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价值视阈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李志伟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北京市广渠门中学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为抓手,在课程价值视阈下着力打造学府型学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学府课程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
学校将教育视为“栽培生命”的过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首要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构建了“三阶六翼”型学府课程体系,以此统领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成长的活动,努力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
学府课程体系以学生的共同基础和多元发展需求为基础,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选择性。在横向上,学校将学府课程分为语言与文学、数学与逻辑、实践与创新、艺术与健康、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六大课程领域(即“六翼”)。为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在六大课程领域之下又开发实施了传统文化课程群、公民素养课程群、审美情趣课程群和综合社会实践课程群等一系列课程。
在纵向上,学校设立了“学府奠基课程”“学府广博课程”和“学府卓越课程”三个层级(即“三阶”)。学府奠基课程为主修課程,其中的养成教育类课程、实践课程和游学课程等为学分制必修课程。学府广博课程充分利用学校及社区资源开发实施人文综合系列课程,以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的作用。学府卓越课程则针对在人文领域有独特兴趣及一定能力的学生,开发实施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大学先修课程,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为学生未来的大学学习奠基。
此外,学校还大力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民主、多元、高效、开放作为课堂文化理念。学校遵循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引导教师形成“教学可以产生思想,而教育则形成品格,教育不能脱离教学”的认识,促使教师积极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不断凝练学科特色,构建学科德育课程实施体系,营造了一种“教师养德”的全员德育氛围,为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学校致力于探索落实核心素养的评价方式,以课题为引领,组织各学科教师制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实际,以及符合本学科特点的核心素养评价量表,并将其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情况的评价办法之一。同时,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情况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衡量标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特色德育课程的核心内容
学校将“零敲碎打”“临时应景”的德育活动系列化、开放化、课程化,将德育课程作为学府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依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分级、分层开设不同的德育课程。
一是养成教育课程。学校将养成教育课程作为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根基与有效载体,注重行为养成教育,细化不同学段的教育要求,形成养成教育的制度和引导机制。如利用各种文化资源,以“公民素养”课程为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初步适应社会的基本素养;以“习惯养成”课程为主线,贯穿整个初中、高中学段,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设书法修身课、国学美德课和科学探究课等校本德育课程;各班级因地制宜地开设各具特色的班本德育课程,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科学素质以及开阔学生的视野结合起来,做到德育课程化、课程德育化。
二是游学课程。传统文化主题“游学”课程是学校拓展学习的一种必要方式和途径。如何使游学发挥出真正的教育价值,突破只“游”不“学”或重“游”轻“学”的壁垒,成为促进游学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对此,学校将游学活动课程化。以传统文化系列游学课程为例,通过顶层设计,分年级、分层次对活动课程进行系统规划。如初中年级以地域文化为主导,高中年级以学科专题为主导,量身打造游学课程内容,并将游学课程纳入课堂教学,利用游学中产生的深层思考和获得的教学资源设置问题情境,将其延伸为研究性学习。
三是社会实践课程。学校不断加强实践类和活动类课程的管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各类实践活动,突出主题性和实效性,强化知行合一。利用社会德育大课堂,适时组织主题教育系列实践活动,分学段深入推进革命传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此外,学校还具有完备的校级社团组织。课程化的社团活动是主流课程的重要补充,成为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相互交流和学习的重要基地,也是学生开发潜能、展现自我的舞台。
四是校园环境体验课程。虽然学校的空间是有限的,但其内在的育人空间是无限的。学校在有限的空间内,充分利用各个楼层,科学规划每一个角落,使之具备育人功能。学校还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并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在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宣传《中学生行为守则》和《广渠门中学学生行为规范》;中华传统文化长廊让学生得到熏陶与洗涤,科学家艺术家画廊让每一位走近它的学生都能感受到科学家的严谨和孜孜以求;将运动场作为宣传奥运精神的阵地,“宏志班展厅”将“宏志精神”镌刻在师生的心中……学校以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让校园环境成为影响师生生命成长,体现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管理文化的源头活水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管理的服务功能,努力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和学生生命成长的服务系统。不断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思想,形成了一个新型而完备的组织框架。课程部的建立,突出了课程的研发、实施与评价;学生部的建立,改变了原有德育仅以活动为主的形式,建立了德育课程化育人体系,突出了德育的整体设计,与学科课程相互融合,实现了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育人的目的;资源部的建立,则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核心,在课程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技术资源等方面提供保障,实现了资源的可视性、延展性和育人性。机构的改革,突出了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服务功能,强化了以人为本的课程管理思想,为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提供了保障。
总之,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培养和管理的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建设,引导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推动着学校建成学府型学校,完成从高原向高峰攀爬的历史使命。今后,学校将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探求更开放、更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进一步形成教育品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