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类型动画探究

    曹思齐

    在电影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幻电影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类型,具有强大的票房号召力。动画的“幻想”成分与“科幻”存在“天生”的默契。笔者从人物、场景、道具、背景四个方面入手,简单探讨科幻动画电影创作中常备的故事元素。有人说,科幻是一面镜子,我们看镜子,打量的不是科学本身,更不是未来或幻想,而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赤裸的样子。因此,科幻作为关于科学幻想的艺术类型,常有学者称其为“现代神话”。

    一、 概述科幻类型动画

    科幻类型已然成为商业电影工作者的宠儿,正因为科幻“天生”就站在科技的肩上。

    首先,科幻类型电影与其他类型电影一样较为侧重故事的情节,将人物进行典型化处理:一是因为大多数科幻电影拥有宏大新奇的世界观,需要笔墨向观众解释自己的世界观;二是因为科幻作者通常把故事主题放在人与自然或人与社会的外部冲突之中,相对弱化人物细腻的内心冲突。

    与其说动画的特色在于形式,不如说动画创作的“世界观”是其魅力所在。世界观或称宇宙观,在哲学范畴是指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与观点,在故事创作中通常指作者所构建的电影世界,也是发生整个故事的外部场景。这世界反映了作者想要表达的观念,并受限于作者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因此,科幻与动画结合起来显得更加“得心应手”。

    其次,科幻故事的时间线索可以地笼统划分为未来、现在、过去三种期限。“未来”期限包括远未来与近未来,远未来作品有《机器人瓦力》(WALL.E),近未来作品有《人狼》(Jin-Goh),远与近正如科幻软与硬的划分方式,并没有明确界限。“现在”期限多为架空世界,常见的形式有“平行世界”,既同一个时间维度里存在不同时空,如漫威超人系列作品。“过去”期限则是“时光旅行”类故事。时间线索的分类与笔者下文所讲述的人物、场景、道具与背景不同,是时与空、纵与横的区别。

    最后,笔者简单分析美国与日本科幻作品各自的特征,科幻题材必不可少的元素是“科学”和“幻想”,日本的科幻动画作品以“幻想科学”为主,而美国则以“科学幻想”为主。虽然只是“幻想”与“科学”二词的顺序不同,作者却拥有完全不同的创作理念与故事内核。

    下面从人物、场景、道具、背景4个方面入手,简单探讨科幻动画电影创作中常备的故事元素。

    二、 科幻“人物”——人、兽、神

    如果将科幻故事人物的精神特质以人性、兽性和神性进行划分,探索这三者存在于同一个人物“体内”是科幻类型作者所热衷的主题之一。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未来世界,人类究竟会变成半人、半兽、半神,还是不同成分的混合体?这正是《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所探讨的。人们通过机械部件代替身体器官的义体技术(Cyborg Technology)飞速发展,所有器官都是人造的新人类诞生。人和机器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

    人与造人的上帝存在什么区别?如果人的肉体不再是承载灵魂的容器,那么灵魂还可以称之为灵魂吗?根据科幻类型人物创作特点,笔者将“人、兽、神”三者作为三角形的三端,我们创作的科幻人物也许就游荡在其中,他也许半人半兽、半人半神,甚至半兽半神。科幻世界里的人物可以成为掌控世界的“神”,也可以成为充满邪恶欲望,渴望摧毁世界的兽,更可以是一个在残酷世界苟活的渺小卑微的“人”,我们对人性话题的探讨在其中暴露无疑。科幻类型电影中的人物将召唤出作者的意识形态。

    “半人半神”是科幻电影的重要次类型人物,叙事内核表现为人与机械的关系。他们有基因改造人、科學怪等人物设定,如日本动画《人型电脑天使心》(Chobits)、《攻壳机动队》,以及美国科幻电影《我,机器人》(I,Robot)等作品。“半人半神”的故事多涉及宗教问题,探讨上帝与灵魂的关系。有人说,宗教问题的最终答案终究指向神学,宗教不可解释的人性矛盾终究由神来代理,可神何尝不是一面镜子?映射出来的仍然是我们人类自己。

    “半人半兽”是另一科幻电影次类型,如具备人性特征的外星人、具备人类意志的动物,例如E.T《动物庄园》等作品都属于这一次类型。

    无论是超级英雄还是外星人,或是机械人、义体人、基因改造人,甚至是疯狂的科学怪人,他们都是这个三角形图谱中的一个原点——“人、神、兽”构成的三角系数。不过,就算科幻人物的“原点”极偏向端点方向,也终究脱离不了人类本性的影子,这也正是此图谱的不足之处,无法表现出“兽性”和“神性”终究是人物心中不可磨灭的人性问题。

    三、 科幻“场景”——地球、平行世界、内心

    本节的“场景”含义并非电影视听语言或剧作意义中的场景单位,此处加上引号的“场景”意指“场所元素”存在的抽象概念。它可以是全片的主要场景,也可以是人物内心产生纠葛的斗争场所——内心,甚至可以作为科幻世界观所映射的整个科幻世界。作出“地球、平行世界和内心”三个层面的划分,当然,三个层面可以共存于同一部科幻作品。

    其一,地球内外。地球内的作品包括地心探险、海底探险和发现神秘大陆等冒险科幻类型作品,科幻文学大师凡尔纳是这类科幻作品的集大成者,同时他也赋予了这类科幻故事一定的类型传统,如他的作品《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地心游记》等作品往往与惊悚和灾难等类型结合。

    其二,平行世界。说到“平行世界”,不得不提到漫威超级英雄系列的科幻作品。笔者不认为超级英雄需要塑造一个“完备人物”,即这里的完备人物是指福斯特提出的“圆形与扁平人物”中的“圆形人物”。

    从物理学角度,谈谈硬核科幻对“平行世界”元素的应用。平行世界是量子物理领域常涉及的科学概念,编剧常借其两个理论进行创作从而展现人性——“薛定谔的猫”和“多世界诠释”。

    简单地说,“薛定谔的猫”不是导致“平行世界”的原因,而是解释平行世界存在的理论之一,真正产生平行多世界的原因是多世界之间的“相干性”,许多动画作品涉及这一概念,如动画导演金敏的动画短片《早上好》、日本动画导演细田守的《穿越时空的少女》,不同的选择创造出不同的平行世界,导致不同的结果。“薛定谔的猫”不是探讨以“相干性”创造不同世界,而是探讨波函数是否会“坍塌”。简单地说,这是猫在门打开之前所发生的事情。 正如作者刘慈欣在《球状闪电》中所探讨的问题,“打开门之后”的设定不是猫的死活,而是世界将产生“进化树”式的以次方增长的平行世界,每当人物面临一次选择。都可能产生极大数量的平行世界。例如,六个主人公具有投掷骰子能够产生平行世界的能力,这意味着主人公每投掷一次骰子将产生六的六次方个平行世界,这些平行世界如果再投掷骰子,平行世界的数量将极为庞大。不过,编剧这个时候一定不会拘泥于数字问题,更不会探讨这些物理问题,他们只关心这些世界是否存在,是否相互影响,或者影响之后是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等等此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