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通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储备情况的分析研究

    徐战争++马鹏帅++张俊勇++刘曼曼

    摘 要 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普通大学生体育知识储备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一定体育理论知识的储备是身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体育素养之一,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一部分,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把提高普系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作为一项必修项目。

    关键字 大学生 普通系 体育知识储备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8-000-01

    一、前言

    目前高校学生参加各种项目的的体育锻炼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学生对指导体育活动的理论知识的了解却相对短缺。这直接导致了学生自主锻炼受到了严重的制约。通过对普通大学生体育老师的实际访谈以及对100名学生的实际考察,了解到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储备情况,对现阶段大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相对匮乏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对加强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可行性对策。

    二、影响普通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因素

    (一)基础教育因素

    通过对大学生面对面的实际访谈中了解到:在中小学阶段都没有接触、学习过体育理论知识得大学生占了90%。然而绝大部分的学生在中小学期间都没有接触过体育理论知识,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大幅度脱节,中小学期间基础知识的薄弱导致大学生在学习大学理论知识的时候很吃力,知识内容的短缺给大学生的学习造成了负担,更加降低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浅薄。

    (二)学生的主观态度因素

    1.大多数大学生都认识到了体育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是到具体落实到行动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通过和学生座谈得知:大学虽然已经有了体育理论考试,但是体育理论成绩仅仅是一个参考作用,并没有什么实际性的作用,考试不过也不用重修,是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不达标的一个重大因素。

    2.受体育基础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在中小学期间没有对体育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认识的不到位,导致现在的大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存在片面性的观念,从根本上忽略了理论与实践是相统一的,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由反馈给理论,从而影响了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三)学校教育因素

    1.体育理论课时达不到规定的标准。1992年《全国普通高等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体育理论部分的教学时数不得少于体育教学时数的12%,各学校基本参照执行”。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那么一个学期为36个学时,四个学期就是144个学时,那么,每个学期的理论课时为4.32个学时,四个学期的体育理论课的课时应该有17.28个学时。根据与学生的座谈了解到:在课程表中没有体育理论课程,只有在雨雪天气不能在室外上课的时候才会在教室里上一节理论课,这完全不能保证体育理论课达到应有的学时。

    2.体育教育资源的短缺。通过教师座谈了解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管理机制和办学是想的重大改革,虽然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有所提高,但是远远跟不上招生的速度,导致人均体育教育资源大幅度下降。设施的短缺照成了某些院系体育理论课时的大幅度缩水甚至有些停开,严重影响了体育理论课程的学习,也降低了教师的积极性。

    3.教学形式单一。由于大部分理论课程都是随机开展的,教师上课之前并无特别准备。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師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但是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现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提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且理论与实际的脱离使教学内容更加空洞,学生的学习更加乏味,严重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积极性。

    4.教师本身体育理论知识的欠缺。在目前阶段,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依然是教师的传授,然而一部分教师自己平时就不注意学习现代的理论知识,依然固守旧知,导致跟不上现代体育发展的潮流,以及没有机会参加各种不同层面的职后培训,也是导致教师体育理论知识欠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大多数的大学普通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储备一定的体育知识。虽然很多的大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所在,但因为一些教育基础问题、教学问题、校园氛围等问题导致在行动上却没有真正的动起来,造成考试成绩不理想。

    2.大学普通大学生现在具备的体育知识是有限的。有限的体育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身体育锻炼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3.造成普系大学生体育知识储备不足是有很多因素造成的。例如:基础教育因素、学生主观态度因素、学校教育因素。

    (二)建议

    1.为提高普系大学生的体育知识储备,应从小学开始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体育意识培养。

    2.重视在职教师再培训与再学习,与现代化发展相结合,跟上时代发展潮流,提高体育教师的现代化素养。

    3.将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更加紧密,将体育知识与技能、保健、康复等具体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知识的实用性,真正体现体育理论知识的目的和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杨凤华,许春彪.对高等学校体育理论知识现状及对策研究[M]//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11-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体艺[2002]13号.2002:13-15.

    [3] 郑铭洪.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J].四川体育科学.2004(3):9-1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Z].1999:18-19.

    [5] 王景连,等.大学体育基础理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35-36.

    [6] 曾小玲.论体育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J].河南省社联2004年度调研课题(SKL-2004-840).

    [7] 高军.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