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影批评框架当下性的新思考
高洁
摘要:本文通过对电影批评框架中的类型研究、电影符号学、精神分析学这三个批评维度在当下新的电影语境下的思考来看待电影批评新的可能性和新发展,同时结合中国电影当下呈现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类型研究;电影符号学;精神分析学
电影批评框架是电影研究的重要理论根据,正是由于电影批评方法的不断更新和拓展才使得电影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发展了起来。纵观以往的批评框架类型研究、电影符号学、精神分析学都是重要的批评工具,本文是对它们研究方法新问题的新思考。
如果将新好莱坞时期建立的类型电影范式作为一种分析新中国电影类型发展现状的参照系统的话,新中国电影从1949年到2020年在类型化上也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1.拥有主旋律电影,近年来军事题材的电影发展得很好,比如《战狼》《红海行动》。2.西部电影类型的兴盛和没落现象严重。在20世纪80年代一大批中国西部电影崛起,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西部电影中的西部元素还保留在一些电影中,如《可可西里》《无人区》,可是真正意义上的西部片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一度淡出影坛视野的状态。3.喜剧电影的发展与困境。喜剧片一方面满足观众的大众期待和文化志趣,对观众而言有天然的亲近性。另外一方面又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天然屏障避免了好莱坞喜剧片在中国的“市场侵占”。最后,喜剧片制作成本更加低廉,对特效技术等的要求更低,对导演和投资者压力不大,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中国银幕上最多的类型片,比如“囧”系列。同时中国的喜剧片也在类型杂糅上也做了尝试。4.科幻电影的发展滞后但是玄幻魔幻题材兴盛。中国电影长期因为投资壁垒、剧本缺失等问题使科幻电影发展滞后,但是因为一些网络IP和古代志怪故事的基础,玄幻魔幻题材很兴盛。比如《盗墓笔记》《妖猫传》《捉妖记》。5.武侠片的发展与困境。武侠片是中国在世界电影史上独树一帜的电影类型,近年来武侠片在审美旨趣上有了一些变化,从江湖恩怨到更深的对武侠精神的探讨。但是武侠片也存在着发展困境,常常将其中的动作元素如其他类型相融合。6.亚类型发展的迅猛,其他类型的发展态势也有不错的情况,比如小妞电影《七月与安生》、青春片《少年的你》等。7.现实主义电影发展的回归,从建国初现实题材电影的兴起到目前现实电影回温《我不是药神》《暴裂无声》《Holle树先生》《大象席地而坐》等。总体特点:类型电影发展不全面不协调,类型杂糅的特点明显。在类型发展中有本土独具特色的电影类型比如武侠片、玄幻片等。
电影的第一符号学、电影的第二符號学、电影的第三符号学。第一符号学是从影片的表现元素入手,解构和分析这些符号,由此得到了八大组合段的论断,而随着深入研究又提出了“影片文本”的概念,进入到了第二符号学阶段,把影片叙事内容、意识形态、文化研究等囊括了其中,同时解读影片文本成为了一种多层次动态的过程。第三符号学是随着麦茨1977年出版的《想象的能指》中第一次借用了精神分析的研究视角来研究电影中的符号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对电影中能指和所指、聚类和组合、内涵与外延、隐喻和换喻文本系统等做了新的分析和解答。国内影评利用电影第二符号学解读的文章居多,而利用第三符号学解读的影评人也很多,但是很多对精神分析的研究尚浅。
互动电影把精神分析学中的“认同机制”和“欲望流转”推到了极致,通过角色扮演让这种“投射”不仅是混淆可能是合二为一体。意识和肉体在这个阶段被分离和组合嵌入到了新的“认同机制”里。由于多线叙事也打开了对原型和母题在同一个文本里多向度的回归和复演。而在“欲望的流转”中值得注意的就是“快感”通过影像进行的流转。拉康提出小孩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完成了“自我异化”。而电影可能并不能类比这一过程。摄影机是被规训的言说,影像世界的画面也是被选择而构成的。观影主体被顺利嵌入到“认同机制”里的话,那么这可能成为一种意识形态规训的图景,这种图景有别于镜像理论的“自我异化”,而是一种被整合的存在。在麦茨《想象的能指》中提出虚构的电影与梦一样采用了“再度矫正”的方法。梦的四种伪装机制里除了“再度矫正”之外还有“凝缩”“移置”“表征”这三种机制,它们是否也在电影的制作中有借鉴是可以去深思和挖掘的点!
(作者单位: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