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重庆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分析
摘 要 汽车产业是重庆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现阶段重庆汽车产业仍处于“大而不强”阶段,本文通过分析重庆汽车发展现状,分析当前重庆汽车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并立足于新一轮技术变革背景,为重庆汽车工业转型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汽车产业 创新驱动 转型发展
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的挑战,重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融合化为抓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重庆汽车产业呈现出企稳回升的态势,同时面临运行压力增加、产业结构欠佳、创新动能不足等问题,亟须加以关注。
一、重庆汽车产业运行分析
2020年以来,在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出现衰退、民众消费欲大幅减弱、国内外汽车市场需求低迷等背景下,重庆积极抢抓战略机遇,主动应对外部挑战,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稳定汽车供应链产业链,促进汽车消费回升和潜力释放,重庆汽车产业延续回暖势头。2020年1月—9月,重庆汽车产业增加值和产量分别同比增长8.2%、10.4%。主要呈现出如下运行特点:
(一)汽车产业发展势头渐趋向好
重庆高规格召开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进行专项部署,聚力推动产业迭代升级,加快布局中高端车型,促进新车新品投产放量,全力以赴止滑促增。林肯首次在美国本土以外投产的产品冒险家SUV,正式在重庆下线;长城汽车永川基地生产的“长城炮”皮卡供不应求,新产“长城炮越野版”如期上市,并追加10亿元投资在渝生产高端越野SUV、年产6万辆;上汽红岩的“重卡”和长安汽车的逸动Plus、CS55Plus等新车型月产销量连续破万,长安CS75车型连续多月位居SUV销量排名前两位。在此带动下,重庆汽车产业加速企稳回升,自2020年4月起,增加值持续保持当月两位数增长,增加值增速在7月实现由负转正,结束长达30个月的下滑局面。
(二)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持续发力
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为转型主攻,加快向绿色化、智能化升级,发展壮大新动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小康股份布局的智能电动汽车塞力斯5首批100台车辆正式交付,并支持小康集团与东风汽车在渝共同打造中高端新能源汽车项目;重庆新能源汽车加快筑底反弹、好于全国,产量增速从2020年一季度的-77.7%到二季度的-36.2%再到三季度收窄至-3.1%,高于全国15.6个百分点。创新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长安汽车宣布其搭载L3级自动驾驶系统的全新车型正式量产,截至目前,长安汽车已掌握200余项智能化核心技术,其中21项为国内首发;中国汽研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基地在重庆大足区正式落成,成为西部地区首个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评价基地;重庆车检院与重庆大学共同设计研发的C-V2X规模测试平台正式投用,成为全国首个投用的C-V2X规模测试平台。
(三)川渝汽车产业协同合作迈出新步伐
积极抢抓成都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围绕建设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加强与四川在汽车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上的深度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建立了协同工作机制,成立了汽车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举办了多场对接活动,搭建起线上线下供应链信息对接平台。两地加快绿色智能升级,拟联合申报国家氢燃料汽车示范城市,共同打造成渝高速氢走廊,积极推动两地共建成渝高速自动驾驶测试示范线路。两地支持长安汽车、中国汽研、四川电子科技大学等企业、高校、研发检测机构打造复合型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谋划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加快扩大两地汽车零部件相互配套规模,开展重大产业链项目联动招商引资。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运行压力依然较大
国内外复杂形势叠加市场低迷影响,汽车产业运行面临重大冲击,增长压力明显加大。从生产到销售看,2020年前三季度重庆汽车产业量、速明显落后,产量不足100万辆,远低于同期广东(约200万辆)、上海(约170万辆)。从销售看,前三季度重庆汽车销量仅为28.9万辆,大幅落后于上海(42.2万辆)、北京(35.3万辆)、成都(34.9万辆)等城市。从投资看,前三季度汽车投资降幅大,下降了29.5%,分别低于重庆固定资产和工业投资增速32、32.4个百分点。
(二)汽车产品结构仍欠佳
重庆汽车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链偏中低端,高端产品不足,车型知名度和认可度较低,品牌效应偏弱,市场竞争力不高。从单价看,目前重庆汽车平均单价虽首次迈上10万元台阶,但尚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万元左右),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差距仍较大。从产品看,汽车产品更新换代和新车型投放不够快,具有市场影响力的车型较少。
(三)技术创新能力不够强
重庆汽车产业鏈和创新链融合不深,创新平台数量偏少,研发能力不强。从投入端看,目前重庆汽车产业整车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约3%,与国际知名车企仍有一定差距。从供应端看,汽车产业部分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较高,本地化配套不足,断链风险依然较大。从应用端看,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水平不高,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仅占同期重庆汽车产量和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的3.2%、4.5%左右。
三、对策建议
(一)推动产品提档升级,提升附加值
一是聚焦中高端,优化产品结构。聚焦价值链高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汽车产品更新换代,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方向升级。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汽车产业上下游企业尤其是整车龙头企业与重点零部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产业协同创新和技术合作攻关,集中力量解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卡脖子”问题和断链隐患。
(二)加快技改赋能企業,提高数字化能力
一是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抓住新基建契机,积极融入重庆“制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赋能汽车企业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支持汽车整车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和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建立全链条资源信息集成平台。二是推动生产技术改造。引导汽车企业分阶段、分流程完成生产线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持续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提高机械臂、工业机器人及各类自动化装备的生产占比,减少生产端人工依赖。
(三)加强运营风险管控,稳定产品供应链
一是建立健全采购机制。引导汽车整车企业拓宽进口关键零部件采购渠道,加强供应商可靠性评估,帮助企业抢购储备进口关键零部件,增加及补足库存量,防范和减少断链风险。二是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加强关键零部件供应商的招标机制设计,实施供应奖惩方案,激励供应商主动采取措施规避和减少供应风险。结合实际制定产业链供应链危机应对计划,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快速恢复运作。三是提升本地配套能力。加大供应链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海外零部件供应企业、供应链关键企业落地重庆进行本地化生产。吸引一批配套零部件企业和供应商进驻,加快供应链核心环节本地化,切实做好国产替代。
(四)立足国内外双循环,拓展市场空间
一是深挖国内市场潜力,扩大内需。抢抓扩大内需战略契机,精准把握各线城市和农村地区汽车产品消费需求,利用汽车产品消费补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及“以旧换新”、下乡奖励等促销政策,鼓励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本地汽车产品,进一步加大促销力度。鼓励汽车生产商和经销商“上云上平台”,培育消费新业态。二是拓展海外市场,培育新增长点。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渝新欧)等出海出境大通道优势,巩固欧美日韩传统汽车消费市场,大力开拓以东盟为主“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和地区新兴市场,加速“重庆造”汽车产品“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
(作者单位为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
[作者简介:简华球(1984—),男,广东茂名人,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参考文献
[1] 董扬,许艳华,庞天舒,等.中国汽车产业强国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8(01):37-44.
[2] 陶涛.技术创新与中国汽车价值链结构[J].国际贸易,2019(02):57-63.
[3] 乔英俊,延建林,钟志华,等.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9(03):41-46.
[4] 马思远,万海鑫.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思考及相关建议[J].科技与创新,2018(09):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