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证思维方法在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研究中的作用
[摘要]人类思维经历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再到辩证思维的发展过程,辩证思维是最高形式的思维运动,辨证思维方法是最高层次的科学方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研究的过程中都以辩证思维方法作为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且用此方法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由于笔者研究生阶段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且重点研究新中国工业经济史,所以本文拟从辩证思维方法的四个主要方法,即“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来论析辩证思维方法在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研究中的作用,为今后更进一步地研究新中国工业经济史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辨证思维方法;新中国工业经济史;作用
[作者简介]廉昌(1997-),男,汉族,陕西西安人,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F42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08-0016-03
新中国工业经济史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经济领域的大政方针、具体政策和工业经济的实践发展过程、特征、成果、影响及历史经验教训研究。它从根本上讲属于“史”的范畴,所以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更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同时在具体研究的时候必须以辨证思维方法作为最基本的、最主要的方法论指导。本文将把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研究中的具体情况和所要重点使用的辨证思维方法比照对应,用三大部分:辨证思维方法的基本内涵;辨证思维方法在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研究中的作用;辨证思维方法对今后研究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的启示,来着重地探析辨证思维方法在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一、辩证思维方法的基本内涵
人类自产生以来就不断地进行着各式各样的活动,思维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从最早单一具体的形象思维慢慢发展出较高层次的抽象思维,再进一步演化出更高层次的辩证思维。所谓辩证思维方法指的是人类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包括四个具体的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这些辩证思维方法使得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有了更加有效的思想武器。
归纳与演绎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从个别现象到一般原理的方法,即从个性中发现共性、从特殊性发现普遍性的过程。演绎是从普遍真理到个别结论的方法,即从共性推出个性、从普遍性推出特殊性的过程。归纳与演绎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的关系是: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前提,二者之间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分析与综合是较为深刻的思维方法,分析是指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把特定对象分解为不同的要素、结构、组成、特征等,然后分门别类加以研究,从而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本质。综合是指把分解出的事物的不同要素、结构、组成、特征等按照客观的顺序组合成一个整体,从而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整体。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的关系是: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升华。没有第一步的分析,就没有对事物基本、细致的了解;同样地,没有第二步的综合,就没有对事物全面、整体的认识。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抽象是指对要认识的客观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本質的概括,抽象思维是建立在感性具体基础之上的,即在感性具体的前提下抽象出事物当中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具体是指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经过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形成理性具体,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属性更深层次的把握。抽象与具体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的关系是:感性具体是抽象思维的前提,抽象思维又是感性具体的基础,二者之间互相转化,共同促进人类认识思维的不断深化。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辩证思维的根本原则,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根本要求,指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思维过程应该同历史过程本身以及认识历史的过程相符合。逻辑指的是从理论形态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历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历史发展过程本身;二是指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逻辑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的关系是:历史是逻辑的基本前提和主要内容,逻辑是历史在理论形态上的再现和复写,真正科学的认识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结果。二、辩证思维方法在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研究中的作用
辩证思维的四个主要方法是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由浅层到深层的逐步递进的思维方式,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思维整体。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能单纯地使用某一种思维方法,而往往是相互补充、交替使用的,但是总的来说,在面对不同层次和深度的问题时具体侧重使用的思维方法却是不尽相同的。
(一)归纳与演绎:有助于初步了解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的基本问题。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的学习和研究最基础的任务就是要学懂弄通新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脉络、阶段、过程以及其主要成果等基本史实问题,通过采用归纳与演绎的辩证思维方法有助于初步了解这一基本问题。
研究新中国工业经济史乃至其他方面的历史都需要首先对基本史实有一个大致宏观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因而这就需要有新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或者大体框架。在梳理新中国工业经济史发展脉络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就要用到归纳与演绎的方法,例如要对新中国工业经济史做一个分期就要用到这种方法。学界公认的关于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的分期基本和新中国史的分期总体是一致的,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这一划分是基于对建国几十年来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力和工业生产关系归纳演绎基础之上的,1949—1978年在这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在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管理体制上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在工业领域则重点发展以国防工业为主的重工业。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并决定进行改革开放。这一时期中国开始逐步改革原有的经济体制,并且逐步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在经济领域则更加注重农轻重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加大力度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资金、设备等。正是通过归纳出工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和特征等因素,所以能明确划分出这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个别历史事件到普遍特征归纳为一个历史阶段的过程,同时也可以把这两个时期的主要特征以演绎的方式作用到具体的历史事件上,这样也能进一步了解认识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史实。
(二)分析与综合: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的主要问题。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的学习和研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学懂弄通新中国不同历史阶段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影响以及工业经济政策制定的前因后果等重要问题,通过采用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方法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这些主要问题。
在研究工业经济政策制定的前因后果时,就必须对当时的国内外背景、党内外形势以及领导人思想认识的变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做一个系统的分析,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了解当时的基本情况,然后再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去深入理解政策制定的主客观原因。在研究某一时期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时也需要用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即从基本史实中分析总结其所反映出来的与其它阶段不同的发展特点以及其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再把分析得出的结果综合起来,这样就得出来了所要探求研究的结果。例如,研究“三线”建设决策的原因、特征、影响,就可以通过分析得出当时国际形势非常紧张,再加上毛泽东严重估计战争爆发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三线”建设一度被作为重点国防战略项目动员全国之力去建设。同时,为了安全和隐蔽起见,“三线”建设中一些国防尖端项目要按“山、散、洞”的原则去选址建设,这一特征也为研究“三线”建设项目分布提供了思路。轰轰烈烈的大三线建设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积极意义是巩固了中国的国防建设并且极大地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消极影响是三线建设终究是国家通过政治动员与号召的方式去推进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致使大量产业破产和关停并转,造成相当大的损失。这个过程也就是从“三线”建设时期的史实出发,把它具体分解为背景、特征、影响三个部分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三线建设决策背后的原因、主要的建设特点、积极和消极影响,最后再把分析的这几个部分综合成一个整体,这样就能更加清晰地认识“三线”建设的前世今生。
(三)抽象与具体:有助于更深层次把握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的根本问题。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的学习和研究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借鉴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为当前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通过采用抽象与具体的辩证思维方法有助于更深层次的把握这个根本问题。
在研究某一时期工业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以及对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启示时就会更多的用到抽象与具体的辨证思维方法,即通过抽象思维从基本史实这一感性具体概括出这一时期工业经济发展的本质属性,这样就能更深层次掌握其根本问题,得到一个理性抽象的认识,然后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得出关于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启示和借鉴。比如,在研究毛泽东时代工业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以及对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启示时,可以首先使用抽象思维的方法去总结这一时期的本质特征。毛泽东时代经济发展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虽然政策理论上也提出了农轻重工业要協调发展,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还是把重心放在了国防重工业上面,必须充分肯定的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中国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发展速度上片面追求高速度,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尤其是在大跃进时期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的严重问题。很显然,可以得出以下的历史经验教训:经济发展要按其客观规律进行,不能过分人为地去强制干预;经济发展各个部门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不能顾此失彼;经济发展的目标制定必须要切合实际,不能一味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其次,通过得出的这些理性认识去指导当前工业经济发展,对当前有一些启示:工业经济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各工业部门要协调发展;工业经济发展首先要注重质量等,这一步也相当于是从理性抽象再到理性具体的过程。整体步骤总的来说就是从基本史实抽象出其本质特征并分析出其历史经验教训,再从这个理性认识回归到具体现实实践中,即回归当前对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的研究中去。
(四)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有助于全面科学地研究新中国工业经济史。新中国工业经济史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其研究对象既包括工业生产力也包括工业生产关系,具体地讲又有基本经济制度、经济管理体制、工业经济政策、工业经济发展过程、结果、特征、意义、影响、启示等,因而其学习和研究注定是一个长期和持久的过程,通过采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有助于更加全面、科学、系统地对新中国工业经济史进行深入的研究。
新中国工业经济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几十年来对其研究一直持续不断,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了刘国光、汪海波、武力、赵德馨、郑有贵等著名专家学者。在诸多前辈的努力下,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实事求是地讲,学术研究永无止境,新中国工业经济史仍然有相当多的问题需要研究,还有相当大的空白需要弥补,所以这就要求老、中、青三代学习者和研究者永不懈怠、更加勤恳、锐意进取。2017年10月,学者汪海波曾提出通过新中国工业经济史实的研究和叙述揭示工业生产力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揭示工业生产关系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在他看来,部分西方学者和国内学者研究经济史只是单纯地从生产力变化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经济史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是生产关系也反作用于生产力,因而在研究的过程中生产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对象,绝对不能小视,更不能忽视。汪海波指出:“从史学研究的视角考察,要揭示工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主要的基础性工作是要如实地叙述历史过程,也需要客观的、画龙点睛的经验总结。这也是解释历史规律所必需的,并且是不能由叙述历史过程所能代替的一个重要环节。”①汪海波的这种研究工业史的认识和看法就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历史过程的梳理,力求留下与真实的历史原貌最为符合的史学资料,这是对学问负责,更是对历史负责。另一方面,要在客观史实的基础上用理论逻辑的形态把历史过程中隐藏的客观规律分析呈现出来。这样一来,经过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就使得新中国工业史的研究既有历史底蕴又有理论深度,而且更加的全面和科学。三、辩证思维方法对今后研究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的启示
辨证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高层次的思维方法,在各个科学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都无时无刻不在运用,而且也使得各个学科都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新中国工业经济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新中国工业史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运用辨证思维方法,使“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方法发挥其独特作用。即通过归纳与演绎的辩证思维方法初步了解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的基本问题;通过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方法进一步认识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的主要问题;通过抽象与具体的辩证思维方法更深层次把握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的根本问题;通过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更加全面科学地研究新中国工业经济史。从而使得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的研究无论是从基本史实叙述的方面还是从理论逻辑的形态来说,都能更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注释]
①汪海波.[荐读]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三版).搜狐网.http://www.sohu.com/a/196785003_673573.[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编写组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3]汪海波.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三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年版.
[4]韩庆祥.问题导向与辩证思维[J].学习与探索,2015(7).
[5]曾庆福.批判性思维中的辩证思维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6(8).
[6]仰海峰.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逻辑[J].哲学研究,2010(11).
[7]宋荣.论辩证思维方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