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宇航学会创新发展研究

    曹亚君 姜军

    [摘?要]新时代的中国宇航学会肩负着紧密团结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开创学会创新发展新格局的历史重任。该文从引领航天科技创新、提升中国航天国际地位、助推地方经济建设、抢占科技社团云端阵地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宇航学会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未来工作重点,以期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宇航学会创新发展的新格局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科技社团?中国宇航学会?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322.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20)07-0041-0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为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新的时代要求[1]。科技社团作为广大科技工作者之家,汇聚了本学科领域的优秀科技人才,代表着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未来30年,科技社团如何在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新时代科技社团的使命和挑战是什么?这两大问题亟待科技社团着力解决。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中国宇航学会坚持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要求,“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宇航学会创新发展的新起点[2]。

    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服务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

    引领和汇聚科技工作者在关键核心技术创[HJ3mm]新上取得重大突破,不再受制于人,这是新时代科技社团参与国家科技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就会被“卡脖子、牵鼻子”。必须坚持自主创新、自力更生、奋起直追,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2]。从2020年到2050年,是中国实现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蜕变的重要发展时期,更需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强化中国航天的战略地位。要实现创新发展,必须要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中国宇航学会作为我国航天领域的知名科技社团,下设的38个分支机构均拥有丰富的专家资源,应在重型运载火箭、深空探测、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航天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由中国宇航学会主办的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将我国航天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方面取得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发展战略布局作为主论坛主旨报告的重点征集方向[3]。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探索将“学术备忘录”作为对本部及各级分支机构举办学术会议的成果要求,以期提高“如何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在会议早期策划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以提升国际地位为目标,加强国际交流与全球合作

    由于我国科技社团起步晚,再加上语言、历史、文化差异和行政管理机制的限制,導致我国科技社团的国际化程度普遍不高,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第一,国际科技社团总部落户中国的屈指可数,且主流学科的国际科技社团几乎均由西方国家主导;第二,我国设立境外分支机构的科技社团不足4%,且基本处于“无固定办公场所、无常设工作人员、无稳定经费支持、无持续业务开展”的松散状态;第三,由于部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科技封锁和国际话语权阻挠,致使我国科技社团参与国际交流的频次很低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第四,我国主办的外文科技期刊数量少,且大部分刊物在国际上影响力不高。

    新时代的科技社团必须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找到破解以上难题的有效措施,才能真正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

    自1979年成立以来,中国宇航学会一直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航天声音,与众多国际组织机构建立紧密联系,为中国航天国际化战略做出积极贡献。2019年10月,中国代表因签证未通过,缺席在美举行的国际宇航大会,中国宇航学会作为中方规模最大的团组未能成行,该事件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4]。这也再次印证,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

    未来30年,中国宇航学会应当着力打造能代表中国航天最具影响力的,以中国为主场的自有品牌国际会议,让全世界不仅能听到,而且能听清中国声音,打造覆盖全球的“航天朋友圈”。这也是当前中国航天大会的设立初衷和发展方向[3]。此外,我们还要继续保持与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保证中国航天专家在国际组织中的重要任职、适时吸纳外籍会员和外籍理事、推动团标国际互认、建立海外分支机构、探索设立国际合作奖项、加大对外文期刊的支撑力度等,以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的身份,推动全球航天的科技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三、推进科技经济融合,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速科技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助推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新时代赋予科技社团的另一使命。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2]。科技社团利用科技资源“伸长手臂”,为企业成长和区域经济振兴提供解决方案,义不容辞。

    随着中国航天工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我国航天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航天科技成果逐步进入地方产业,如空间通信、导航以及相关制造业、服务业等,并对陕西、上海、四川、湖北等地的上下游产业形成较大牵引。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卫星应用、特种泵阀、专用车辆、多晶硅与光伏、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可转化科技成果;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提出的“大防务、大安全”发展理念,开始将技术成果从国防拓展到社会、经济和信息安全等领域。与此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扶持航天产业化发展,商业资本争相涌入。但随之出现的信息不对称、主动革新意识不强、政策制度不健全、技术标准不统一、融资渠道不丰富等问题,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国航天产业化工作的顺利开展,降低了军工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成功率。

    近年来,在中国科协创新驱动示范工程项目支持下,中国宇航学会在航天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服务模式不稳定,市场运作能力有待提升,应对可能出现的政策、运营以及产权纠纷等问题的解决措施储备不足等问题[5]。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2]。未来,我们将依托中国宇航学会航天产业化工委会、国际宇航联合会卫星应用专门委员会等平台,组建航天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团,布局地方航天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站建设,拓展与地方的合作范围和内容。以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创中国”品牌为根本导向,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等重点服务对象,推动和促进航天技术、产品、服务与金融资源的整合,助推航天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与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引领航天科技工作者融入经济体,奔赴经济建设的“第一线”。

    四、以智慧航天建设为契机,抢占科技社团云端新阵地

    科技社团应抓住互联网这一主阵地,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青少年,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未来30年,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的主动权[2]。中国宇航学会成立40年来,在普及航天知识、弘扬航天精神、培养航天接班人、推动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2020年开年遭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云论坛”“云课堂”“云竞赛”“云会展”“云经济”等新应用不断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和场景。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全面铺开,中国航天已将智慧城市业务提升到重要战略地位,开发出一系列“智慧”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一幅带有航天印记的智慧产业画卷正铺展开来。新时代的中国宇航学会应抓住智慧航天建设的时代契机,在加快对大数据采集、信息快速传播、云端服务的理解和应用的基础上,依托互联网平台以及移动技术终端,以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少年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科技共享、文明共享和知识共享,构建完善的互联网工作格局,抢占云端新阵地,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学会发展的最大增量。

    2020年,中国宇航学会积极研判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结合工作实际,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适时推出“CSA云論坛”和“CSA云展览”品牌,邀请行业大家、专家学者进行线上报告或讲座,并将其纳入中国科协庆祝第4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中,社会反响良好。此外,学会构建了集会员发展、评估、交流互动、资源共享、会议服务、在线支付和财务管理等多功能一体的新版会员管理与服务系统,打造航天科技工作者的网上之家,可提供覆盖学会会员生命周期的智慧化管理服务。未来,我们将继续依托互联网平台和移动技术终端,持续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线上活动,创新智慧工作模式,以期更好地为科技工作者服务。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在2019年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国科协党组书记怀进鹏明确提出,科技社团要发展成为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推动者、创新变革的促进者,通过自觉践行科学无国界和科学无歧视的理念,更好地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为科技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这正是新时代中国宇航学会创新发展的努力方向,也是当代航天科技与文化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求知,2020(2):4-9.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3]曹亚君,姜军.中国航天大会品牌建设的有益实践[J].学会,2019(12):40-42,48.

    [4]蓝天翼.热闹的月球,冷清的聚会——2019年国际宇航大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J].卫星应用,2019(11):68-70.

    [5]曹亚君,韩永涛,黄河,等.科技社团建设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实践探索[J].学会,2019(10):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