现这一目的:先用一周时间自己示范写出符合学情的“读书笔记”,指导学生从一词一句、一段一篇中学会逐渐深入品悟,然后放手让学生仿效,逐步提高捕捉语言、品味语言的能力。
此外,还要重视朗读,用朗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认为“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而苏霍姆林斯基更是指出“儿童对语言的掌握更多的是凭直观,儿童是通过形象、色彩和声音进行思维的”。语感通常体现为言外之意,语感与语气、语调、节奏、韵律有关,因此朗读很重要。每周的晨诵与语文课前二分钟,安排学生诵读《诗经》《论语》《孔子家语》《大学》《礼记》,以及唐诗宋词、经典儿童诗等内容,可使学生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培养审美与语感,并积淀文学素养。
二、共写日记:带领学生推开写作殿堂的大门
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中指出:在初写时,我们必须遵守着知道清楚的和易于着笔的这两种材料的范围。通常人们至少会对自己日常生活知道得比较清楚,所以记日记是初学习作的好方法。然而现实却是大部分学生不爱写日记,写出的日记也常常是流水账,或信马由缰、中心涣散、语言晦涩。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美丽的阿里阿德涅公主送给勇士忒修斯一只会滚动的线团,这只线团引导忒修斯通过多歧而混乱的路进入迷宫,杀死了怪物弥诺陶洛斯,然后,忒修斯又通过线团的引导走出了迷宫。教师也要给学生一个“阿里阿德涅线团”,引导他们找到习作的有效路径,走出初习写作的畏惧和迷茫,体会表达的乐趣。为此,笔者采取了以下方法。
1.利用范文,打造捷径
可从文学训练的角度给学生写出范文,作为通往“会写”的捷径。从说落实到写,示范比说教更有效。走进新学校、认识新同学,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草丛里的一只蚂蚱、鱼缸里的一条小鱼、新买来的鹦鹉、家里的白菜抽苔开花……笔者先拿出时间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平常事、趣事写成日记,并将其作为范文读给学生听,并告诉他们: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读给别人听,叫作“分享”,有人可以分享,是一种最大的愉悦。
这里的范文是需要教师进行周密地推敲与匠心斟酌。从选材立意到情感表达,教师在写范文时心中必须有一条主线和循序推进的意识。从一句话到一段话,从一段话到几段话,从没有题目到主题集中,从简要记叙到情感寄托……要让学生明白“日记”是怎么一回事,从中悟得习作的法门。
2.降低要求,激发热情
初期要降低要求,抓住一个词、一句话给予学生鼓励,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要关注学生写下的每一个美妙的词句,这些都可能成为“阿里阿德涅线团”的一个线头。只要学生乐于写了,哪怕只有极少的学生、极短的句段,都是涓涓细流中的一滴甘露,都会发出“叮咚”一声,漾起波纹、穿透心灵,收获应和的波段。抓住一滴水珠的力量进行渲染、渗透,千滴万点在希望的沃土中,学生本具有的创作的种子怎会不萌发呢?
叶圣陶说:阅读和写作都是能力,贵在坚持,形成习惯。四川师范大学写作与思维研究所所长马正平教授认为,作文能力主要依附在四个方面:一是写作兴趣,二是写作意志,三是写作人格,四是写作技能。语文教师要调动学生写的兴趣,并在持续的陪伴中,培养学生形成写作的习惯,这是培养写作能力的最重要的方面。
三、在指导与讲评中培养写作技能
满怀兴趣的写作,才是自然的写作,是真正舒服的写作。在这样的前提下,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至于怎么写,则正在具体的写作指导和讲评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和进步之处。笔者在具体的指导与讲评教学中主要关注了以下两点。
1.关注特别的发现
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有“特别的发现”,并让“特别的发现”成为文章的亮点。学生的生活有大量的事、景、物,但同樣的校园、同样的花开、同样的游览、同样的风雨,如何让自己写出来的文章与“众”不同呢?教师要引导学生“特别的发现”。例如,同样是一朵无名小花,可以观察其不同之处,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不同的感受。
2.培养作者意识与读者意识
要在“作者意识”“读者意识”里提高作品质量。写作的目的是“和世界对话”,写出来的东西不只是为了收藏,是要拿出来读的,但是习作还不等于“作品”。教师在批阅了习作之后,还要请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认真品悟评语,高声朗读,再从整体角度审视,发现问题,进行二次修改。二改后的文稿,要放在学习小组内传阅,让每一个学生站在“读者”的角度品评交流,最后再进行三改。学生的“作者意识”和“读者意识”增强了,作文的水平也就日渐提高了。
许多专家曾经提出,学生作文素养是最不能按照框架结构来依框达成的,这里的意思很清楚,即学生的作文素养没有上限,那么课标中的要求,不妨就当作学生作文素养的下限。当学生把习作变成了像呼吸那样自然的事,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