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新课标语境下的“整本书阅读”
黄海琴
伴随着语文新课改的高歌猛进,“整本书阅读”已然成为当下语文教育关注的一大热点。冲破单篇短章的狭仄格局,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一线语文教师对此多有共识且满怀愿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一共设计了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其中学习任务群一正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新课标明确指出,设置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反思自己的读书习惯,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一文中明确提出过“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并进而对“整本书阅读”的意义作出过如下精辟的论述:“现在的国文教学,成绩不能算好,一部分的原因,大概就在选读单篇短章。试问,要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叶老先生的这些经典评述虽是针对彼时的阅读情势而发,然于当下仍旧有着不容小觑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步入高中阶段,伴随着学生理解力和思辨力的提升,单篇课文或名著选段毕竟言短而意浅,不能像整本书那样提供宏大开阔的背景、复杂多变的情节、丰富多样的人物性格以及内涵深远的主旨,以供读者进行阅读、揣摩和思考。因此,比初中阶段更有厚度、更有深度的整本书阅读,是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必然需求。如何充分调动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如何实现整本书阅读与实战考试的顺利对接?如何对学生整本书阅读进行有效指导?这些课题都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思细悟,勉力践行。
一、前期:规划布置,导读先行
美国学者莫提默·J·艾德勒认为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其中主题阅读是最高层次的阅读。以此观之,高中阶段的整本书阅读,应以基础阅读为根基,以检视阅读为铺垫,以分析阅读为主要方式,以主题阅读为最终旨归。教师的前期导读工作可分为以下三步展开:第一,指定阅读书目,让学生知道“我现在要读什么书”。教师应结合课程标准与课本内容,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段特点、认知水平、阅读兴趣,恰当选择相应的文体、文本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的阅读循序渐进。以对沈从文《边城》的整本书阅读为例,可规定学生在一个月时间内分四个时段依次完成精读《边城》原著、泛读《长河》和《沈从文传》、跳读研究沈从文的相关书籍、论文等一系列任务,让学生尽可能地还原出一个立体丰满的沈从文和一座古朴宁静的边城。第二,确定阅读目标,让学生知道“我现在该把什么当作阅读重点”。仍以《边城》为例,根据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教师可先行设置目标如下:一读概括浏览,掌握全书的故事梗概、熟知人物关系和了解景物特点。二读重点详析,掌握翠翠、爷爷、天保等人物的命运及性格,并能对作品的主题进行分析理解。三读品味延伸,品读《边城》的语言及艺术特色,并能阐明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第三,明确阅读方法,让学生知道“我现在要如何去阅读”。在《边城》的阅读指导中,笔者重点训练了学生的批注策略,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惑用文字或符号的形式随手记录下来,聚焦重点内容,传达阅读感受。比如:“‘优美、健康、自然,翠翠的形象可谓是沈从文人生理想的最佳代言。”“翠翠初见二老的那个夜晚为什么会睡不着?”“翠翠最终能等到二老平安归来吗?”除此之外,其他策略如思维导图、对照阅读、跨界阅读等等也都可以根据具体的阅读内容对学生加以训练与引导。
新课标指出,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教师在前期夯实规划导读工作,让学生带着任务和目标去阅读,其效果也自会显著不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应根据作品体裁和学生能力的差异而设置不同的阅读目标,对阅读能力较为欠缺的学生,可让他们从基础阅读起步,逐层推进;而对另一些有一定阅读基础且有较强阅读意愿的学生,则可让其从比较阅读、思辨阅读等高阶能力入手。
二、后期:交流展示,固化成果
新课标在“教学提示”中指出,阅读“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据此,教师在利用课堂教学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并对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后,要需持续进行活动,让学生总结阅读的方法,将教学成果固化成经验。以对曹禺《雷雨》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雷雨》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该剧以兩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纠葛为主线,鞭辟入里地揭露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重重悲剧。整出话剧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人物栩栩如生,素来被誉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在学生完成对《雷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笔者在后期安排了如下三项活动:
1.课本剧展示
安排学生自选段落改写剧本,并在小礼堂里分组演出,其中给笔者留下最深印象的一组对《雷雨》的大结局做出了精彩呈现:所有的戏剧冲突都在这个雷雨之夜火山爆发,剧中人物的覆灭终局在揭露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更反映出了暗流汹涌的社会痼疾和时代暗伤。编演课本剧深化了学生对话剧主题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培育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演能力,涵养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升。
2.读书分享会
为了促推同学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我以“复述一幕场景,走近一位人物,分析一个手法,品鉴一段语言,表达一种情感”为总体架构,安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雷雨》读书分享会。《蘩漪——像雷雨一样的女人》《谈谈戏剧台词的动作性和个性化》《我看〈雷雨〉大结局》……上台分享的同学都以PPT辅助图文讲解,或独自侃侃而谈,或以沙龙客座方式互相补充,或让听者参与提问,形态多元,不一而足。这场读书分享会,既有书中精髓又有自我悟道,既形式丰富又不乏理论深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综合检测卷
综合检测卷作为与高考相对接的终端评价,侧重考察的是学生是否了解该著作的基本情况和相关常识,是否完成了教材所设置的各项学习任务,是否达成了“整本书阅读”所设置的各级目标。试题应尽可能设计得灵活一些,努力挖掘出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阅读动机,化“不想读”到“乐意读”,使其在阅读中获得满足与快乐。以下是笔者仿照2017年北京市语文高考卷第25题拟定的《雷雨》“整本书阅读”的两道相关检测题:①试比较分析戏剧《雷雨》中鲁侍萍和元杂剧《窦娥冤》中窦娥的性格有哪些异同点,200字左右。②在《雷雨》的尾声中,周朴园默默照顾着疯了的蘩漪和痴了的鲁侍萍,你赞同这样的安排吗?试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
上述这些后续活动,既是反馈检査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评价的过程。学生借此不仅能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能学会如何通过自我评价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行为,这本身就是现代人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因此,评价不仅具有诊断和反馈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激励和发展的作用。
“整本书阅读”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努力推动“整本书阅读”以课程化的形态出现在学校教育中,以更为合理的结构进入语文课程体系,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怡养性灵、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精神、积淀优秀文化的教育功能。
作者通联:武汉市武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