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理论评析
【摘要】新公共管理多指西方国家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进行的行政改革运动。这场改革运动轰轰烈烈的持续到二十多年,尽管从提出到现在一直备受争议,但是却在传统行政管理遭到瓶颈之际,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本文试图从新公共管理理论着手,在分析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具有管理的自由化、市场化、企业化的特点,同时认为新公共管理的理论突破也正是其理论局限。通过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剖析,以期对我国的行政改革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行政管理;改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国家纷纷进行一系列的行政改革运动,这场运动最早以英国的撒切尔夫人上台为标志。随后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国家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公共行政改革。就新公共管理运动而言,有不同的叫法,如“管理主义”“企业家政府运动”“重塑政府运动”“国家市场化”等。但其主体思想大体来源于经济学理论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强调私人企业的管理理论应用到公共部门。正如戴维.奥斯本所言“……联邦政府大有陷于瘫痪的危险。十年前美国工商界也曾遇到与此大体相同的危机,为了与生产效率高的外国公司一较高下,不得不动手改革。今天的政府必须以他们为榜样,急起直追。”。
1、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
新公共管理是个非常松散的概念,即是一种管理理论,又是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模式,还指在当代西方公共行政领域持续进行的改革运动,它思考:如何从传统的官僚体制中解脱出来,考虑怎样改变运作方式,要求政府更具代表性、回应性和责任感。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做出概括,可以总结新公共管理具有如下的一些特征。
第一,管理的相对“自由化”。
新公共管理中的“自由化”主要指政府官员改变照章办事的状况,增加官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并赋予官员一定的权威和灵活性,从而激发创造力。在现实中,由于大多数的管理者缺乏对组织进行有效管理的所必须的权威和灵活性,管理权威和管理事项严重脱节。因此,改革策略的设计就必须合理赋予管理者有效的管理权威,让管理者从政府繁文缛节的枷锁中解脱出来。故新公共管理强调要增加官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给予管理者一定的权威,以能够有效的应对管理中的问题。
第二,管理的相对“企业化”。
新公共管理中的“企业化”是指政府部门采用私人企业成功的管理方法、手段和竞争机制,同时政府官员具有一定的企业家精神。首先,在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上,新公共管理强调“顾客”理念,增加政府的回应性。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管理模式下的政府和社会的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的职能进行定位,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在新公共管理的模式下,政府的公务人员是有责任心的“企业经理人和管理人员”,而社会公众则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以享受政府服务作为汇报的“顾客”或“客户。
第三,管理的相对“市场化”。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竞争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核心力量。公平的市场竞争有助于提升公共服务的品质。而企业和政府区别在于企业的动力来源于竞争,而政府则来源于垄断。竞争性政府要求政府抛弃过去公共服务独占心态,让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都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因而,政府会有更过选择的空间,一方面政府可以货比三家,选择费用少、高质量的服务,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集中精力于掌舵,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
2、新公共管理理论价值与局限
新公共管理在传统公共管理尤其是官僚制遇到瓶颈的时候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和借鉴。毫无疑问,一方面它创新了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方法的理论基础突破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界限,把当代西方经济学以及工商管理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使得公共组织对于市场价值的重视取代了传统官僚组织对于效率的重视,开创了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新视角。此外,从实践角度,新公共管理方法为提高行政效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正如克林顿和戈尔所言:“我们不能容忍我们的政府花钱多、效果少的现像继续存在下去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也不应再是多设立一些项目或多投一些钱,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政府的行为方式—从自上而下的官僚体制转向一种自下向上、简政放权式企业家政府模式”。
3、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的指导意义
首先,全球的社会大环境是信息社会的到来。在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时间、数量都在积极上升。信息通过互联网可以快速的传播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而等级严明的官僚制对于信息时代的反映则略显笨拙。在传统公共管理模式中,领导者是信息的主要承载者,但是在信息时代,这种情况却在改变。其次,政府职能的扩张,正如西方社会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一样,中国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急剧变化,橄榄型社会结构初步形成,中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体,中产阶级更多的要求诉求自身的权益,而一些新兴领域也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诸如环境保护、科技发展等。最后,在中国存在严重的政府效率问题。虽然政府机关已经告别了“一杯茶,一根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时代,但是效率低下,互相推诿,仍是政府的主要诟病。很多公共部门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状况。当然对政府效率的考核会造成对于质量的忽视,如地方政府中的一些“形象工程”等,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保持效率低下的借口。解决之道应该是创新提高效率的途径,同时关注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康之.论政府的非管理化—关于“新公共管理”趋势预测[J].教学与研究,2000(7).
[2]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译文出版社.
[3]麦克尔·巴泽雷等.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愿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5]金太军等.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周颖(1990—)女,江苏宿迁,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