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语言也要讲究辞采

    李艳霞

    摘要:公文用语特点一般是严谨、严肃、准确、简练,但是公文语言也要有时代性,它并不排斥辞采美。公文语言适时采用文言词语,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同时,适当运用排比、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对提升公文写作水平,提高公文号召力、感染力、生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公文;语言;辞采;修辞

    Abstract:Document language generally is rigorous, serious, accurate and succinct. But it must be improved. It does not exclude language rhetoric. Document is written by some of classical Chinese in order to be concise and comprehensive. At the same tim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 enhances the level of document writing and improves documents appeal and vitality , such as parallelism, metaphor and metonymy etc.

    Key words: Document; Language; Language rhetoric; Rhetoric

    公文一般指的是公务文书,它有广、狭两义之分,狭义上的公文指的是党政机关公文,即国家权力机关统一制定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它的范围是《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2012 年 4 月 16 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2012年7月1日起施行)中所规定的15种正式文种:(1)决议;(2)决定;(3)命令(令);(4)公报;(5)公告;(6)通告;(7)意见;(8)通知;(9)通报;(10)报告;(11)请示;(12)批复;(13)议案;(14)函;(15)纪要。公文虽然有不同的文种,但因其作用和适用范围所限,公文写作用语也有其较为严格的要求,语言规范严谨,朴实庄重,用词准确,表述精当。一般公文往往重格式,轻语言,但是实际上公文并不是重意轻文的。语言作为交流工具,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尤其现代信息网络发达时代,网络流行语正有着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公文语言也应该具有时代性和鲜明性等特点,追求形象美、辞采美。这是一个文体可读性、接受性、执行性得以延续的必要因素。当然,讲究公文辞采美,是在尊重、保持公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准确、简洁、庄重、规范之基础上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公文有更强大的生命力。除去公文中一些命令、公告、通告、条例等有法规性、强制性的文种,如《宪法》、刑法条例,语言必须严格规范之外,其他文种都可以带“辞采”。

    公文使用范围的局限,使公文往往像板着严肃面孔的老者说教一般,拒人于千里之外。但是一些受众群体广泛的公文如意见、通知、报告等,也应该像一个健壮英俊的少年备受关注和青睐。那么公文在行文中也是可以适度讲究“美”的,尤其体现在语言上的审美。

    1 文言词语的使用,能够使语言凝练精简,同时也蕴涵辞采美

    现代公文使用白话文,但它并不排斥文言文。现代公文对古代公文有所承继,主要体现在部分文言词语的使用上。1919年中国白话文运动,改文言文为白话文,宣告了文言文时代的结束。但是一些文言词语仍占有明显优势,沿用至今。公文中出现文言词语也符合公文语言讲求凝练、言简意赅的特点,像“兹”“奉”“悉”“据”“谨此”“当否”“此复”等单字或词来代替冗长的白话文。如“悉”代替“已经知道”四个字的意思,而且用“悉”语意不仅清晰明确而且凝练。“函悉”指代的白话文意思是:来信已经收到并且已经知道来信的内容了。但是仅“函悉”两字就足以概括所有意思,祛除了冗杂用语,言简意赅,甚至有妙笔生辉之感,而最终也达到提高办事效率的效果。还有“之”的广泛应用,如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有句子“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以及“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这些文言词语,一目了然,毫无疑义,是现代人熟识或早已接纳的常用词语。公文语言中文白相济,相得益彰,衬托出语言更加凝练简洁,郑重严肃而不失文雅之美。

    2 修辞手法的应用

    提起修辞手法,多数人认为它在记叙文、散文中最常用,起到增加辞采、烘托情感、渲染气氛的作用,公文有着严格的行文要求,怎么可能允许修辞手法的出现?实际上,公文从未排斥过修辞,两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

    枯燥乏味、单调刻板、千篇一律的文章总不为人欢迎,即使硬着头皮读下去,内心也有排斥的情绪。实际上,公文作为一定范围内社会交际的流通性文种,它的作用是告知,是公务活动的载体和工具。而且完成一个公文的拟写,行文者往往套公式一样例行公事,无论是行文者还是受众群体,他们的心理都受到忽视,尤其是受众群体的心理需要关注,即受众群体的接受问题。公文受体在理解、认可、执行公文涉及相关事宜时的效率与公文写作效益有着相当程度的联系。所以,公文中适当用些修辞手法,更易于公文被接受和有效执行。

    2.1 排比。排比是公文中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排比指的是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排比的作用是:增添语言的韵律美、形式美,使语言整齐匀称,音律铿锵有力,感情洋溢充沛,气势恢宏强大,在公文中使用能增加公文的号召力和说服力。文辞贯通也使公文受体更容易接受。如,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还有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对党和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倍加自豪,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 两次报告中都使用三个“倍加”,使句式整齐、语气恢宏,使民心也备受鼓舞。还有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三句“赢得”,同样也起到增强气势的作用。据概略统计,仅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使用排比修辞的地方就有20多处。由此可见排比在公文中应用的广泛程度。

    2.2 比喻。比喻和排比一样,在某些人看来,似乎用在公文中显得有失严谨。实际上比喻在公文中也是常见修辞,只不过它掩藏得较深,多为暗喻和借喻。像“定心丸”“大锅饭”“老虎屁股摸不得”(摆官架子,不许他人批评议论),等等。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用“小脚女人”喻指胆小怕事,走路战战兢兢,不敢迈开步伐去大胆尝试的人,比喻贴切又符合中国国情。党的十 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讲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时均强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这里把改革十分形象地比喻为“摸着石头过河”。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里用“阳光”作为喻体,寓意党员干部积极欢迎、接受人民的监督,也寓意只有这样,党员干部才能充满活力地健康成长。所以,这一个看似简单的比喻,意味深远丰富,语意凝练生动,用得恰到好处。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到:“……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船只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 “船只”这一喻体生动形象,来昭示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虽然困难重重,但仍然是掌舵好手,保证“船只”破除困难,稳步前行。在公文中使用比喻使语言祛除刻板,更重要的是使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2.3 借代。借代,简单地说就是用一个事物来代替另一个事物。即在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在公文中,时常用一些司空见惯的借代,使文章精练而生动具体。如,“铁饭碗”“钉子户”“开绿灯”[1]“米袋子”“菜篮子”“小钱柜”(《国务院关于清理和整顿“小钱柜”的通知》),等等。这些词语指代明确,不会产生歧义,还使文章增辉。

    总之,公文写作中完全可以应用排比、比喻、借代,还有引用、对偶、对比、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公文的生命在于真实,但是“真”和“美”不是对立的矛盾关系。“真”强调的是内容的客观真实性,“美”则指的是在语言形式上可以追求适当的辞采美。真和美的结合,才能使文体更富于生命力。公文中的辞采美,并不会影响公文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对公文语言的修饰也应适时适度使用,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公文管理作用和服务效能。公文是一文一事,杜绝一文多事,主旨明确单一,力求“篇无累句,句无累字,字字千钧,简洁明了”[2],这是提高政务效率的必要。

    对于那些严格公文条规框架、格式,固定用语,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循规蹈矩者,事实上影响了公文的传达与效用的发挥,而且这也是慵懒之风的体现,因为公文的辞采美的讲究,是需要行文者在词语、句式写作上下苦功夫,反复推敲,才能锤炼出精练美妙又不失严谨的词句。尤其在公文中,选用合适的修辞手法实际上是考验行文者文字功底的“苦差事”,迎难而上,才能在公文语言上有更好的开拓与创新,这也是现代公文语言写作上更高层次的要求。使公文永葆生机,正是响应党和国家呼吁的“创新”,在辞采上下功夫,给公文以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邝安全.公文语言的审美观照[J].中州大学学报,2012(2):80.

    [2]岳海翔.公文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