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动科技馆巡展实践及对策研究
宁啟杏
[摘?要]?中国流动科技馆作为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十三五”期间,虽然流动科技馆巡展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实际问题。面对“十四五”规划新发展理念,流动科技馆将如何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更加有效的发展途径对现在及今后都尤为重要。该文从流动科技馆巡展的具体实际出发,剖析制约流动科技馆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流动科技馆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流动科技馆?工作成效?主要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053-06
为积极响应国家推进科普事业发展的号召,2010年6月,中国科协启动“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开发工作,并于2011年开启巡展试点工作,此后流动科技馆项目发展迅速。截至2020年,流动科技馆项目累计配发展览资源564套,累计巡展4081站,服务公众138亿人次[1],逐渐对尚未建设科技馆、经济欠发达的县级地区实现全覆盖,为当地群众提供免费的“科普大餐”,深受广大公众的喜爱,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尤其在“十三五”期间,各地采取因地制宜的办法,努力探索出符合当地需求的流动科技馆巡展经验和做法,开展一系列集科普展项、科学表演、特效影视、科普宣传为一体的流动科普体验活动,以其参与性强、趣味性浓的体验感吸引了广大群众,极大地调动了公众参与科普、走近科学的兴趣和热情,真正做到将科普服务送到基层及偏远地区群众身边。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流动科技馆能有效弥补偏远地区科普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设施供应不足的现状,推进基层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加强科普工作”列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面对“十四五”,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总结各地流动科技馆巡展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强落实中国科协新时代“识变、应变、求变”的工作要求[3],进一步提高中国流动科技馆服务能力水平,持续推动流动科普工作再上新台阶、新水平。
一、流动科技馆巡展实践中的主要工作成效
(一)立足现状,助力脱贫攻坚
流动科技馆主要是面向科普展教资源匮乏、科普阵地相对薄弱的偏远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当地群众科学素质普遍偏低,能接触科普资源的机会较少,很难有机会到城市科普场馆体验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十三五”期间,流动科技馆巡展以科技体验为切入点,聚焦科技扶贫扶志。为了把科普知识输送给当地群众,流动科普团队深入贫困山区,将丰富的科学知识、前沿的科技资讯和炫酷的科技产品带给当地群众。截至2020年12月,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已覆盖“十三五”初期全国592个贫困县市中的569个,覆盖率达96%[1]。以中国流动科技馆广西巡展项目为例,广西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十三五”期间,流动科技馆在广西97个县(市、区)进行巡展,其中包含贫困县(区)53个,实现了对“老少边穷”县区的全面覆盖。流动科技馆虽然规模不大,但它具备科普场馆基本的展览教育功能,采用小型化、模块化的互动展品满足群众的基本科普需求。同时,巡展期间还配备其他科普教育资源,让更多偏远地区的青少年享受到优质科普教育资源,激发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热情,也为更多公众提供参与科普、体验科技的机会,从而有效改善“老少边穷”地区科普阵地相对薄弱现状,有力助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实施。
(二)走出国门,打造国际科普交流平台
纵观国际形势,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科技创新水平发展不均衡、科普教育设施匮乏等问题,当地民众对科普教育资源有迫切需求。为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普文化交流,中国科协通过中国流动科技馆平台与相关国家进行科普资源交流与共享,打造“中国流动科技馆国际巡展”对外交流品牌,进一步推动国际社会的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和共赢[4]。例如,2018年中国流动科技馆缅甸国际巡展正式启动,这是中国流动科普资源首次走出国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众提供科普服务。2019年9月21日至24日,由中国科技馆、广西科协联合主办的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活动走进中国[CD2mm]东盟博览会主会场,借助广西作为中国[CD2mm]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的地域优势,全面、系统地向东盟国家介绍中国科普模式及科普新理念,展示中国高质量科技教育资源,凸显科技人文交流主题,成为第16届中国[CD2mm]东盟博览会的一大亮点。
(三)面对疫情,攻坚克难稳步推进
2020年初是全民抗疫的非常时期,全国流动科技馆暂停对外开放。如何为公众继续提供有效的科普服務是疫情期间科普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做好疫情期间的科普宣传工作,2020年2月10日,由中国科技馆策划并联合全国各省的流动科技馆团队共同发起“疫情当前,我们换种方式流动——全国流动科技馆联合行动”首个全国流动科技馆线上活动。活动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各省流动科技馆组织单位的积极响应,吉林、山西、云南、广西等多个省份的流动科技馆管理和执行单位在各自的微信公众号和网络平台上开展活动宣传,并将流动科技馆科普展品从线下搬到线上。例如,在线上开展展品讲解、动手探究科学实验、画笔画科学、录制抗疫加油小视频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实现流动科技馆线上科普知识传播,让公众跟着一起学科普,同时科学引导青少年以积极心态应对疫情。通过创新巡展工作思路,转变固有的科普传播模式,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合理利用居家抗疫的时间,积极参与寓教于乐的线上云科普活动,努力创造条件让广大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在家中仍然能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
(四)打破常規,探索社会化运行管理模式
为开拓新时代科普工作发展的新格局,流动科技馆巡展工作亟须创新工作思路和管理方法,有效引进社会优质资源,探索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公众科普需求相符合的流动科技馆巡展运行管理新模式。例如,2020年,广西科技馆联手河池市宇恒集团、北京泺喜梧州科创教育中心,以及梧州市阳光100三祺城等企业,开启中国流动科技馆广西巡展社会化运行试点项目,将公益科普与企业运营强强联合,迈出了中国流动科技馆社会化试点项目在全国的创新步伐,推进流动科技馆社会化运行试点项目的发展。
二、流动科技馆运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运行管理及相关考评机制有待完善
在流动科技馆巡展工作中,由于承接流动科技馆巡展工作的地方科协工作人员较少,且承担的工作量较大,任务较重,如果没有相关政策性文件及科学合理的机制作为工作依据,地方科协与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及学校机构等单位进行多方协作的工作难度较大,不利于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流动科技馆运行管理及其他相关机制仍在建立健全当中,相关制度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管理制度。由于承担流动科技馆巡展工作的主体多元化,如果出现管理职责划分不清楚,容易导致责任及分工混淆不清,部门沟通协调不畅。二是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有些地方政府部门未真正将科普工作列入职责范围中,使公众对科普的需求不能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导致许多科普惠民政策无法得到有效落实。三是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由于流动科普工作面向的是偏远地区群众,相关工作人员所面临的困难较多,工作强度较大,如果没有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从事巡展工作的科普人员无法获得精神上、物质上的鼓舞激励,这不仅阻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还会影响今后流动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理顺体制、优化机制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经费保障较少
随着近年来国家加大科技投入,地方各级政府的科普经费支出也逐年增多,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流动科技馆项目在运行管理经费上的保障力度依然不足,例如,大部分巡展站点在运输费、搬运费、场地布置费、材料费、差旅费、志愿者劳务费、水电费、场地租赁费等方面的实际支出均超过项目预算,若不能及时给予资金补充,则会影响项目活动的有效开展以及服务的进一步提升。影响经费投入的因素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由于基层科普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受到地方经济发展的限制,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二是一些地区对科普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资金倾斜力度小;三是大多数基层科协对科普工作缺少长期规划,未将流动科技馆科普经费列入预算中;四是社会力量对流动科技馆的经费支持仍然十分有限,尤其是长期的、持续性的支持与参与。综上所述,以上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流动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
(三)内容有限,展示形式单一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流动科技馆的展览资源已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科普文化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展示形式单一。目前流动科技馆主要是通过50余件基本展览资源作为展品展示并进行科普讲解,虽然展品精巧便捷,主题分类鲜明,但涉及学科领域广泛,科学原理较多,仅通过展品说明牌上言简意赅的表述,难以让观众真正理解展品蕴含的科学原理,很难激发其探索科学的热情。二是展品资源更新较慢。截至2020年,流动科技馆的展览资源基本是围绕基础科学,仅在原有展品的基础上陆续增加一些与公众日常生活相关的主题展品,如安全生活、汽车构造原理等,其余展览资源内容总体较为陈旧,更新速度较慢,流动科技馆巡展实行第二轮全覆盖时展品的重复率较高,流动科技馆对公众的吸引力呈下降趋势。三是专题内容较少。随着我国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备受公众关注的科技主题或热点专题,如天文、航空以及社会公共安全卫生等,在流动科技馆巡展中没有得到相应的科普展示,展示的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展品资源未能与时俱进。这使得部分观众在参观时只能“走马观花”,没有达到科普的预期效果。因此,无论是展品形式单一还是展览内容有限,都让流动科技馆的展览效果打了折扣,这方面有待进一步丰富与完善。
(四)缺乏专业的科普志愿服务队伍
由于流动科技馆“流动”性较强,且巡展地点多为偏远、贫困地区,这亟须建立一支能胜任流动科普工作的科普志愿服务队伍。目前,流动科技馆巡展科普志愿服务队伍仍然存在专业人员匮乏、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导致流动科技馆巡展工作受到一定影响和阻碍。其中,志愿者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尤为凸显,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专业展品维护人员。科普展品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维修维护,偏远地区相关技术人才紧缺,若展品不能及时得到维修,将会影响巡展效果。二是缺乏专业的科普讲解人员。流动科技馆展品的科学性比较强,大众难以准确理解。由于从社会招募的科普志愿者科学素养普遍不高,若不能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就会导致公众对科普的认知度受限,使科普工作流于形式。
三、流动科技馆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流动科技馆运行管理机制
科学、规范、合理的制度是流动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如何做到规范标准化、程序细致化、任务责任化,不仅需要政策层面上的支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机制体制,还需要各有关部门的相互协助,充分发挥“大联合、大协作”的组织效能,使各程序性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1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推进工作落实。?建议国家相关部门通过联合发文的形式,制定流动科普设施运行管理机制,加强流动科普设施建设与有关部门工作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在制定科普工作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国家宏观引导,加大地方对流动科普设施建设有关政策的落实力度,把流动科普工作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并将其列为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标,确保落到实处,为流动科技馆“十四五”期间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制定標准化规范文件,提供基础保障。?建立一系列层次清晰、科学合理、实用有效的标准化规范文件,为流动科技馆开展活动及推进项目实施提供基础性保障。一是制定相关工作标准化流程。明确巡展项目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对各相关单位的工作范围、职责、权限等做出相应规定,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科普服务效果的目的。二是完善监督管理办法及评价标准体系。将流动科普资源的建设列入相关部门的绩效考评内容,对巡展运行、活动效果、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多方监督并开展综合评估,确保各站点的巡展工作按要求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采用工作评优、表彰、奖励等多种手段,通过“以奖代补,以奖促建”的考核方式,给予项目相关人员物质、精神上的奖励,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创新意识,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巡展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组建专业性强的科普志愿服务队伍
流动科技馆的展品以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为主要特征,所蕴含的科学性、知识性较强,这就要求科普志愿者不仅需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言语表达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因此,在招募科普志愿者方面,当地科协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选拔流程,将退休专家、教师、大学生作为优选对象,引导他们成为流动科技馆科普志愿服务的主力军,深入基层,扩大科普宣传力度,同时发展社区、乡村科普志愿服务队伍,助力流动科技馆工作顺利开展。除此以外,为了召集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志愿服务队伍,还需建立相应的科普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和人才激励机制。例如,通过颁发奖状、给予经费补助等方式,激发和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志愿者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使流动科技馆的科普工作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
(三)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提升巡展实效
为了更好地发挥流动科技馆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流动科普资源的基础上,需进一步拓宽思路、创新方法,提升科普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和体验性。这就意味着流动科技馆需要突破以往单一的科普宣传模式,不仅要完善和更新科普活动形式,还要积极拓展并丰富活动内容,从而更好地发挥流动科技馆的展览教育功能。
1因地制宜打造品牌特色活动。?面向基层尤其是边远地区,找准传统文化习俗、地方特色经济发展与现代科普的契合点,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科普服务。例如,广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聚居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广西科技馆在流动科技馆巡展工作通过挖掘地方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库,自行研发与传统民俗相关的特色科普资源,并将其制作成方便携带、适合巡展演示的资源包,惠及各地民众,如?《民族蜡染》《百变巴克球》?等。其中?,《民族蜡染》?引入壮族、苗族传统蜡染艺术,向公众展示蜡染工艺从提取植物原料、制作染料,到绘制图案花纹、染布等一系列步骤,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并亲身感受具有广西特色的文化风俗,注重突出本土传统文化的科普展教功能。
2开展社会公众关注的科技主题和热点专题。?例如,针对新冠肺炎疫情、5G手机等社会热点问题,可以在巡展期间开展相关主题的科普宣讲活动,同时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利用VR、AR等技术,加强公众对科普内容的体验感,增强互动交流,让公众在参与活动中切身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体验到科技的乐趣,持续关注并积极参与科普活动,促进流动科技馆巡展取得实效。
(四)注重馆校结合,促进青少年校外教育
充分挖掘和开发流动科技馆展览资源的教育功能,让流动科技馆走进校园,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5]。流动科技馆展品涵盖的学科及领域较广,与学校教学课程内容紧密相关,通过找准与学校教育的契合点,对相关课程进行分类拓展,不仅可以深化和补充课本的知识点,还能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轻松掌握原本枯燥乏味的科学原理。因此,将流动科普资源和学校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一方面培养了青少年的创新意识,极大地调动了其参与科普、走近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展示流动科技馆强大的科普教育功能,对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联合社会优势资源,实现资源融通与共享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流动科技馆项目运行,完善资源整合和共享的合作机制,逐步开展流动科普资源社会化运行试点工作[6]。通过借助企业、学校等机构力量,解决资金不足、科普资源有限以及科普志愿服务人员不足等问题。例如,可以吸引成长性较好的科技型企业或科普培训机构参与流动科技馆的巡展项目中,鼓励企业或机构将自己的科普产品或创新成果在流动科技馆平台进行展示,让更多群众感受到科技的魅力,这样既扩大了企业、机构的品牌知名度,同时也丰富了流动科技馆巡展内容,达到双赢的局面,从而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公众科普需求相符合的中国流动科技馆资源配置和供给新模式,进一步推动流动科普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庞晓东.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2020年工作报告[R].2020.
[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Z].2020.
[3]周烨.主动识变[KG*2]科学应变[KG*2]创新求变[KG*2]凝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智慧力量——中国科协召开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七次会议[J].中国科技产业,2020(5):1-4.
[4]龙金晶.浅议流动科普设施服务“一带一路”的作用和意义——以中国流动科技馆缅甸国际巡展为例[J].科技视界,2019(9):28-29,15.
[5]柴继山.发挥流动科技馆在农村中小学校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中的重要载体作用[C]//中国科普研究所,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全球科学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馆校结合——第七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研讨会论文集.长沙:中国科普研究所,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2015.
[6]任福君.我国科普40年[J].科学通报,2019,64(9):884-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