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评价体系下中考写作核心价值取向的命题思考
李新华
摘 要 中考写作要坚持以价值为引领,将立德树人确立为中考的根本任务,整体上遵循明确的核心价值取向,命题一定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置逼近真实生活情境的写作题目。在“情境交际”的设置上多思考,着力于生活情境、戏剧情境、人文情境、想象情境等,多角度、多层次突破核心价值的核心层面,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取向。
关键词 高考评价体系;立德树人;核心价值;中考写作
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的《中国新高考评价体系》坚持以价值为引领,将立德树人确立为高考的根本任务,整体上遵循明确的核心价值取向;同时指出核心价值对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具有引领作用。写作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核心价值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中高考作文的价值取向,对个体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一、40年来写作核心价值追求的发展
余文森教授在《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一文中,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40多年来在目标方向和价值追求的发展上作了精细的阐述:1978-2000年间,强调知识的价值性和权威性,提出“全日制中学必须切实加强双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木技能)训练”,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主导的价值观,虽有其历史背景,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背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主题和方向;2001-2013年提出了三维目标课程理念,突破了以往“双基”的局限,走向知识、能力、态度共同發展的方向,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2013-2019年,将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提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教育的价值真正回到人身上。
二、近8年(2013-2020年)中考作文核心价值取向分析
《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考试命题工作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无疑对中考的核心价值取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笔者搜集了全国各省会城市(不含港澳台)2013-2020年间301篇中考写作命题,结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核心价值指标,进行分类、分析,大致呈现以下特点。
1.坚定“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全方位诠释核心价值的导向作用
中考写作命题承担以“立德”为首位的价值追求导向,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从近七年的全国省会城市写作命题来看,核心价值的引领的命题比例逐年增加,实现了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全覆盖,有些题目尝试在命题时全方位兼顾,如,吉林长春(2015年中考):
“我是延安人”是某省电视台的一档访谈类节目,有一期的内容是采访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
上世纪60年代末,习近平上山下乡来到延安地区梁家河子,他“轻装简行”,而有别于他人的是沉沉的一箱子书;他爬到半山腰,还未干活,已经是大汗淋漓,精疲力竭;他每晚睡觉饱受虱蚊叮咬,瘙痒难忍,无法入睡,他在短暂的不适应和阵痛后,开始以知青的身份与农民共搏命运,他被选为生产队长,他率领大家一道实干并勾画梁家河子的未来,他修建沼气池,用嘴吹沼气管,溅了一身粪便,当他接到大学录取通知要离开梁家河子时,闻讯早早赶来的全村的乡亲黑压压一片静候在他的屋外,他们手拎怀捧着鸡蛋、大枣、小米……
这是习近平以平常人的身份走进人们视野的一段经历。致力于改变老区贫穷落后面貌的时期,是他中国梦初始形成和不断深入的阶段。何人无梦?为梦起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中国梦,理想、信念、责任是实现梦想的动力和源泉。
这是一个材料作文,命题者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中国梦,理想、信念、责任是实现梦想的动力和源泉”提供给学生。材料涉及“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核心价值,不仅提到了中国梦,而且提到了实现中国梦应具有的信念和行为。除此之外,还强调形成梦想并非一帆风顺,明确“读书”“奋斗”“责任担当”“劳动精神”等核心价值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学生的生活形成对接,全方位诠释了核心价值的内涵。
2.聚焦“以人为本”的素养标准,层渐式构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应该来说,各省市尝试从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紧扣“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以学生主体的情感需要和发展为着力点,展开品德修养、奋斗精神、责任担当、健康情感、劳动精神等五个方面内容的考查,健康情感和品德修养分别占31.3%、25%,成为各省市命题的重点。部分省市每年命题时注意到了纵向思考,延续的角度和核心价值考查,有了层次上的变化。以辽宁沈阳中考为例,从2013-2020年,13道作文题,“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比例为2∶2∶9,引导学生在每年的应考中,有意关注核心价值的不同层面,层渐式引导有效促进学生形成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新高考评价体系下中考写作核心价值突破的困局和策略思考
很长一段时间,中考写作命题停留在给学生一个题目(全命题、半命题)、话题或材料,围绕它写一篇文章。其弊端是在一定程度上单向地告诉学生某种价值取向,学生只需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叙述出来并加以印证即可,写作的重心放在虚拟的文本制作以及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之上,产生了大量的虚假作文。除此之外,数据显示,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比例不均衡,这些都不利于核心价值的全面构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写作要适应现实生活需求,写作能力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从自我表达到情境交际,命题一定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他们设置逼近真实生活情境的写作题目。基于真实生活的、有具体目的和对象的真实言语交流,侧重于真实的文本生成和交际过程,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因此,在“情境交际”的设置上多思考,着力于生活情境、戏剧情境、人文情境、想象情境等,多角度、多层次突破核心价值的核心层面,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着力“生活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真情实感”的自然表达
学生在中考中很难进行“真情实感”的自然表达,这是事实,这有写作应试的问题,当然更主要是作文题目的设置与学生的生活脱节,难以形成共鸣。因此,生活情境的创设,首要的就是要生活化。如2020年浙江宁波中考作文: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怎么办?”……“自己决定。”请你以“自己决定”为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以进行文学创作。这道题的情境创设生活化,这一生活场景的创设很真实、很典型,实实在在地将情境与学生生活建立起联系,学生就容易表达真情实感了,且易于触动学生的思维。
2.着力“戏剧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建立
写作是一种交际行为,应具有互动性。中考作文命题经历了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三种命题形式的变革,互动性逐渐增强。然而目前,不少中考作文题呈现出的价值取向是不需思考的,如“做个诚实的人”(2019年陕西)、“乐在好学多思里”(2020年贵州黔西南)等,这类作文题目传递一种有指向的价值观念,明确告诉学生应选择什么观点,学生无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等进行辨析,很难有深刻的感受和理解,也就很难有效形成核心价值观。
戏剧情境强调的是冲突、矛盾,《中國新高考评价体系》在核心价值二级指标“品德修养”的内涵解读中提到“理性面对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等方面的伦理问题与伦理冲突”,涉及的是四个层面的指向,一是当代社会,意味着要关注当下;二是伦理问题与伦理冲突,意味要在真实情境中思辨;三是经济、文化、科技、环境,意味着学生的视野需要拓宽;四是理性面对,从现象到本质,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去看待,这也是初高中过渡的一个关键。
如2019年重庆中考:初一男孩儿李仁志在《少年说》节目上,有关妈妈的告白引发了现众的“集体泪崩”,“我的妈妈每天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穿梭,她就是一名外卖配送员——”这个13岁的孩子,没有躲闪,没有犹豫,大方自豪地向大家介绍妈妈的职业。“妈妈工作十分辛苦,无论是风吹雨打都要按时按点派送。但有时还会遭到客人无理取闹,甚至面临恶意差评,尽管如此,妈妈依然对我说:“无理取闹的人只是少数,生活里还是有很多善良的人。”
在多元价值并存的当下,此类题目在真实的情境中,形成冲突或矛盾,命题者把现实生活的本相,把各种不同的甚至矛盾的观点提供给学生,赋予学生更多的价值选择权和话语表达权。写作任务相对比较真实,学生要交流的对象非常明确。在这样的写作语境中,调动了学生对“价值”的表达欲望,体现了写作活动交际性的特征。同时,在“理性面对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等方面的伦理问题与伦理冲突”中,形成应有的核心价值观。
3.着力“文化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文化自觉”的塑造
文化情境要体现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和魅力,要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同时又要放眼世界,大胆地吸收来自异质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以包容的心态推进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创新。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也是对当今大众文化的观照和思考,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最集中体现。
历年中考作文命题都或多或少会涉及中华传统文化,这类题目旨在引导考生关注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意识。近几年,有三种命题值得重视和借鉴。
第一,关联型。如2018年北京中考题。一位著名学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任何一个多少知道一点自己国家历史的人,都应该对本国过往的历史心怀敬意。历史不仅书写在浩瀚的史籍里,也沉淀在众多的历史古迹和历史文物中。请你任选一处古迹(圆明园除外)或一件文物,将“?摇?摇? ?摇,让我心生敬意”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这道题目将挖掘地域文化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情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目关投射到社会、历史、文化当中,并驱使学生在现实中去接近、理解、认同,这是学生实现文化认同的正道,是发展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有效方法。2019年湖北武汉中考题。叶嘉莹说,写一首好诗,不是为了把漂亮的诗句照搬过来,而是为了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诗是这样,规划人生也是这样。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将诗与人生进行关联,引领学生真心面对生活。
第二,思辨型。如2019年江苏南京中考:端午节,奶奶送来一盒绿豆糕,我都不领情,“这是你喜欢的,我不喜欢,”这件事引发我的深思,请你以“你的和我的”为题写一篇文章,向校刊投稿。这道题创设了两种文化不同的认识、代际之间的冲突和包容,学生需要理性地面对“你的和我的”之间的问题,从而形成应有的认知。如2020年江苏苏州中考:生活常常因细节显得丰盈而又意味深长。但是,正当其事时,我们往往会忽略它们的存在。直到某个时候,回望过去,一些细节才会在我们记忆深处灿烂起来……这道题将“细节”的矛盾——意味深长又往往被忽略,引导学生思考,关注生活。
第三,汉字的理解。如2019年辽宁沈阳中考题。人:象形字。《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人”字的甲骨文字形,像一个侧面站立着的人形,“人”字最大的特点就是站着,不仅脊梁挺得直直地站着,灵魂也站着,思想也站着……这道题符合课标的要义,关注到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写作的影响,在正确运用和理解祖国语言文字时,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提高审美情趣,很值得推广。
除此之外,从数据上看,健康情感的核心价值比例占31.3%,可以看到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已经进入中考作文命题视野,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4.着力“想象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价值认同”的实践
初中学生的特点是善于联想、想象,想象情境的创设,指向未来生活有多种“可能”,从现实生活走向可能生活,是人的期待与希冀,也是以现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去创造未来世界。北京市从2014年开始,持续7年将想象作文作为选项,从人与人、社会、科技、自然等关联的角度,层渐式地引领学生在思考未来生活的多种可能性的同时,逐步建立、验证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
如,2014年“以你心目中的宜居城市为背景,以‘宜居城市里的故事为题目”,需要学生在想象面对未来生活时,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展开思考,理性面对城市规划、文化氛围、生态环境下的“宜居”的理解;如,2015年“《超级智能住宅》这篇科幻小说的结尾充满悬念。男主人与房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会怎样收场,超级智能住宅里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类命题将学生置身在一个戏剧情境中,去理性思考人类与科技共存中的伦理冲突和矛盾;而2019年“设想你是漂泊其他星球的地球人,或是外出遇险的动物,或是消逝的一片森林,或是流失异国的文物……请以‘我终于回来了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则要求学生从逆向角度,换位思考,反思当下的不足;2020年“如果你得到一个神奇的控制器,可以让时间放缓、快进、后退和暂停,你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使用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请你以‘此刻,我按下时间控制器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要求将思辨贯穿始终,着眼于学生价值观的判断,引领学生的未来。
总之,通过对中考作文核心价值的命题取向的思考,我们要意识到,中考作文命题应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立足于学生实际,着眼于未来,在核心价值、语文价值和学生价值三者之间寻找契合点,创设情境,让作文命题成为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正确价值观形成道路上的引领者,并承担起为未来社会培养人的责任。
[作者通联:福州市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