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地图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与实施路径的思考

    方云艳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也是课程改革关切的要点。课程地图是一种课程开发与课程管理的工具,能够为中小学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新的思路。课程地图的应用能够促进教师对课程的反思、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而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拓宽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课程地图;校本课程;实施路径

    自新课程改革提倡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以来,校本课程在中小学得到广泛开发与实践。陈如平指出,学校课程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课程缺乏体系构建,课程碎片化、点状现象比较严重。许多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只追求数量,忽略整体架构,尤其忽略了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应有一个整体的架构[1]。在此,将探讨如何通过课程地图这一课程开发与管理工具来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使其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间形成有效联结。

    一、课程地图的概念辨析

    豪斯曼(Hausman)于1974年首次提出:“课程可以通过一个地图来呈现,用来展示个体自己的特殊需要、见解及价值观。使用mapping一词来形容,是要寻找一种开发复杂程度和细节程度不同的地图的方法。[2]”英格里斯( F. W. English)于1980年首次提出“课程地图(curriculum mapping)”概念,指出课程地图是所教课程的概览,以及教师对实际所教课程的重新建构[3]。雅各布斯(H. H. Jacobs)进一步拓展了课程地图的内涵,认为课程地图可以成为教与学的枢纽,“通过将评估数据与课程地图数据融合,我们正在产生新的知识类型,从而为我们提供新的教学解决方案[4]”。她所提倡的以行事历的形式记录所教课程的内容与授课时间的课程地图,能够帮助教师找出课程设置中的冗余以及空隙,从而对其进行修正。哈登(Harden)指出,课程地图就像路线图一样,展示了课程的不同要素(课程内容、学习成果、教育经验、教育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5]。这个视角的阐释强调的是课程地图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

    近年来,课程地图在我国也逐渐得到关注,部分高校学者尝试绘制某个专业的课程地图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6][7],高校课程地图的应用通常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或职业规划相联系。

    二、课程地图的形式与功能

    1.课程地图的表现形式

    课程地图可以成为学校课程管理的数据库。作为数据库,首先就需要收集信息,其次要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储存,信息储存可以依托现代化技术来实现。教师作为课程地图的绘制者,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课程信息呢?

    不同学校可能使用不同的课程地图模板。图1是雅各布斯的著作Getting Results with Curriculum Mapping中呈现出来的一个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程地图示例[8]。结合这个示例来看,课程地图主要记录的信息有:关键问题(essential questions),需要探究的内容(content),学生获得的技能(skills),学生能做到什么程度即评估(assessment),教师可以从中进行观察和测量的活动(activities)。当然,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课程地图上呈现一些其他内容,例如持续的理解(enduring understanding)、学习资源(resources)或与其他学科相关内容的联系。

    课程地图绘制的时间既可以在教学前,也可以在教学后。徐晨盈指出,在教学后绘制的课程地图是生成性课程地图,而计划性课程地图主要是在教学之前进行绘制[9]。生成性课程地图是对课堂中真实发生内容的记录,有助于教师及时反思;计划性课程地图是对课程实施与教学活动的预设,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指向预期的结果。这两种课程地图可以相互转化。

    2.课程地图的功能

    董文娜、巩建闽指出,课程地图是课程教与学的可视化工具,是学生中心的资源整合工具,也是课程管理的有力工具[10]。课程地图是收集与记录课程实施过程中信息的数据库,能够确保缩小计划课程、实施课程与体验课程之间的差距,从而使教师能够优化课程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并最终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课程地图作为一种课程开发的工具,在美国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课程地图包括以下功能。

    一是加强不同学校以及不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绘制课程地图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研讨会,参与成员不局限于同一学校,可以是来自于同一社区的其他学校,成员也不仅限于同一年级的教师,不同年级的教师可共同商讨课程地图中反映出来的课程设计问题。正是在不断沟通和交流中,教师能够进一步对课程实施进行反思。

    二是加强课程主题设置间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连贯性。例如六年级课程所提供的学习经验是恰当地建立在五年级所提供经验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程的概念,并进一步发展对课程的兴趣。

    三是通过提升教师“教”以及学生“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的获得感。因此,从课程地图所能发挥的作用来看,它可以为中小学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思路。

    三、课程地图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能性

    1.课程地图利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达成

    在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11]。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课程实踐活动,它以学校为基地,从学校实际出发,改善学校实践,最终要促进学校发展。设置校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由于每个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课程地图,因此同一学校的教师在使用课程地图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能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同时也会促使学校管理者与领导者思考学校的办学特色。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在反思的基础上,绘制课程地图的整个流程十分强调教师对课程的反思。并且课程地图能够使教师的反思贯穿于教学前、教学中以及教学后三个阶段。学校需要定期召开教师研讨会,让教师们就课程地图所反映出来的其他教师对于课程的设计以及课程内容的规划进行对话。课程地图是一套沟通工具,每一年级的教师可透过课程地图检查一整学年中在各个领域发生的事件,逐级建立学生学习的真实经验[12]。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要了解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真正获得了什么。而课程地图使教师能够及时并正式地将这些内容记录下来。

    2.课程地图是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工具

    课程地图能够真实记录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课程实施过程,反映学生在课堂中的情况。随着教师不断反思课程并修订课程内容,课程地图可以揭示哪些主题需要从课程内容中删减,哪些又需要重点强调。从这点来看,课程地图有助于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织,从而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同时,课程地图可以提高新课程开发的质量,帮助教师理清课程内容中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并描述不同课程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课程资源的发展。

    通过使用课程地图作为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不同主题的工具,尤其是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全面地阐明预期学习成果,明确需要强调哪些材料作为校本课程的资源。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的,而教师能否从开发实践中收获经验是其自我发展的关键,也是提升校本课程质量的重要途径。

    四、课程地图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路径

    1.学校需要为教师提供实践场所

    实践性课程开发是以具体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为核心进行的课程开发,它必然根植于具体教育实践情境[13]。将课程地图引入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自然会面临阻碍与困难,学校领导者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是校长需要为教师提供支持,包括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支持,甚至有时也需要技术层面的支持。校长可以引导教师们形成校本课程开发共同體,共同解决在课程开发中遇到的问题。二是校长需要说服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地图的绘制,并最好能够制订关于课程地图使用的长期规划。三是学校领导者也需要让教师们了解什么时间绘制课程地图,并开展相应培训,让教师们了解如何使用课程地图。

    2.课程地图的程序用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机制

    雅各布斯在《课程地图:统整课程与幼稚园到十二年级的评量》[14]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绘制课程地图的七个步骤(见图2)。

    校本课程的开发遵循“实践—开发—反思—改进”的循环模式。基于此,笔者试图构建一个课程地图用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机制。其中的第一个步骤是搜集资料,呈现课程的真实面貌,也就是每位教师根据校本课程的实践绘制出每个课时或每个单元的课程地图。教师在根据校情设计的课程地图中需要真实记录“做了什么”以及“教了什么”。在第二步中,教师不仅要阅读自己的课程地图,也要以批判的眼光阅读其他教师的课程地图,找出课程设计中赘余以及冗杂之处,从其他教师的课程地图或建议中获得启发。此外,学校管理者通过阅读课程地图可以了解每个教师的课程规划。通过混合小组评核以及大团体评核,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以发现课程地图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是对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审视与思考。由此,“阅读地图—混合小组评核—大团体评核”能够加强教师对于课程内容、教学设计的反思。

    通过上述两大步骤可以确定哪些是可以立即修正的内容,哪些是需要长期研究和发展的内容。规划课程经验的组织,既包括大量的预先规划,也包括随着工作进行而开展的规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所采用的各种不同的学习经验中获得最大的累积效应[15]。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课程地图的绘制到此结束,后面还需要不断讨论与检视。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开发与设计之后,要进行实践反思与改进,然后是新的设计与实践、重新反思与改进。在这种持续循环的过程中,校本课程不断被注入新的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可能会变成教师个人的课程,成为主要体现教师个人实践智慧,而非通过集体审议的课程。而绘制课程地图则可以有效避免教师间因缺乏沟通而造成上述问题。因此引入课程地图,能够促进课程深度开发并不断优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课程地图还能够进一步帮助学校从整体层面建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如平.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体系与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20(7):1.

    [2]Hausman J J. Mapping as an approach to curriculum planning[J].Curriculum Theory Network,1974(4):192-198.

    [3]English F W. Curriculum mapping[J].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80, 37(7):558-59.

    [4]Jacobs. H H. Getting results with curriculum mapping[M].Virgin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004:126.

    [5]Harden R M. AMEE Guide No. 21:Curriculum mapping: A tool for transparent and authentic teaching and learning[J]. Medical Teacher, 2001, 23(2):123-137.

    [6]杜国用.基于成果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地图绘制与调整[J].科技经济市场,2018(10):150-152.

    [7]敖冬梅,尉捷,李延成,等.中药学专业课程地图建设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 17(1):156-159.

    [8]Jacobs H H. Getting results with curriculum mapping[M].Virgin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004:40.

    [9]徐晨盈.课程地图的意义和绘制程序[J].上海教育科研,2019(2):77-82.

    [10]董文娜,巩建闽. 课程地图是什么[J].教育发展研究, 2014(17):62-70.

    [1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J].中国民族教育,2001(4):4-9.

    [12]林文生.学校本位课程发展机制——台北县瑞柑国小的经验[J].课程与教学季刊,2001,4(2):69-84.

    [1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3.

    [14]雅各布.课程地图:统整课程与幼稚园到十二年级的评量[M]. 卢美贵,等,译.台北:心理出版社,2006:10-18.

    [15][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110.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