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五联”模式精准扶贫

    邱东林

    为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屏山县立足县情,创新机制,全力攻坚,采取先进带后进、强村带弱村的“五联”模式,在探索精准扶贫屏山特色之路上迈出快速步伐。目前,全县共有18个贫困村通过“五联”模式,正加速从贫困村向幸福美丽新村蝶变。

    “五联”模式的扶贫成效

    ——支部联建,带强班子筑牢堡垒。采取“1带1、1带2、2带1”方式,把相邻的先进村与后进村捆绑结对,组建了18对联合党总支,实行班子队伍一起抓、思想观念一起带,筑强攻坚堡垒。其一,结对帮扶,带强班子。着力整治后进村班子不强、后备不足的问题。锦屏镇锦屏、万涡党总支建立了每周例会制度,建立“一帮一”制度,两村班子结成4个工作小组,一起走村入户解决问题;健全万涡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机制,在致富能手和返乡农民工中培养后备干部3名、入党积极分子3名。其二,双向培养,激活队伍。着力解决后进村贫困党员示范作用不强、致富能手不多的问题。书楼镇宝宁、碾米党总支大力实施“双培”计划,将先进村16名党员与后进村党员结成互助小组,培育党员致富能手8名;发挥先进村党员和村组干部的示范作用,培育特色种养殖35户、营销户5户,使后进村碾米村融入了库区万亩晚熟桂圆产业园。其三,强化培训,更新观念。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发展无路、找钱无门的问题。新安镇金鸭、新光、临江党总支实施“一家一个明白人”计划,先后组织贫困户外出考察、产业大户传经验、专项技能培训1300余人次;改变传统耕种模式,成立聚福湖湾种养殖合作社,流转土地1200多亩,入股社员202户,其中贫困户79户307人,覆盖率近100%,取得了增收脱贫实效。

    

    ——路子联谋,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充分借鉴先进村成功的发展模式,结合后进村实际,确定了“区域联动、统筹规划、错位发展、互补共赢”的发展路子。其一,规划引领,科学定位。鸭池乡大坝村、华象村、越红村党总支,立足统一规划实施的“万亩高山果蔬生态园”和越红村新村聚居点,把三村主导产业定位为“居民农耕文化体验游”;规划种植3000亩季节性观赏花木,联动大坝村、华象村,从而促进高山果蔬产业与乡村旅游相融互动;引入两个龙头企业注资打造,初见成效。其二,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书楼镇石岗、高田党总支推行“山下赏花、山上休闲、错时办节、联动发展”的旅游产业扶贫;引进惠雅实业公司流转土地4000亩,开发乡村旅游,通过流转土地收益、定向就业等,带动周边43户贫困户发展,户均增收1.1万元以上;在石岗村举办“赏花节”、在高田村举办“采笋节”“捕蝉节”等活动,接待游客8万余人,实现旅游收入300余万元。其三,一户一策,精准帮扶。锦屏镇锦屏、万涡党总支对万涡村81户贫困户一一分析,确定了“逐户分类施策、基础先行铺路、产业务工找钱、教育卫生拔根”脱贫思路,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路、水基础设施已全面开工,年内可投入使用;每户贫困户兑现2000元产业发展资金,对缺乏技术的8户,实行产业能人带动;全覆盖开展大病普查,对因病致贫的22户贫困户开展兜底救助试点,有效杜绝因病致贫、返贫;对住房非常困难的5户,捆绑政策兜底补助2.5万元以上实现建新房。

    ——产业联动,加快发展富民增收。利用先进村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和畅通的营销渠道,引导后进村瞄准市场需求,集中连片发展,走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路子,培育壮大产业,强化自身造血功能。其一,整村联动,壮大产业。大乘镇岩门、双峰党总支发动群众连户连组放田改土,统一连片打造茶叶产业园。近两年,双峰村新建改建茶园近1000亩,成功创建首个无公害茶叶标准化生产科技示范园。引进龙头企业“满园春色茶叶公司”集中流转茶叶基地5000亩,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现代茶叶加工基地,实现了春、夏、秋茶全季保护价收购。今年茶农收入比去年增加了约50%。其二,协会联动,提高效益。锦屏镇锦屏、万涡党总支组建了锦茗茶业和锦果果业两个省级示范合作社,全面推广“四统三分”茶果套种模式。专合社利用市级药肥代理商特权,为农户节省农用肥支出400元/吨,发放补助120元/吨,鼓励农户改良土壤、生态种植。注册“天枝鑫”“锦茗缘”商标,通过“农超对接”扩大销售渠道,吸引了成都重庆的企业家包树下果、办厂制茶。贫困村在先进村专合社的营销带动下,特色农副产品的销售额增加20%。其三,大户联动,规范管理。锦屏镇六一五村和新村党总支建立了“1+2”结穷亲模式,六一五村8户党员大户对应帮扶新村16户贫困户,实行“大户拉小户”,手把手传授规范化栽植技术;每年开展“双先双带”评比表彰。今年已在新村规范化种植“不知火”柑橘500余亩;两村共种植“不知火”柑橘3000多亩,单价每斤较普通柑橘提升了近2-4倍。

    ——设施联抓,整合资源夯实基础。屏山镇永康、庄子、王场、凉坝四村党总支共同编制“万亩早春茶基础设施规划”,把基础设施建设与连片扶贫开发、土地整理、交通水利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做到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就跟进到哪里。近两年,先后投入2571万元,硬化了56公里村道、15公里产业路,形成了互联互通的路网体系;新建了供水系统,18.8公里观光石河堰、近500亩节水滴灌工程,实现渠堰沟池全配套。该区域5000余亩茶园春茶鲜叶的收购价均在160元/公斤左右。

    ——村事联治,民主管理凝聚人心。多数贫困村在村事管理上基本是“包包捎”,实行村事联治“三个一”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个原则”:大事党总支定,办事村两委做;“一个机制”: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村民代表会决议、监督小组督事。“一套村规民俗”:共同商讨、共同约定、共同遵守、共同维护。锦屏镇锦屏、集翠两村为了共同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对环境卫生共同管理,效果很好。

    “五联”模式的经验启示

    ——只有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才能破弱村的发展“困局”。全面落实贫困村“六个一”标配:一个驻村工作组、一个“第一书记”、一个单位帮扶、一笔帮扶资金(今年每村10万元)、一个发展项目、一批干部包扶。选派“第一书记”实行“三个一律”:不是后备干部、递进培养对象、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一律排开;作风不实、表现不好、群众差评的干部一律撤换;效果明显、任务完成、群众公认的干部一律重用。同时,要强化村级平台,落实县级干部责任,每人“承包”2-3个贫困村,实施“包村减贫”;贫困户“插花村”落实由联系乡镇的县领导和乡镇党委、政府承包负责。

    ——只有抓实精准扶贫载体,才能壮大弱村的支柱产业。培植增收产业是强村带弱村的第一要务。同时,必须统筹推进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屏山重要探索有三个载体:推行龙头企业连片流转土地,承包贫困户发展减贫;依托专合社、电商定向指导贫困户生产商品、销售商品减贫;依靠专业大户承包N户贫困户减贫。如大乘镇与“满园春色”龙头企业签订了两年承包减贫30户的合同;岩门村韵绿茶业专合社吸纳茶农入社316户,其中贫困户43户,实现贫困户茶园亩产收入从2009年的3000余元提高到4500余元。

    ——只有互借优势、小区域组团,才能帮助弱村抱团发展。坚持把“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作为强村带弱村的基本原则。保障强村借助弱村的扶贫政策优势,通过贫困村的脱贫发展规划,在基础设施上打通环线,在产业培植上享受扶持等,得到更多的项目和政策扶持。保障强村把弱村的产业带起来,区域内的产业规模做大、品牌更响、影响更大,能够吸引更多商家进入,市场竞争力增强。

    ——只有实行“捆绑式”聚合资源,才能攻坚拔寨,夯实弱村的发展基础。加大投入是贫困村发展脱贫的基础保障。畅通渠道才能增加投入来源。要全力争取县外资源,出台对上争取制度,把争取项目资金明确到每名县级领导和相关责任、单位责任人,列入考核;每季度交账。要捆绑投放县内资源,将扶贫资金的三分之二和涉农项目资金的50%集中用于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叠加政策保障建房贫困户户均补助3万元以上,激励贫困户建房。要创新金融扶贫,构建“龙头企业、专合社、贫困户、金融机构、保险机制、政府部门”六方合作机制;量身定做惠农金融产品,对龙头企业、专合社、贫困户贷款实施贴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撬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