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实验课堂高效而灵动

    曹燕南

    摘 要: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离不开实验教学。有效的实验能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助推学生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的形成,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形成与完善。

    关键词:实验课堂; 科学探究; 高效灵动

    中图分类号:G623.6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2-080-002

    科学实验是组成科学课堂的重要组成。但实验教学中,以下现象频频发生:学生热热闹闹地“做实验”,却疏于设计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往往浮于表面;对实验现象、数据等不能理性地进行分析和表达,实验时热热闹闹,汇报时冷冷清清,學生忘乎所以地实验了一节课,却收获甚微,探究活动表面热闹,实则低效。因而,如何让科学实验课堂既灵动又高效,成为值得科学教师思考、研究的问题。

    一、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基础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让教师教得快乐、教得轻松,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实验的有效性。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呢?

    1.开展并重视始业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的习惯要尽早培养,课堂常规也要尽早制定。如实验前,各小组要明确好分工、实验器材要轻拿轻放、实验过程中交流讨论要尽量小声、其他小组汇报时要学会倾听……粗到如何整队来专用教室、如何分配各区域的管理责任,细到指导如何进行观察、如何进行实验记录……要让学生在开学伊始就感受到实验室是一个有严格规定的地方,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2.督促与养成常抓不懈

    有了“规矩”的制约,实验课堂自然有序很多,但还是少不了教师的“监管”。总有一些孩子抵抗不过好动的天性和猎奇心理作祟,想要以身试法。因此,以下现象就会常常出现:老师在讲授时发出“叮叮当当”摆弄器材的声音;实验中个别学生抢玩材料,甚至损坏实验器材、影响小组探究;有些学生对分配到的实验任务不满意、闹脾气,甚至组内发生争吵等。遇到这种情况,我绝不放任,哪怕课堂时间再紧张,也一定会停下来先进行教育,严重的课后留下来继续交流、谈心。

    二、“有结构”的材料是保障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实验探究氛围,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自主地探究知识,培养创新思维,习得科学技能。

    1.课前准备,收集材料

    有些材料的准备放手交给学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如三年级《动物》单元,一直是深受孩子们喜欢的内容,因为他们可以和蜗牛、蚯蚓、蚂蚁这些小动物一起“玩”!课前,我就分发给每个小组一些饲养皿,让他们把要观察的小动物带过来。孩子们总是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课堂上,有的同学对寻找小动物的过程侃侃而谈,如蜗牛要在露水重的早上去捉,比较多;蚯蚓在下雨过后特别多,那是因为蚯蚓是通过皮肤呼吸的,下雨过后,土壤中充满积水,缺乏氧气,它很难呼吸,所以爬到地面上来了。孩子们的这些认识都归功于他们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主动地进行了一次次探究、一番番思考及一遍遍知识的查阅。这样的收集材料过程,能有效培养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并从中收获到成功的喜悦。

    2.精选材料,心中有数

    有些课的实验材料比较特殊,学生准备起来比较困难,这样的材料就由老师来准备。上《铁生锈了》一课时,材料的准备是我斟酌再三的。教材上有这样一组对比试验:磁铁能吸引铁,但不能吸引铁锈,以判断出铁和铁锈的不同。但在课前预试时,我发现,锈铁钉、锈铁片等生锈物品,都能被磁铁吸引,和预设的实验结果有悖。原因很简单,生锈物品没有完全生锈,内部还有铁成分,所以能被磁铁吸引。于是我又找了些更薄、生锈程度更高的锈铁,但结果还是一样。我又上网查询了一些教案、反思,依然没有收获。最后,一个想法灵光一现:不如用小刀把锈铁上的锈刮下来。二话不说,立刻实验。果然情况明显好转:刮下来的铁锈中颗粒大一些的能被吸引,颗粒小一些的不能被磁铁吸引。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为什么铁锈没有完全被磁铁吸引?”“为什么被磁铁吸引的都是比较大的铁屑粒?”学生通过思考都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3.改良实验,放大现象

    直观、具体的实验能对学生构成视觉冲击,留下更深、更久的印象,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四年级《做个小开关》一课,有观察手电筒这个教学环节。而手电筒的结构都在内部,观察起来十分不方便。于是我设计了电线外置的手电筒,学生观察、操作起来就方便多了。令人惊喜的是,很多同学课后也去做了电线外置的手电筒。如此改进,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实验的效率,还将科学课堂延伸至课外,体现了课堂的灵动。

    三、有计划地开展实验是关键

    1.提出假设

    科学假设是对观察到的现象的一个假定性解释,假设之后要有严谨的验证活动。在指导学生提出假设时,一定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储备,认真思考,说明提出假设的依据,而不是胡乱猜测。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过程。

    2.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实验方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目标,掌握实验方法和步骤,提高探究的有效性。同时,学生还能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立足点。

    3.引领实验

    学生的探究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例如学生对一些器材的使用很不规范(如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观察方法不规范(如读温度计),遇到这种情况要及时中止,加以引导和纠正,确保小组接下来的合作探究顺利开展,不能为了进度而流于形式。

    4.实验后归纳总结

    课堂上,我常常会让小组进行实验后交流。谈一谈所在小组在该实验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吸取别人好的经验,摒弃自己的缺点。几次一来,我便欣喜的看到各小组的进步,实验的有效性便大大提高。

    总之,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准备“有结构”的材料、有计划地开展实验,切实改变学生热热闹闹地“做实验”、却收获甚微的低效现状,努力打造高效而灵动的科学实验课堂。

    参考文献:

    [1]欧益生.新课程实验与有效教学[J]

    [2]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3~6年级)[J]2011版

    [3]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1~6年级)[J]20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