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档案管理系统刍议

    曹晋

    2003年11月,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工作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首次提出建立文物修复档案管理系统。但是,由于长期对文物修复档案的忽视、技术的保守等原因,导致大多数博物馆和修复组织都没有严格按“规范”执行,文物修复档案管理仍然处于缺失状态,非常不利于文物保护,也阻碍了文物工作的发展。所以,建立健全记录文物修复详细过程、科学方法、使用材料以及具体措施等的档案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1? 建立文物修复档案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建立文物修复档案管理系统为科研工作提供系统资料。文物是人类历史的遗物,它真实地记录着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科技、艺术、风俗习惯等生活各个方面的多种信息,为考古学研究提供翔实资料。文物修复是对文物实施保护修复过程中产生的一项技术。文物修复的意义不仅仅是把破碎的文物修复成为符合陈列展览、科学研究或者其他用途的完整实物,在修复过程中,一些藏在文物后面的不为人知的信息会暴露无遗,把这些资料详细地记录下来,对研究文物的历史、经历提供真实的依据。对研究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具有实际的意义。因此,保护文物资料的完整性对现代文物研究工作是不可或缺的。由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任何的修复都会对文物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物修复档案的建立就是保持文物信息资料完整的唯一有效途径。文物修复档案的建立可以为各学科的研究提供原始资料。由于文物是古代政治、经济、科技、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反映,是记录每个时期发展变化真实的实物资料,对文物原始状况的详细调查记录无疑会为艺术史、科技史、冶金史等学科的研究人员提供详细真实的研究资料。文物修复档案的内容越全面,对科研人员的参考价值越大。

    建立文物修复档案为日后的修复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我国的文物修复已有较长的历史,前辈们研究发明的修复技术是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通过文物修复档案的完善,才能使传统的技术得到有效的传承。笔者曾有幸见到过某图书馆早期修复的藏品《敦煌写卷》,其装裱形式制作精美,款式华丽,是严格按照中国字画传统装裱法的手卷形式装裱成的,打开后画心平整,无断裂且色泽如新,无发霉虫咬等现象,舒卷后可见手卷两头平整光滑,光可鉴人,历经数十年风尘洗礼,仍不改往日风貌,所见之人无不叹为观止,可谓绝世之作。因此,该图书馆欲成立专题小组针对此卷的修复开展科研工作。但令人惋惜的是,当初参与修复的人员全都杳无音讯,修复方法、使用材料及修复程序也没有任何记录。修复档案的缺失使科研工作陷入困境。修复技术的流失告诫我们,建立修复档案杜绝修复技术断层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文物修复工作包括多种不同的工艺、技术、材料等,这些工艺材料会随着文物修复方法的改进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对文物修复过程中使用的工艺、技术、材料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记录,不仅可以为日后的修复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还可以对现阶段使用的工艺、技术材料等进行科学的评估,为改进未来的修复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2? 建立文物修复档案管理系统的可行性

    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大体分为金属文物修复、古书画修复、古籍修复、陶瓷器文物修复、木器漆修复、石刻碑文修复、碑帖传拓技术等几大类。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是一项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技术,比如古书画修复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二千多年前,1972年~1974年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了T形帛画,其上端有天杆,说明在当时书画装裱的雏形已经产生。晋代处于初级阶段,南北朝时期由于皇室贵族的重视得到发展,日后日渐成熟。陶器修复最早起源于四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彩陶,那时人们将破碎的彩陶打孔用绳子加固的方法进行修复。每一件需要修复的文物都存在不同的病害,且修复程序及方法都不同,修复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或历史上没有解决过的问题,如果善于总结技术难点和研究对应的解决方法,或者在最后列出存在或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无疑会为文物修复工作提供宝贵的资料。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源远流长,日积月累至今已逐渐发展成为纯熟技术,近年来为文物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人们对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关注,一些高校也开设了文物修复专业学科,这些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加入文物修复行业,将中国多年积淀的文物修复技术加以合理利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将出现更为可观的发展前景。

    3? 建立文物修复档案系统的指向性

    必须在明确文物修复具体路径基础上建立文物修复档案系统。文物修复工作人员就相当于文物的“医生”,文物修复档案就是文物的“病例”,医生通过“病例”可以对患者的病情有全面详细的了解,继而对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修复人员对文物的原始情况观察越仔细,制定的修复方案越全面,记录的资料越完整,可参考价值越大。因而建立文物修复档案,需要文物修复从业人员在修复文物前,对文物进行系统全面的影像记录、信息采集、原始状况、修复历史等方面资料的整理,以及对文物制定修复方案等方面工作的详细调查。对文物的原始状况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和研究,不仅可以揭示更多的文物修复与保护的信息,对制定科学的文物修复方法也有很大的帮助。文物修复档案的填写既要规范,又要简明扼要,每物一份。记录的基本内容应为该文物的编号、名称、时代、材质、级别、尺寸、重量、器形、纹饰、修复起始时间、文物破损现状与修复历史、修复方案及修复后的总结报告。并由主持人、修复者、主管领导分别签名。修复前采样数据,修复中发现有关考古、艺术、制作工艺、材质或其他方面的重要信息,修复中用料,使用药品配剂配方、工艺流程等所有记录资料,以及修复前后的照片,均应归入修复档案。

    必须在注重传统修复技术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下建立文物修复档案管理系统。我国的传统修复技术在国际上占据重要地位,许多发达国家都希望和我国建立友好的交流合作关系,以便学习我国独有的传统修复技术。但是,传统技术往往由于其掌握者对技术的保守而禁锢了它灵活的发展空间。这里所讲的现代科技主要是指文物分析检测技术,它们大多源自其他领域如医学领域常用的X光检测、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拉曼光谱检测等,特别是X光检测技术的应用,对文物修复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官网上有一篇名为《中国的宗教雕塑》的文章,文章中对一尊大型水月观音像的研究过程,充分证明了科学分析技术与文物保护相结合所产生的巨大价值。对这尊雕塑进行X光检测后,清楚地显示出雕塑的头部和躯干出自同一块木料,腿部出自另一块木料。头顶上方部分是用一块小木料雕成,发髻有被替换过的痕迹。两只胳膊从肘部到指端部分均被替换过,两只脚的脚趾部分也被替换过,主要部分的衔接处曾被多次修补过。检测结果为文物修复提供了重要信息,为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选配合适的修复材料提供了依据。实践证明,传统修复技术与现代科技的有效结合,修复效果会更加完美。

    4? 建立文物修复档案管理系统的规范性

    文物修复档案管理系统的具体标准。文物修复档案是文物档案的一种,指文物修复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保存价值的资料,也包含在修复保护过程中对文物的研究成果。必须按一定归档制度、格式填写。文物的特殊性决定了文物归档制度和其他档案有所区别,按照文物的类别、年代、级别等分别进行制档,文物分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两大类,不可移动文物指古代建筑物、传统聚落、古市街、考古遗址及其他历史文化遗迹。可移动文物指馆藏文物,即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其中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根据文物的类别分别制定归档制度,珍贵文物的修复档案必须一物一表详细记录。修复档案的格式要求字体、字号、纸张大小、边框等方面完全统一。管理上一定要有专人管理,并且查找方便。文物的“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修复中任何一个错误的方法和过度干预,都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在修复中必须使用绝对安全的方法,严格按照文物修复原则进行。文物修复原则主要有三:一是修旧如旧原则,即尽可能利用原物,最大限度保存文物原有面貌。二是最小干预原则,尽量运用原来的传统工艺。文物的原构件能反映原来的制作工艺技法,应仔细地加以分辨。三是可识别原则,对文物残缺部位的修补,应该和文物有所区别但色彩协调等。

    文物修复档案管理系统的术语规范。现有的修复资料中常常遇到一些模糊的字眼儿,比如配料中有“少许”、“适量”、“若干”,时间节点上常见“稍后”等词语,而且不少资深老专家都是在工作中凭经验处理这些问题。此乃文物修复之大忌。文物修复保护是一项非常严谨、精细的工作,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含糊其辞”,每一个过程、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有精准的数据和严谨的术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文物修复不出问题。

    (作者单位:河南博物院? 来稿日期:2015-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