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实践

    【摘 要】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之间存在内在耦合性,以思政驱动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能够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基于“性教育概论”的课程教学,从课程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成绩考核的评定等方面,探寻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路径,存在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生;性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2-0031-03

    【作者简介】孙继静,湖南女子学院(长沙,410004)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教师,讲师,博士。

    大学生正值性生理发育渐趋成熟而科学性观念尚未完全建立的青春后期,生理需求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矛盾与伤害,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引导大学生群体形成对性、性别、两性关系等问题的科学认知十分关键。“课程思政”作为将思政内容与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课堂环节进行互动性融合的纽带,不仅丰富了专业课程教学的内涵,拓展了课程的建构思路,同时也有助于加强专业知识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引导作用。因此,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与高校课程思政之间存在着理论渊薮同源、现实要求同频、培育目标同符、价值诉求同向的内在耦合,应努力促成二者的融合。

    一、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

    高校性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使大学生了解有关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等层面的性反应和性生殖知识,在对基础科学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偶观和婚恋观,增进对自己性行为的责任感,为将来成为幸福家庭的创造者和建设者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笔者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中思政元素融入不够,课程的育人目标体现不足。首先,在设定课程教学目标时更多关注性生理、性反应和性生殖等科学知识的传授,缺少对育人目标理念的有力发掘,较少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性健康教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被忽视。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多数停留在性生理发育、性传播疾病、避孕等生理卫生层面的知识,忽视了性的价值教育。教学案例的选择多集中在医学领域,缺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入探索。最后,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由于教师自身缺乏宏观视角,致使授课方式单一,授课环节设计稍显陈旧,过于依赖教材,以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没有有效地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因此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更无法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协同效应。

    二、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根据前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基于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特点,对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涵,笔者选择“性教育概论”课程为实践对象,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等方面,探索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以期建立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模式。

    1.课程目标的设置。

    “性教育概论”原有的课程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层面——性,包含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等层面的性反应和性生殖知识;对多元的性经历和性表达有所包容,最终帮助学生更有意义地将“性”融入现在以及将来的生活中;同时,通过对权利与性别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维护自身权利,促进性别平等。

    笔者在新版课程目标中增加了“通过对科学性知识的了解,增进对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认识和理解,既提高自身的国情意识,促进社会责任感,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升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觉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与生殖的科学观念,培养崇尚科学的职业素养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等要点。

    新版的课程目标设置将教学目标的知识性、科学性、技能性和教育性相互融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培育,在知识传授中承载正确的育人观,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从而保证课程思政的理论与要求在大学生群体中扎根。

    2.教学内容的选择。

    为了更好地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应着重探索课程教学中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有机融合的领域,加强课程本身的知识内容与其中蕴含的思政育人素材的结合。“性教育概论”课程中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如下页表1所示。

    

    3.教學方法的运用。

    “性教育概论”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操性的特点,为达到课堂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效结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教育手段和方法应尽量呈现多元化。一方面,针对性健康教育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理论模型,主要采取教师课堂讲授的形式,同时积极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由于许多知识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导向、案例启发和小组项目等多种方法,注重实践教学,有意识地从社会现象和现实需求中引出对与性相关问题的科学探究和人文思考,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社会责任感以及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除此之外,立足于专业基础知识,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课程还可以利用讲座、班会课、沙龙、社团活动、读书会、演讲、征文等形式开拓课外教学平台;充分利用实训室、科研平台和校企合作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情景训练与模拟实操,同时为大学生存在的实际困惑提供咨询服务,增加他们对性心理异常等干预治疗的直观认识和体验;加强与防艾志愿者服务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开展艾滋病防治及性保护等宣传;依托“阳光使者”、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学生会心理部等组织,开展成长训练营及工作坊等活动;广泛利用广播、校报、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介渠道传播性健康教育知识和信息,营造协同教育的校园氛围。通过多种渠道的拓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及对社会需求的认知,既提高学生的国情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又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

    4.成绩考核的评定。

    成绩考核具有双重目的,是教与学效果的共同体现。原有的成绩考核由期末考核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比例为6∶4。其中,期末考核以闭卷考试的形式开展,平时考核项目则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这种传统的考核模式只能评价学生对性健康教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一般性的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较为单一和死板,对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缺乏价值引领的重要指标。

    因此,根据“性教育概论”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目标结合的初衷,该门课程的成绩考核应着重三方面的改革:第一,采用不同于标准化测验的多元评价方法,包括对课堂回答问题、实践参与、日常行为和学习心得等的评价,对课堂教学中所覆盖的思政元素和专业内容能够做到融会贯通,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第二,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设置动态的评价标准,将学生学习的记录、原始数据、活动总结、调查报告、咨询访谈资料、学习体会等纳入考核范畴,客观、公正、合理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真正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第三,除注重知识能力评价外,还应将学生的情感认知、道德水平、政治意识和观念素质等纳入考核体系,综合考查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