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节水的方向 制度节水的典范

    李世发

    2008年10月,桃城区被国家水利部正式确定为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作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桃城区在全国第一家实行了地下水分水到户、分水到地,率先为地下水节水型社会建设创出了一条新路子,国家节水办向全国推广桃城的经验。2006年该区又探索成功了“提补水价”机制,用经济杠杆激发出农民的节水热情,开创了全国制度节水之先河。

    2009年2月14曰,,在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水利部原部长、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理事长汪恕诚作了题为《一部绿色交响曲——水资源管理十年回顾》的报告。他在报告中高度评价说:“河北衡水桃城区首创的‘提补水价机制,是创造出的一种奇迹,是很漂亮的一朵浪花。这种调控机制充分利用价格杠杆的作用,与农民群众的利益紧密结合,实现了用水的节奖超罚,操作方法简便易行。”2007年,桃城区荣获“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称号,受到国务院的表彰,桃城区水务局荣获“全国水利系统水资源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受到国家水利部的表彰。

    通过五年多的试点建设,该区节水试点已发展到54个,节水率均在20%~30%,按平均节水20%计算,试点村年可节水590万立方米,节电347万度,节约资金208.2万元。

    一、极度缺水。逼出来的思路。桃城区位于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属黑龙港地区。是华北乃至全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全区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1 2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5.4%,全区多年平均需水量为1.5亿立方米,而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8474万立方米。水资源的日渐匮乏已经成为阻碍该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必须走建设节水型社会之路,进行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使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得到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从而促进人水和谐相处,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04年,桃城区被确立为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

    二、勇于创新,闯出来的模式。桃城区立足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机制、体制、制度创新。

    1、协会管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找准节水的结合点。试点村按照民主程序选举产生了农民用水者协会,财务独立、公开、透明。在区水务部门的授权下,保管提高部分与补贴的节水调节资金,定期按公示的承包地面积平均发放。

    2、提补水价,激发农民节水动力,找准节水的突破点。“提补水价”又叫“一提一补”,“提”是将水价提高,以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经济调节作用;“补”是财政部门对水价改革给以补贴,将财政补贴资金和水价提高部分作为节水调节资金,按承包地面积平均补贴给农民。

    “实行这种机制,表面上看是按耕地面积平均补贴,实际上在这一提和一补之间真正实现了奖罚。这里面暗含着竞争,激励农民比着节水,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节水的动力。”桃城区水务局副局长常宝军说。

    3、节奖起罚,实现竞争节水机制,找准节水的平衡点。提补水价利用价格杠杆实现了节奖超罚,让节水户在节水中得到了经济利益,这种做法深受群众欢迎。老百姓自己编成顺口溜:“‘一提一补操作简,多高少低水价变,越节水越合算,多用水多掏钱,不同水源价不同,节水省电保资源。”

    三、真抓实干,创出来的举措。桃城区委、区政府加大力度、创新举措,在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中探索出了一套科学的长效机制。

    1、加强领导、落实考核,强化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保障措施。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的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全区工作会,年终进行评比、考核。

    2、深入宣传、全民参与,营造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浓厚氛围。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各行各业。该区通过大力度地宣传,调动社会各阶层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利用3.22“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10.1新《水法》实施纪念日举办大型节水型社会建设宣传活动。同时开展节水教育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并举办节水宣传讲座和咨询活动。

    3、科学规划、规范实施,明确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长远目标。桃城区根据《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编制了年度工作计划,按照年度计划有条不紊地实施。并将节水型社会建设列入《桃城区国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努力做到项目决策科学、规模合理,功能完备,效益最优。

    4、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健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工程体系。建设节水型社会,必须有配套的工程设施作支撑。近年来,全区实施了五大工程。一是新建农业节水示范区3.5万亩。二是开展了节水型企业创建工作。三是城镇居民住宅,全部安装分户计量设施。在农村新建两座集中供水站。四是全区建立监测井10眼,建立并完善了水利统计数据库。五是试点村全部实行了管网改造和一户一表,装表率达100%o

    四、全面节水,千出来的成效。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三赢”。1改变了农民的用水观念,由“要我节水”变为“我要节水”。2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强化了农民自我管理,破解了农村水资源管理难题。3促进了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4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同时,减轻了农民负担,实现了节水与增收的“双赢”。

    “如今,我区成为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我们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继续向更宽、更广、更深的领域探索。对首创的‘提补水价模式增点扩面,向全区推广开来,同时要进一步探索新经验,不断创新实践,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桃城区水务局局长李文安满怀信心地说。

    桃城,这个全国有名的水资源短缺地区,探索出一条闻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制度节水之路,这条路是节水的方向之路,是节水的必由之路。记者在试点村看到自觉节水,竞争节水在这里形成了一种风气,一种时尚,一种习惯,一场节水革命在这里悄悄进行着,一种全新的理念、崭新的体制、实用的制度、易运行的机制正在改变着这里的用水历史。“提补水价”节水机制,昭示着中国农业节水的方向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