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路上》:媒体融合时代文献纪录片的创新之作

    周晨

    32集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以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上的三十多件大事为主轴,全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这是迄今为止中共党史文献纪录片中体量最大、历史跨度最长、涉及事件最多的一部作品。作为一部积极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政论性纪录片,该片在讲述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同时,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多层面,勾勒出一个不断变动而且复杂多元的当代中国图景。透过这些纷繁的影像讲述,观众可以触摸到一个时代的温度和质感,彰显了一个伟大民族在苦难与奋斗历程中如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积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一、 文献中的历史理性与文化自信

    大型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2016年6月首播于中央电视台,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献礼片,也是在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沉淀反思性纪录片。作为具有党史、党建内容的纪录片,该片拥有宏阔博大的历史文化基因,在“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下,坚持精品化、系列化呈现模式,既有宏观叙事的视角,也有微观的个体观察,传达了引导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充分彰显了文献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产品在主流价值引导方面的积极作用。

    《筑梦路上》用一条红色主线——足迹、丰碑、旗帜,将95年的历史凝聚在32集纪录片中,每一集既是独立的个体,又因时间或者事件的逻辑关系相互关联,保持着叙事和结构上的统一性。各集间的线索关系清晰,每集最后以之为线索进行问题的提炼及内容的组合,强化了集与集之间表达的维度与深度,共同构成一系列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就内容选择来看,《筑梦路上》既有传统主旋律纪录片的大叙事框架,涉及历史政治重大事件、科技文化国家重点工程、经济建设国家策略等,又有体育、音乐、环保公益事业等较为接地气的生活场景及文化空间,在故事表达和现实问题阐述上注入更多的当代思考,努力探索更为丰富、更具思想性和观赏性的表现层次。同时,该片不唯“好”是举,一味粉饰。对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文化大革命”“北京雾霾”等问题,不仅没有回避,而且努力给出一一解答,还原真实历史或说明真实原因。《万里长征》提到了红军长征的伤亡惨重,给中国共产党带来完全可以避免重大伤亡的决策失误。《历史转折》中,毫不含糊地直接提出“十年浩劫给国民经济造成极大困难”,还指出了“两个凡是”带来的严重后果。《决胜小康》中,深入解析了雾霾经常缠绕北京都城的真实原因,指出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发展道路上的错误之处,同时提出需要立即转变发展方式。对于中国过去出现过或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筑梦路上》的分析解读,有时虽然只有三言两语,却交代得清清楚楚,直击重心和震动人心,让观众看见了一个最真实的中国共产党,一段最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及中国社会的发展史。正是由于《筑梦路上》通过荧屏实现的视觉传达和雄辩解说,通过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勾连贯通,将建党伟业和家国情怀都熔铸在了“筑梦路上”的画卷中。全片既具有突出主流价值性与国家话语的特征,又有对中国民族特色凝聚力与吸引力的生动表达,展现出一个生机勃勃、开放包容、奋发有为的政党与国家形象,让更多观众强烈地感受到其中传递出的历史理性与文化自信。

    二、 影像里的家国情怀与中国梦

    《筑梦路上》中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格外瞩目,照片、手稿、书信和具有时代特征的影像片段、革命年代纸质文件、黑白照片乃至当代彩色新闻录像片的各种形态的等光影档案,使影像呈现出权威庄重、悠远而又神秘的质感。加上许多生动的细节与人物故事贯穿在其中,历史中依旧跳动的脉搏和温度把观众带回了近代以来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难忘岁月,同时强烈而真切地感受到影片里家国情怀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想所承载思想与情感的魅力。

    历史阐述带着温润细腻的情感,叙事视点以小见大、以小带大,这是纪录片《筑梦路上》的一大特点,即在宏大叙事视野中融入有情感的、个体的、心理的等因素,通个体命运、个体叙述的细节性,不仅填补了部分历史研究的空白,也为历史再现增添了生命的体温。第2集《存亡之秋》中,在表现大革命时期恐怖的氛围时,纪录片用口述历史的方式将一个孕产妇颠沛流离躲避反动派追杀的辛酸景象进行了令人感同身受的展示。而这一段历史,也告诉观众历史伟人周恩来是为何没有子嗣的。在历史背景与个人故事自然而真实的勾连中,透过这段令人唏嘘的个人小故事,将国民党反动派的残忍、共产党人的坚贞以及革命伟人为革命做出的牺牲的方方面面都和具象地体现了出来。第5集《西安事变》中,对国共两党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共同祭祀黄帝进行了很好的影像表达,凸显了民族利益至上的声像写意。第13集《道路初探》中,用不多的笔墨讲述了“向科学进军”口号提出的背景——1500多名海外科学家从海外归国。这个事实本身,不仅直接表现了个人生命历史与国家民族发展历史的结合,而且展示了特殊历史阶段中个体生命历史的丰富与辉煌。这种时代与个体之间互为依托、相生的关系,让原本只属于个人的生命故事引起我们更为深广的历史怀想。2016年3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韩国仁川机场接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接他们回家举行安葬仪式,中国人民解放军从韩国军人手中接过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时,中国军人们的眼中也分明闪烁着星星点点的淚光。在《北京奥运》一集中,北京第一次申奥失败,那些工作人员满是失落的眼神直直刺进了观众的心房。原国际奥委会文化教育委员会主席何振梁去了飞机后舱,向为申奥付出颇多的工作人员们表示衷心感谢。他让全世界看见了中国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面貌,但还是能看见何老先生眼中隐忍已久的难过。而在何老先生的背后,工作人员们一直在默默擦拭眼角的泪水,这样的细节很难不触发中国人的内心情感并引发集体情感共鸣。诸如这样的动人片段,在《筑梦路上》举不胜举。还有,小岗村18位“包产到户”的农户、改革开放后第一份个体营业执照的拥有者章华妹等澎湃着青春激情的瞬间,都成为历史永恒的记忆,又成为新时代的家国情怀……正是这些中国个人的生命活动和面对时代所做出的历史选择,才使得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画卷,都更加的辉煌灿烂。

    《筑梦路上》中的历史发展和人生故事,都非常有温度,特别能触动观众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因为这些有温度的细节,使观众看到的不再是简单、线性的宏大叙述,而是个体人生足迹与国家民族前行轨迹的交织重合,从而使影像里的家国情怀与中国梦都变得更加生动和特别静好。

    三、 主旋律纪录片的微结构传播

    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互联网为纪录片提供了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传播平台,为纪录片传播与观看打破了原有“高年龄、高学历、高收入”的“三高”状态,提供了一个更加丰富和充满可能性的话语场。《筑梦路上》的传播就非常自觉地注意如何利用媒介融合的传播可能。该纪录片充分考虑新媒体时代的年轻观众,对视听语汇进行了创新的实验性尝试。其中,独立成篇的微结构叙事,就非常有效地创新改变了传统大型文献纪录片经常采用45-50分钟的篇幅规格,而是以更接近微叙述方式的每集24分钟的容量来展开。由于视角、形式更符合微时代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和年轻观众的收视习惯,获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新媒体时代,受众在传播中不再是被动接受的一方,而是拥有了一定的主动权。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视频网站Bilibili(以下简称B站),是目前国内公认极具影响力的二次元文化社交平台之一,是当下国内最大的年轻人潮流文化娱乐社区,主要用户群集中在“90后”,甚至“00后”。《筑梦路上》自2016年6月在B站上线之后,90后、00后用户们不吝贡献 3万多条弹幕和高达8.2的豆瓣评分,对于年轻受众而言,B站最大的特色是悬浮于视频上方的实时评论功能,爱好者称其为“弹幕”。“这种独特的视频体验让基于互联网的即时弹幕能够超越时空限制,构建出一种奇妙的共时性的关系,形成一种虚拟的部落式观影氛围,让B站成为极具互动分享和二次创造的潮流文化娱乐社区。”[1]在B站观看过程中,“90后”用户利用B站的弹幕功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对别人的观点进行回复及评论。经过这种群体感染过程,一种情绪或观点迅速影响相关群体,引发相关群体的热情关注。在相关弹幕评论中,有他们观看的最初动机,也有观看过程中真实的心理变化与观影感受:“看考研视频被老师安利的,结果看到停不下来。又燃又感动。”“从曾经黑,到如今粉,我也是逐步认识了CCP对于我国的意义。”弹幕评论兼具了意见表达的载体及影响力,将自己的思想和态度都表现在作品呈现中并传播出去,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关注:“看完以后千言万语都堵在胸口,祖国的强大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党,在习主席的领导下,我相信中国未来会越来越好。再给祖国一点时间和更多包容的态度,此生无悔生在中华家!”“主旋律也很给力!”“永远铭记老一辈革命家为新中国的解放和建设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此致敬礼!”“伟大!一路走过来太不容易了!一定要强大!实力是唯一的话语权。”还有的弹幕评论,体现了完全融入影片情境后的文化自省,伴随着对影片从形式到内容进行的评价和思考:“有详有略,重点着墨的部分并没有脱离史实,刻意淡化的部分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总之,一集集的看下来,有感慨,有期望!”“看到了很多珍贵的历史影像,又重新学习了一下历史。我不反感宣传主旋律,我反感吹主旋律吹上天。”“过失误和不足但也不能毁灭所有的功绩与成就。沧海桑田,不卑不亢,继续前行。”“不到100年的时间里能建设成这样非常不容易。有人说此片忽略了很多历史问题,我觉得这样的人看问题的思维模式僵化保守。就跟对待一个亲人,你只看到他的错误带给你的苦难没看到他的优点带给你的幸福一样,这样的人没有感恩回馈之心。我们生在这样一个过渡的时代,很多事情难避免。”“现在越来越反感无脑黑的人。”“基本每集都有泪点,特别是抗美援朝、两弹航天那里也很感动。在B站看完的,弹幕居然没有撕,说明该片把中国故事讲到了国人的心坎上。”弹幕视频的观看者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发送弹幕,这个过程,也是他们作为受众对视频作品进行理解、阐释和创造的过程。这为更多受众交流感受打开了新的即时通道,从而引发受众的共鸣,产生了层层传播、逐步扩散的涟漪效应,最后汇聚成一种文化价值的认同。[2]

    由上可见,《筑梦路上》微结构积木式的叙事和B站的播放,不仅因为适应微时代年轻观众的收视特性而吸引年轻观众的眼球,而且其創作态度也显然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着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和小事件,抓住细节进行描述,充分呼应、满足他们的情感期待、身份期待和文化期待。很显然,该片在培养年轻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等的历史情感和思想精神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教育效果,正在产生促进社会良性向好发展的巨大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芳.“90后”者得“天下”——简析“90后”对《我在故宫修文物》传播的影响[J].西部广播电视.2017(1).

    [2]李智.“互联网+”语境下纪录片的话语重构和影像赋权[J].当代电影,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