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言能力点亮语文课堂
张梦佳
《中国诗词大会》火遍了全中国,诗词高手们扎实的诗词功底,赢得了全国诗词爱好者的广泛赞誉。而央视主持人董卿深厚的诗词积淀和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亦深深地吸引着观众们,她的一颦一笑牵动着观众们的情感。
为此,笔者常想:语文老师若能提高课堂语言的驾驭能力,在课堂上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让学生捕捉到语文的美,也会给学生带来唯美的精神享受,逐渐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语文教师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驾驭的能力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以下五点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讲解适度,力求留白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传道受业解惑”,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要以语言为媒介,将书本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逐渐掌握这些知识。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清楚到位。
而语文学科是集理解性、形象性、综合性、思想性为一体的学科。课堂上必要的讲授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引导,如果教师的语言不清晰,会使学生一头雾水,抓不到知识的内涵,那么这样的课无疑是失败的课。但是过度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会让语文课堂适得其反。因此,语文课堂讲授应该是和风细雨,点到为止,给学生适当地留点空白,让学生尽情地驰骋在语文世界想象的空间中,培养艺术感知能力。就像唐诗《寻隐者不遇》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样,隐者究竟如何,诗人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如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是怎样的,教师让学生依据诗歌作充分的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万世师表孔子留给后辈的教学原则。当学生遇到难解的问题时,教师不要立即给出解释,而是让学生通过思考解决问题。若学生经过苦思冥想后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教师才能用启发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讲解。
语文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启发性。所谓启发,就是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面对课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学生和作者之间都应该平等对话;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开思想碰撞。一个个故事,一篇篇美文都充满着人生宝贵的体验和总结,富含深厚的思想。因此,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理解并感悟这些深邃的思想,从而获得一种至善的美感体验。说到底,启发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过程。
三、气之动物,物之感人
钟嵘在《诗品序》里有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语文学科是思想性很深邃的学科,而这个思想需要学生和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方能产生。在这个过程中,语文老师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通过对文本的精彩讲解,逐渐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这种讲解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当我们在学习李白《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应该带着一种豪迈铿锵的语言来讲解这首诗,而不能用低沉压抑的语言来翻译讲解。至此教师的语言一定是昂扬进取的,一定带着对李白的仰慕崇拜之情。当我们在诵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的时候,就要读出坚毅、乐观,让诵读者、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
四、干练简洁,不拖泥带水
教师语言要干练简洁,不拖泥带水。作为教师,每天离不开书本,我们的语文教科书,所选的范文都是经过专家一审再审,最后通过的,书上的例文或理论事例都是用最精练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叙述的。在教学之前,教师要认真的研究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思考一下教学过程所使用的方法与教学语言,心里就会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就会有一个明确的思路:这节课上让学生获取什么,怎样获取,如何取得最佳效果。有了这样明确的目标,就会想办法把书本语言变成教师自己的语言,再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语言特点,课堂上有意识地去组织教学,提炼教学语言,用干练简洁的话语表达教学内容,就不会漫无边际,胡乱扯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内容了。时隔多年,再看余映潮老师的《荷叶·母亲》课堂实录,着实衷心叹服他简约的课堂风格,其简有三,一简在导入,熟悉课文,了解作者,对作者的介绍也仅止于跟文本密切相关的六个字“母爱,自然,童心”。开门见山,一点也不繁华。二简在思路,三个环节,一下就可梳理出:术语点评—课堂集美—妙点揣摩。干干净净,前后呼应,简明而流畅。三简在点拨,老师主导,只有寥寥数语,会的肯定,说不清的补充,不会的直接告诉。很自然,很真实。
五、语言要形象生动逼真
教师是运用语言表达来塑造生动形象的。著名演講家李燕杰老师说:“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 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例如《白杨》这一课,在帮助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和品质时,教师讲述:白杨树,不论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多么艰苦,它总是傲然挺立,高高向上,象征了驻守建设边疆的勇士的顽强高洁的品格。如此娓娓道来,生动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铸就了白杨的高大特点和美好品格。再如,教学白居易的诗歌《观刈麦》时,用诵读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把诗歌改写成课本剧,然后揣摩角色并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在形象的朗读中感知体会理解诗人同情百姓疾苦的高尚品德,从而陶冶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语言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简而言之,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交际学科,迫切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带着学生在精彩的语文世界里驰骋游弋,寻找真善美,点亮语文课堂。
作者通联:安徽蚌埠市新城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