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女红军在长征中的重要作用

    刘红曼

    摘 要:女红军作为长征队伍中的重要群体,她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克服生理极限,为争取长征和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们是英勇善战的巾帼英雄,积极配合主力部队边走边战;她们是宣传鼓动工作的精兵强将,全力做好宣传鼓动、动员群众、反对分裂图谋;她们是吃苦耐劳的好后勤,积极参加救死扶伤、抬担架、搞运输、筹粮筹款、制造被服和修路架桥等工作。她们用自己的鲜血和行动谱写了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培育形成了光照千秋的长征精神。今天,学习她们的英雄事迹,继承和弘扬女红军们的革命精神,对于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女红军;长征;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 D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1)01-034-07

    女红军作为长征队伍中的重要群体,在长征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克服生理极限,为争取长征和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了中国革命史和妇女运动史上的光辉奇迹。

    一、英勇善战的巾帼英雄

    长征途中,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对红军一路穷追不舍、围追堵截,加之地方军阀和地方武装的突袭阻击,一边行军一边打仗成为女红军们的日常活动。邓颖超曾回忆:“在长征中,我们要同敌人蒋介石的数十万大军和九省地方军阀的军队多次作战,边走边打,既要冲破前边拦路的敌人,还要击退后面的追兵……”[1]47尽管条件艰苦,但女红军浴血奋战,奋勇抗敌,积极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成为长征队伍中的重要战斗力。

    中央干部休养连(除年老、受伤的中高级干部外,主要以中央红军中的30名女红军为主,也包括个别年少的小红军,主要负责照顾老弱伤病的休养干部,并负责沿路筹粮筹款、雇请民夫、动员群众参加红军等工作)虽属于非战斗部队,但随时可以投入战斗。1934年秋,干部休养连在湘赣交界处,在敌众我寡的劣势下,苏区中央局妇女部长李坚真、中共粤赣省委妇女部长危秀英,副部长吴富莲等人带领休养连同敌人英勇战斗,成功安全转移。1935年春,她们向赤水河前進时,途中突遇一路敌人,当时,红军主力部队已经过去,后面的警卫营还未赶到,紧要关头,中共中央组织部干事、中央政府执行委员邓颖超拖着病体指挥战士们顽强抗敌,直至大部队赶到。李坚真一边指挥战斗,一边带领警卫员护送连队女干部和老同志有序撤离,在她们的沉着应战和冷静指挥下,伤病员、老同志和女干部们成功转移。被称为“红军女司令”的康克清,更是亲自带兵打仗,屡建奇功。这些鲜活的史实将女红军不畏强敌、攻坚克难、沉着指挥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

    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是一支骁勇善战的巾帼劲旅,她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铮铮铁骨的巾帼英雄气概。1935年3月31日,在四川剑阁,妇女独立团密切配合红三十军八十九师坚守剑阁城,击溃了军阀田颂尧部的一个旅,俘虏了敌军旅长,并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和其他战利品。同年5月,在四川绵竹,她们又痛歼了国民党的一个保安团。在天全、芦山、名山、雅安战斗中,她们配合主力部队在宝兴灵官镇、芦山县作战,连连取胜,为部队造成东下川西平原,直攻成都的有利态势。[2]3906月,红四方面军驻守镇江关、茂县、理县、威州一带时,妇女独立团主动请缨,消灭了当地一股为非作歹、祸害藏汉人民的匪徒,为当地人民除了害。并将缴获的粮食、盐巴等战利品分给当地穷苦百姓,赢得藏族同胞的拥护和爱戴,纷纷称她们为“女菩萨兵”,总部对她们也进行了嘉奖。[2]390后来,在百丈一战、岷洮西战役和抢占天险腊子口等战役中,也都有她们的身影。

    二、政治工作中的精兵强将

    政治工作是红军克敌制胜、完成战略转移任务的重要保证,更是“红军的生命线”。女红军作为部队政治工作的一支生力军,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方式,向红军战士和人民群众宣传政治思想,传播革命正能量,以唤起他们的政治自觉,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振奋他们的革命精神。

    (一)宣传鼓动工作

    当时中共川陕省委妇女部部长刘坚认为,长征中的宣传鼓动工作是一门“艺术”,从事这门“艺术”活动的大都是女同志。她们用唱山歌、打快板、讲故事、喊口号、画漫画、贴标语等形式鼓舞士气,活跃气氛,缓解频繁战斗和长途行军带来的疲惫和倦怠。

    刘坚经常带领宣传队的女同志在部队途经地唱莲花落,说快板,组织啦啦队,为部队鼓劲打气。翻越党岭山时,为了鼓励战士们快速前进,她们在半山坡上唱道:“党岭山,三百三;路难走,山难翻,山高,高不过我们的脚背;路难走,难不倒我们两条腿……”[2]253在她们的鼓动下,战士们的情绪始终比较高涨,有时还跟着学唱,消除了行军疲劳。妇女运输连连长王泽南,用行军竞赛的形式鼓舞士气。宣传队员卢桂秀同战友们在行军途中现编了一首男女对唱的山歌,为大家带来不少欢乐。

    长征期间,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部长蔡畅、红军总司令部直属队指导员康克清、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刘英、中央苏区红军政治学校教员李伯钊等女干部都是做政治工作的模范。她们利用行军间隙,坚持做政治宣传工作,有效提升了红军士气。蔡畅在长征路上,经常唱一些革命歌曲,如《国际歌》《马赛曲》等,激励战友们的斗志。康克清用亲切风趣的话语鼓励小女战士们,为她们增添了克服千难万险的勇气和力量。能歌善舞的李伯钊,在长征中一面积极做群众工作,一面开展部队文艺活动,被誉为“赤色明星”。她和陆定一编写的《一、四方面军汇合歌》,深受广大战友们的欢迎,在红军中广为流传。此外,做好民夫的宣传鼓动工作也是女红军的重要任务之一。贺子珍因经常主动看护、照顾民夫和伤病员,被誉为“民夫的贴心人”“不是政治战士的政治战士”[1]82。

    (二)群众动员工作

    “发动群众,宣传红军的政策,帮助地方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和成立各种群众组织的工作,是随着长征的开始就展开了。”[2]254毛泽东认为,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这种“铜墙铁壁”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3]139。长征中,女红军随部队走到哪里,就将群众工作开展到哪里,革命的火种也随之撒播到哪里。

    然而,在长征中开展群众工作并非易事,由于部队所经之地大都是国统区,这些地方的群众对红军和共产党缺乏了解,加上国民党反动派“丑化”“恶化”共产党和红军,使得当地老百姓对党和红军产生疑虑和恐惧心理,加剧了群众工作的难度。为消除群众疑虑,女红军们每到一地,就用贴标语、布告、漫画,演唱歌谣等形式,向群众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宗旨和革命纪律,以此提高群众觉悟,扩大党和红军在群众中的影响,争取广大群众对革命的支持和拥护。[1]83

    部队在遵义休整时,苏区中央局妇女部长李坚真领导工作组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土地,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革命热情。刘群先等人在工人群众中反复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和革命思想,很受工人们欢迎。危秀英仅一人在遵义先后发动200多名青年加入红军队伍。李伯钊、李坚真、王泉媛、甘棠领导当地“红军之友社”有力配合了红军的地方工作,大批进步群众和知识青年踊跃参军,有的女学生将女红军视为榜样而投身革命。[1]84在红军离开遵义时,许多社员参加了战斗部队,李小侠等10多个女社员还参加了红军总政二支队。“红军之友社”从进入遵义时的100余人迅速发展至1 000余人。红二十五军的7名女护士,既当看护,又当宣传员。她们每到一地,就向群众深入宣传党的革命政策,动员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号召群众加入革命队伍。她们虽不擅长歌舞,但她们临时编排的小节目深得群众喜爱,每次演出都是人山人海。

    此外,女红军还是民族政策的忠实捍卫者和执行者。妇女独立团为更好地开展群众工作,在汉、藏、羌、回等民族杂居的镇江关、茂县、理县、威州一带,冒着生命危险访问贫苦群众,帮助群众劳动生产,做家务活,宣传并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用实际行动感动和教育少数民族群众,解除他们对红军的误解,使群众从内心接受红军,并主动帮助红军。许多少数民族群众甚至加入红军队伍,扩大了党和红军在这些地区的群众基础。

    (三)反对分裂图谋

    反对部队中的各种错误思想,是红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决定北上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然而,张国焘却坚持右倾分裂思想,反对党中央北上策略,给党内、军内造成空前的政治危机。广大红军指战员及女红军坚持真理,明辨是非,坚决支持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同张国焘的错误思想进行了坚决斗争。

    李伯钊在张国焘的巨大压力下,曾在长征中写下几首歌颂南下的歌曲,但在认清张国焘的真实面目后,表现出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决拥护北上方针。[4]143-144李伯钊、刘志坚等依据朱德“留在这里,多做工作……”的指示,[5]经常深入基层连队开展政治工作和文艺宣传活动,启发大家分清路线是非,获得广大红军战士的一致好评。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为揭露张国焘的罪行,李伯钊遵照彭德怀的指示,经傅钟找到张国焘在松岗开会另立“中央”的会议记录,转交给党中央,为党立了一大功。

    1935年9月,林伯渠据情报得知,红四方面军中有一连队反对张国焘的错误做法,遂指示女战士危秀英设法把他们带出来。危秀英奉命前去,几个受蒙蔽的红四方面战士发现后,立即将其围起来并举起拳头威胁她。危秀英临危不惧,机智勇敢地完成了领出一个连队北上的任务。并向大家耐心解释道:“我们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要执行中央的决定,怎么能用枪打自己的同志呢?”[1]95她的出色表现受到领导和战友们的赞扬。在张国焘主持召开的“西进”思想动员大会上,妇女部长刘坚列举大量事实反驳张国焘的错误主张。她的发言得到康克清的高度肯定,称她这个“小钢炮不简单”![1]98正是由于在革命队伍中有千千万万这样政治上坚定的干部,才使张国焘的分裂阴谋最终未能得逞,党中央和红军的团结统一得到有效保障。

    三、吃苦耐劳的好后勤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后勤保障是关系红军生死存亡、胜利实现战略转移的大事。长征中,红军流动作战,没有稳固可靠的根据地作依托,更没有安置伤病员和补给粮食弹药等物资的后方基地,后勤保障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但红军女战士发挥聪明才智,攻坚克难,为完成各项后勤保障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主力部队后勤保障的中坚力量。

    (一)救死扶伤

    长征中,大大小小的战役不断,伤病员与日俱增,后方保障、医疗器械及药品等极度紧缺,使得医护工作举步维艰。虽条件差、任务重,但作为医护人员中的骨干力量,女红军们毫无怨言,想方设法攻克难关,完成战场救护、卫生防病和救治伤病员的任务。

    战场上,女红军们是与敌拼搏的战斗英雄,是火线上抢救伤员的勇士;在后方,她们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是随时待命的“后补”担架员,更是卫生防病工作的主力军。她们为伤病员准备膳食,替他们洗衣、洗脚、擦身……把她们自己忍饥挨饿节省下来的干粮分给伤病员,尽可能减少他们的痛苦。为了保护伤病员的生命安全,她们更是舍生忘死,不顾一切,甚至牺牲生命。为了保护伤员,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体内留下了17块弹片。妇女独立团的苟贵英为了掩护伤员,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这一幕幕感人事迹为长征这部英雄史诗增添了厚重色彩。时任红五军团卫生部部长、中央军委后方卫生部部长的姬鹏飞,称她们是“真正的长征英雄”。

    尽管环境恶劣、物质匮乏,但女红军们“吃大苦,耐大劳”。一次,妇女先锋团团长王泉媛刚为一个战士换完药,担架队又急忙抬进一位重伤员,由于这位伤员受伤严重,须尽快清洗伤口做截肢手术。可伤员太多,人手不够。王泉媛见状,立即投入紧张的抢救工作中,她一边安慰伤员,一边快速为伤员清洗伤口。王泉媛等女战士为护理伤病员,每天仅睡两三个钟头。由于战事频繁,药品紧缺,许多伤员得不到及时救治,伤口发炎溃烂,气味难闻。有些伤病员疼痛难忍时,对她们大发脾气,甚至大打出手。但她们对此毫不介意,默默忍受,并耐心宽慰伤员。为了尽快解除伤病员的痛楚,王泉媛亲自上山采草药,研制医治疮毒的良药——拔毒王,没有碾药工具,她就用嘴将草药嚼烂给伤员们敷上,她说:“草药用嘴嚼着敷伤口特别好。”[6]202为保证伤员们的清洁卫生,工农医院四分院看护班的女战士经常给伤病员洗伤口、擦身子,在冰冷的河里洗衣服、纱布和绷带,刺骨的雪水将她们的手冻得发紫,肿得像饅头,裂开的一道道口子钻心的痛,可谁都不吭一声。[7]261

    女红军们以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救死扶伤,任劳任怨,堪称现代女性中的楷模。朱德曾说:红军医疗队最为辛苦,医疗队的女同志们不停安慰和帮助病人,没有一点厌烦的样子。陆定一曾指出:医院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时时处处慰问和帮助伤病员,总是不知疲倦[8]113。他甚至认为:红星纵队妇女们的勇敢是谁也比不上的,如果没有她们坚实的臂膀,“许多伤员就完了”[9]126。

    (二)抬担架、运送物资

    抬担架、运送物资是长征中一项极其艰苦繁重的任务,除民夫外,女红军们也担负了这项重任。她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坚定的革命信仰,跟随主力部队穿梭于崇山峻岭、雪山草地之间,圆满完成各项运输任务。

    中央红军总卫生部担架连的指导员李桂英和战友们,每天起早贪黑,甚至连队最重的物件——X光机也是由她们抬。1935年,李桂英和战友们过泸定桥时,由于桥面被国民党军队破坏,仅剩几根大铁链,战士们抬着担架和物资在上面难于行走,一不小心就会连人带物一同跌入波涛汹涌的急流之中。于是,她们用绑腿将担架、药箱绑在身上,抓住铁索匍匐前进,这才将担架、药箱等运过河。李富春称赞她们“不愧为革命劳动妇女的模范”[1]103。

    在长征中,红四方面军的妇女工兵营承担了重要的运输任务,是一支坚强的运输队,她们用扁担、肩膀进行了顽强拼搏。据统计,妇女工兵营的女战士每人要扛四五十斤的物资。[1]104炊事班长贾德福长征路上一直背着一口大铁锅。当敌机来袭时,她“顾锅不顾命”,无私无畏、一心为公的行为深受同志们的钦佩和赞叹。

    1935年,妇女独立团行至川西北时,为了安全通过,她们抬担架时效仿四川抬滑杆报路的方法,上坡、下坎、拐弯或走平路时,喊着号子,前呼后应,硬是征服了一段段空手尚且难行的山路,两次跨过了夹金山。在空气稀薄的党岭山,尽管她们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努力,甚至肩膀被压得渗起血肿,脚底打满了血泡,但她们仍坚持不丢下一个伤员。她们说:“你们为革命挂了花,我们怎能扔下你们不管呢?只要有我们在,就绝不丢下一个伤员。”[2]253在二过夹金山,重返懋功、丹巴这段路上,她们没让一个同志掉队,没有落下一位伤员。女红军们高度的责任心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使战友们深受感动。朱德夸赞她们“是一支坚强的队伍”[2]253。

    (三)筹粮筹款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红军的衣食供给始终是关系长征胜利的大问题,而漫漫征途中筹粮筹款的重担基本都落在了女红军的肩上。她们主要通过打土豪、和平谈判、耐心说服及向沿途群众购买等方式筹集物资。

    干部休养连的李坚真是个打土豪的高手,她打土豪既快又准,并研究出了一套打土豪筹集粮款的好方法,即“一眺、二听、三看”。通过此方法不仅能够准确判断情况,而且打得准、打得稳。李坚真等每次打完土豪,都将得来的粮食、现金、肉类、盐巴等悉数交给总后勤供给部,衣物、农具、家具等当场分给群众,并开具清单,注明“红军某部工作队调查组”[1]106,以免事后土豪迫害群众。她们处处为群众着想,替群众解忧的作风,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许多青壮年都主动为红军当向导和挑夫,并踊跃参军。

    在行军中途驻扎的短暂间隙外出筹粮筹款,是件困难且危险的任务。长征刚开始不久,刘坚带着妇女团、儿童团和少先队70余名女同志,跟随前方省委领导从杂谷脑前往黑水、芦花为三军团筹粮。可等她们筹粮回来时,部队已开拔,省委领导也走了,只留下张纸条,要求她们跟随一支队前往毛儿盖汇合。可这一带受国民党谣言蛊惑的藏民,常常埋伏在山上向红军打冷枪,人少时,还会冲出来乱砍乱杀,已有不少同志受到迫害。她们遵照命令,集体行动,70余人顺利通过危险区。

    红一方面军的女同志将筹粮筹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她们每到一地,便兵分两路去筹粮,一路打土豪,一路发动群众。到达云贵川等地时,由于反动派的造谣、蛊惑,红军到达前,土豪早已不见踪影,群众也躲进深山老林,筹粮异常困难。进入少数民族地区,筹粮越发困难。女战士李兰香曾回忆道:“我们挺到毛儿盖后,粮食却十分困难,有时买到一头牛,把肉分给伤病员吃,工作人员烧吃牛皮和牛蹄子,就是搞到一些野山葱和草根也难充饥。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有的同志只好脱下自己脚上穿的牛皮鞋烧吃……”[4]106饥饿时刻威胁着战士们的生命。

    1935年秋,红四方面军来到藏族同胞聚居区——四川马尔康,总供给部命令妇女独立团筹集粮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与当地反动土司头目勾结,煽动藏民与红军作对,红军到达前,牧民早已赶走了牛羊,藏起了粮食,逃离寨子。为了保障红军的生存和战斗力,当时负责筹粮的两个连队规定:每个女战士每天需收割45斤到50斤青稞。由于粮食就是红军的生命,筹粮就是战斗。为了完成任务,女红军每天天刚亮就出发到地里找青稞,用仅有的工具——剪刀割青稞,大多数人甚至连剪刀都没有,只能徒手拔。晚上回到营地,她们还要用手将青稞粒搓下来,烘干脱皮装袋。有时一干就是一个通宵。“她们不停地拔呀、搓呀,没几天功夫,干部、战士们的双手都打满了血泡,针尖似的稞芒扎在血肉模糊的手上,十指连心,疼痛难忍”[1]109-110,但她們总是满腔热情地去完成任务。手不能搓了,就用自己的夹被或衣服把青稞麦穗包起来揉搓。刘坚表示:“大家心里想的是,只要能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吃点苦,受点累算得了什么。”[2]254在她们的无私付出和辛苦努力下,红军在长征中的衣食物资得到了有效保障。

    (四)制造被服

    解决部队的穿戴问题,在战时是个既重要又迫切的任务。频繁的行军作战,红军战士们的衣物早已破烂不堪,有的甚至衣不蔽体。为了保障部队被服供应,女红军们毅然加入制造被服、解决军需供应的后勤队伍。

    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妇女运输队来到中窝坝小喇嘛寺,这里盛产羊毛。总后勤部部长郑义斋立即动员女战士们纺毛线、织毛衣。他说,前线的战士们还穿着单衣同敌人浴血奋战,不久又要北上过雪山草地,我们要充分利用这里的羊毛,尽快缝织羊毛衣,让战士们穿得暖暖和和,好打胜仗。[1]111起初,没有搓羊毛工具,她们就用粘土揉成鸡蛋大小的泥球,插上树枝,作为搓线工具。可是这种工具搓线速度慢,还费人工。后来,一个木工师傅制造了手摇纺车,极大地提高了纺线速度。经过两月有余的不懈努力,她们终于将所有的羊毛都织成了毛衣。织成的毛衣虽不美观,但穿起来却很暖和,不少红军战士就是靠着这些毛衣熬过了雪山草地的风雪严寒。

    同年秋,部队过草地时,为了赶制前方战士抵御风寒的冬衣,在军服、棉花和布料奇缺的情况下,保卫局的女战士深入荒山深沟“割棕代布”,制成棕衣为战士们御寒。割棕,首先要砍荆棘开路,棕树又高又大,她们就搭起人梯,从高处往下割,一不小心就会从树上摔下来,划破皮肤,摔坏腿脚。有的同志被毒蛇咬伤,不治身亡。为了战士们早日穿上棕衣,她们割棕回来后,不顾疲劳,夜以继日分工合作制棕衣,即使熬红了双眼也无半句怨言。她们没有麻绳穿棕衣,就用棕绳代替;没有钢针就用竹针。总之,千方百计为解决部队所急需的物资而努力。

    (五)修路架桥

    长征路上,红军始终处于敌人的追击、堵截、合围之下,为了迅速摆脱敌人,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部署,各路女红军跟随主力部队只能选择人迹罕至、艰险难行的荒径野路、原始森林、雪山草地作为行军路线。她们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凭借超人的意志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经受住了风雪严寒、高山缺氧等恶劣环境的严峻考验和磨砺,硬是从一些前人从未走过,也不曾有路的地方踩出了一条康庄大道,保障了部队的顺利前进。

    有一次,红军到达大小金川,马尔康到大藏寺的交通要道——梭磨河被截成数段。妇女独立团肩负起跨河架桥的任务,经过几昼夜的连续奋战,她们终于架起了几座桥梁,把大路连接起来。当大部队过河前夕,桥已被土匪破坏。为了使部队和担架迅速通过,连长王学农带领一排女战士扛着木板,架起了一座人桥,尽管河水冰冷刺骨,汹涌奔腾,但她们却像铁柱般挺立在河中一动不动,直到部队和伤员全部安全通过[1]109-110。1936年2月,红四方面军翻越党岭山时,妇女独立团随前卫部队清除冰雪,疏通道路,尽管雪山如钢铁般坚硬,但她们依然凿出了一条“天梯”,按時完成了开路任务,许多女红军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部血泪史,同时也是一部英雄史。“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3]149-150在这部英雄史诗中,女红军们矢志不渝、追求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钢铁般的超人意志和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拼搏精神,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人间奇迹,铸就了中国妇女解放的时代楷模,谱写了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长征精神。经过长征锤炼的女红军们也成为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我们虽身处和平年代,但是,我们走得再远,走向再光辉的未来,都不能忘记过去,更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种种艰难险阻,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女红军们的高贵品质和精神风范,学习她们的英雄事迹,将她们的高风亮节和革命精神作为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助力我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参考文献:

    [1]? 李安葆,刘录开.女红军长征记[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

    [2]?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红军长征回忆史料(2)[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3]?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马宏伟,张铁志.长征中的女红军[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5]? 刘志坚.安息吧,共过患难的伯钊同志[N].人民日报,1985-05-12.

    [6]? 解放日报.长征亲历者实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7]? 星火燎原(五)[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

    [8]? 邓中夏.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9]?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M].过家鼎,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刘中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