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罕见的瓷板肖像画

    曹隽平

    

    

    

    我自幼生长在郴州北湖区,北湖区历史上曾出过开国上将邓华。5月22日,我应邀去邓华故居参观。车行一个小时,到达邓华将军的故乡北湖区鲁塘镇陂副村,宣传部和鲁塘镇、陂副村里的干部已经在等候。虽然以前知道上将邓华,但直到那天早上,我才通过百度,恶补了一下有关邓华将军的革命经历,令我大吃一惊,顿生敬意。

    邓华(1910年4月28日-1980年7月3日),原名邓多华,字实秋,湖南郴州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曾任中国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在革命生涯中,历任中国工农红军连党代表、团政治委员、辽吉军区司令员、纵队司令员、军长、兵团司令员等职。参加了长征、平型关战斗、百团大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組织指挥了海南岛战役。1959年因彭德怀案株连被撤职批斗,文革后恢复名誉。1980年因病于上海去世。

    邓华的一生,经历的战争无数,其中最大的亮点有二:其一是指挥解放海南岛,其二是抗美援朝期间,接替彭德怀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和政委。邓华是我军中为数不多文武兼修的将军,他的职务经常在政委和军事指挥员之间转换。1929年,在大柏地战斗中,邓华缴获一本《孙子兵法》,他如视珍宝,可那时候只要是缴获的东西都要上交,邓华只能用敌人投来的传单将《孙子兵法》全部抄写下来,这本《孙子兵法》让邓华的军事指挥能力得到提升。

    1950年初,海南岛国民党守敌约10万人,陆军5个军19个师,海军有第3舰队,空军有4个大队战机45架,可谓是陆海空立体防御。邓华受命指挥解放海南岛的战役。在缺乏大批机动船只的形势下,邓华决定采取“积极偷渡、分批小渡与最后登陆相结合”的渡海作战方针,利用三个月的时间训练部队,征集船只。从1950年3月5日晚登陆至5月1日,我军解放了海南岛全境。渡海登陆作战取得完全胜利,共歼敌3.3万余人。因此,毛主席后来在接见邓华时感叹:“要是晚打两个月,海南很可能变成第二个台湾!”

    海南岛解放不到两个月,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中央军委和四野领导决定让邓华15兵团迅速北上。10月18日,彭总指挥所与13兵团部合并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邓华为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跨过鸭绿江。在朝期间,邓华全力协助彭德怀指挥作战,并成为志愿军第二任司令员兼政委,被外军战史列为“韩战四杰”之一。彭德怀对邓华非常欣赏,曾说:“邓华作战勇敢、细心,出了些好主意,是个好帮手!”1952年,彭德怀因病回国治疗,病愈后主持军委工作,邓华任志愿军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全面主持志愿军工作,1954年担任第二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邓华参与指挥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他还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和金城反击战,使得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2010年邓华将军诞生100周年的时候,当地政府曾经对他的故居做过简单的维修。现在故居的墙上挂着一些邓华将军生平简介的图片,我一边听工作人员的讲解,一边期待从介绍的字里行间寻找一些亮点。

    我们参观完陈列室,来到邓家的祠堂,我突然发现在高高的神龛上居然摆着两排瓷板肖像画,那一刻我的神经兴奋起来。我请工作人员取下最高的一块以便仔细欣赏:这是一块民国时期一位老者的画像,老人头戴瓜皮帽,左眼似乎失明,正上方写着“西屏公遗像”,右边落款“印然若生,千秋一共存”,左边落款“不孝多英敬题”,下方写有“九江瓷店绘”字样。我向旁边的工作人员询问,得知画中老者是邓华的父亲邓养源。

    邓华的祖父邓兴尧,20岁时便中了秀才,30岁成为优贡,当上了云南马龙州知州。邓华的父亲邓养源娶了郴州白露塘首寻德家的千金,首寻德富甲一方,据说邓养源每次从妻子娘家回来,都用箩筐带不少东西,上面用糖果遮挡,底下全是银元。毕竟出身书香门第,邓华的父亲放弃了做官,回到家乡坐馆任教。他思想开明,支持邓华兄弟投身革命事业。大革命时期,邓养源让出一处自家的房子给农会办公,还积极参加对当地大地主的斗争。

    瓷板肖像画是江西的特产,但至今在收藏界仍不受重视。我早年收藏过民国瓷板肖像画泰斗梁兑石的作品,对此下过一番功夫研究,2010年还曾专门到南昌参加南昌瓷板画研究中心的开馆仪式。

    瓷板肖像画亦称“瓷板画”“瓷像”,是一种直接在瓷板上绘画的瓷制艺术品。烘烧后,画面永不褪色,源于清末江西景德镇。它是在中国的传统画法、陶瓷彩绘和西方照相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采用特制的瓷用颜料,以乳香油和云香油调色。初期瓷板画只能描绘黑白瓷板画,后发展能画彩色瓷象,也能移植国画、油画、粉画和水彩画等美术作品。瓷板肖像画以人物为主,除了遗像外,也有当时的一些有钱人亲自请店家绘制保存(类似于今天的拍照留念),或者为长辈、好友订制赠送。

    神龛上第二排瓷板肖像画除了邓华将军之外,还有六人的瓷板画,我当即叮嘱村委会赶紧将其保管起来,等新的邓华将军纪念馆开放时再拿出来展出。经向邓氏后人咨询,我基本弄清了另外六人的情况,他们依次是:

    1.李玉芝(1919-2017),女,汉族,1919年10月出生在河北省蔚县城,邓华上将夫人,早年毕业于西合管初等师范学校,先后担任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

    2.邓多英(1899-1974),湖南郴县人,邓华之兄、早期中共党员,积极参加农会等先进组织活动,对后期邓华将军入党、投身革命事业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曾任郴州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

    3.王雪琴(1899-1972),邓多英之妻,桂阳县人氏,曾帮助革命人士疗伤,并掩护革命人士成功脱离危险。

    4.邓贤毅(1925-1996),邓多英长子。1949年投奔15兵团陈庚部队参加革命工作,后分别于北方交通大学、广州南方大学读书。毕业后分配到沈阳外贸局工作,成为囯家注册会计师。

    5.邓贤刚(1926-1986),邓多英次子,一生老实本分,固守家业,负责邓华故居日常管理工作,多次自行修缮邓华故居,对邓华故居保存完好起到了重要作用。

    6.何福喜(1928-2004),邓多英次子邓贤刚之妻。一生务农,勤勤恳恳,爱做善事,乐于助人,坚守故居数十年。

    瓷板肖像画虽然是依据照片绘制,但仍然有画师个人的再度创作,往往更加突出像主的精气神。这组照片每人身份各异,但邓养源的肃穆、邓华的刚毅、李玉芝的慈祥、邓多英的老成等各有呈现。

    瓷板肖像画主要以江西的产品居多,郴州一带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流行画碳精画纪念先辈,很少有人画瓷板肖像画。也幸亏瓷板画无人问津,邓家的祠堂虽然常年对外开放,其中的瓷板画却因识者甚少,故能够保存至今,算是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可是在这遥远的郴州乡下,邓家为什么会到千里迢迢之外的江西画这么多瓷板肖像画?经向邓氏后人了解得知,原来邓养源的长子邓多英的小女儿邓菊英解放初期远嫁九江,所以有来自“九江瓷店绘”的邓养源肖像作品。

    邓华一生清廉,对子女要求严格,长子邓贤诗曾任四川某市市委秘书长,已过逝;次子邓穗曾任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大校),现主要从商;几个女儿在某军医大任职。

    客观地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战役中,邓华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所有将军中战功突出的一位,抗美援朝初期曾经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可是他曾多次向毛主席和党中央请求将自己的排名推后,亦可见他的高风亮节。邓华将军因为去世较早,加之宣传不够,就连最近播出的反映抗美援朝的电视连续剧《跨过鸭绿江》,对邓华的形象塑造也比较单薄。作为邓华将军的同乡,我通过此次拜谒将军故居,重新认识了这位功勋卓著的开国上将,又意外发现这组珍贵的瓷板画,特向广大读者推荐分享。

    注:郴州北湖区鲁塘镇李素武、邓圣峰、邓多英子女提供资料,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