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误区及教育对策
米莲
摘 要:本文通过对家庭教育的误区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了克服家庭教育误区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 家庭教育; 误区;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6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4-045-002
国家的命运有赖于教育,教育是一个民族最伟大的生存原则。尤其是家庭教育,关系并影响到小学生一生的发展方向。重视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是国家兴旺的根本。欲兴国必先兴教育,教育要从小学生抓起。
重视家庭教育,首先要重视父母的教育作用。望子成龍,这是每一个中国父母的梦,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如果父母是张弓,孩子就是搭在弓上的箭[1]。”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和终身教师,作为下一代成长成才、发展进步的摇篮,在塑造孩子个性、影响孩子前途、关系孩子教育等方面,起着学校甚至社会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
良弓无劣箭,父母的勤奋与努力、智慧与修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将来的人格与智慧的高度。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把子女培养成具有爱国情、报国志的天下英才,是所有父母的共同愿望,也是广大家长辛劳奔波的最大精神寄托。因此,父母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坚强意志,活泼性格的第一位向导。
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良好的社会最终还是要靠他的公民的品质,早年的教育又比其他一切更容易改变公民的品质。[2]”可见,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早期家庭教育至关重要的。可是,近些年来,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及不和谐的现状此起彼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产生了疑惑:为什么现在很多小学生学习成绩名列全年级或者班级前茅,可是动手能力很差呢?甚至基本的生活都不能够自理,真正过着养尊处优的公子生活,最后成为“高分低能儿”呢?有的小学生在学校是老师眼中的乖孩子、好学生,同学眼中的好同学,可是在家为什么又成了父母眼中的“小皇帝”?等等这些,让我们不得不对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及现状进行深思。
一、当前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孩子中心论”
当前社会中的家庭教育,孩子从降生起,所有家庭成员都围着孩子转,家长对生活的品质和追求,一切都以孩子的喜好为出发点,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前途未来,对孩子的各种要求都百依百顺,甚至为孩子以后的富贵生活,拼命存储基金的家长比比皆是。
(二)“重视分数,家长代劳论”
孩子的分数是家长最关心的,也是家长最在意的问题,喜欢拿自己孩子的成绩和邻里乡亲孩子的成绩作比较,而孩子平时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心理健康、发展方向、动力,都不闻不问,什么都不比孩子的考试成绩重要。
学“优”则“奖”,“成绩第一,发展第二”是大多数家长的终极目标。因为分数,很多家长在生活中给孩子代劳,把一切家务揽在自己身上,不让孩子在生活中干杂活,怕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有的家长将孩子起床后洗刷的水打好,连牙膏都挤到牙刷上。甚至有些家长怕孩子累着,常为孩子代写作业。假如孩子在考试中拿了满分或者最高分,全家欢天喜地,举杯同庆,若是孩子的分数不理想,则全家人脸上阴云密布,食不甘味。有的孩子为了不受“家法”的惩戒,才会有小学生在考完试改分数、换卷子的情况出现。而家长代劳使得孩子普遍缺乏基本的生活经验,自我生活的能力极差,又缺乏责任感,这些都将导致孩子将来养成不良的习惯和行为。
(三)家庭“民主”化
大多数家长认为,每家只有一个孩子,自己早出晚归,拼命挣钱,不就是为了孩子衣食无虑、高枕无忧吗?因此,“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思想观点便支配着家长对孩子的意见过于迁就,对孩子要求无限满足,所以才会有一些小学生在学校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乖孩子,在同学眼中是个好同学,而在家是父母的“小皇帝”这样的现象出现。
(四)挫折不利论
现在的家长认为孩子经历的挫折过多,就会产生无助感,从而悲观失望、怨天尤人,尤其是当前的小学生,他们情感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差,经历挫折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怕上学、怕考试甚至逃学等等,所以努力将孩子“保护”在“温室”里,当自己的孩子和同学有意见分歧甚至冲突时,家长为孩子护短、护错、护“利”等。
(五)隔代或亲友托管
有很多家长因为工作或生意忙,而将孩子的起居生活及教育问题托付给爷爷奶奶或者亲友管教,而爷爷奶奶和亲友对孩子则会过分溺爱:给孩子很多的零花钱,孩子吃的精细营养,穿的新潮时尚,用的新奇漂亮,保证孩子清吉平安便高枕无忧。这致使有的孩子逃学,上网时沉迷游戏,惹是生非,用钱请人代写作业,雇用同学背书包,过得真正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公子生活。
通过对上述五种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总结、思考,我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中出现的这种种误区,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发展方向、污染小学生健康成长环境的重要因素,消除这些误区,亟待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的影响。斯宾塞在《教育论》中说:“无论是从父母本身的幸福看,或是从对子女和后代的性格和生活的影响上看,我们都必须承认懂得对儿童进行体育、智育、德育的正确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知识。”[3]因此,针对上述家庭教育的误区,我浅谈一下家庭教育的对策。
二、克服小学生家庭教育误区的对策
(一)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认识世界
鲁迅曾在论教育中说:“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不但不该责幼者供奉自己;而且还须用全副精神,专为他们自己,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4]”现代社会中,独生子女占据大多数,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是大多数孩子的特点,家长完全可以通过讲故事,和孩子一起游戏、游玩,来给孩子提供主流的核心价值,引导孩子从故事或游戏中来获得并拥有责任感,获得正确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价值。俄国作家高尔基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5]”在游戏中,孩子的动机是“我要玩”“我要学”而不是“要我玩”“要我学”。因此,引导孩子玩游戏,就是让孩子的身心总处于积极主动状态,而不是无聊、厌烦、无所事事、呆坐等消极的被动状态。
飞机发明家莱特兄弟在《我们是怎样发明飞机的?》一书中回忆道:“我们对飞行最早发生兴趣是从儿童时代开始的。父亲给我们带回来一个小玩具,用橡皮筋作动力,使它飞入空中。我们就照这个玩具仿制了几个,都能成功的飞起来……[6]”正是这种寓情于乐的玩具,引发了莱特兄弟制造飞机的想象,也才有了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飞机。可见,家长在引导的过程中,不仅让孩子学会了遵守游戏规则,变得心灵手巧,而且还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对孩子以后在某一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创设让孩子自己独立思考和行动的空间
作为家长,让孩子自己独立去探索,思考和实践,是很重要的。18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卢梭,在他七八岁时,就已经读完了他父亲和母亲留下的小说以及《世界通史讲话》等书籍。这为他日后成长成才、勤于思考、一举成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理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研究显示,人生来就具备一种特殊的潜在能力。只要充分尊重孩子,给予孩子自由和独立,引导他们进行思考、研究、行动,就一定能促进孩子的自然发展。
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参加家庭劳动,支持家庭决策,在家庭事务中让孩子建立自信心、责任感,成为独立思考、有主见的人;在家庭劳动中让孩子体验生活、珍惜生活、感恩生活;在家庭决策中让孩子体验生活取舍,感受爱与责任,学会“缝补生活,修理生活”。
(三)以说服教育实现与儿童的和谐沟通
洛克说:“你的举止应该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还是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要使他们觉得你之所以吩咐他们或是禁止他们去做某件事,并不是出于任情任性或空想。这是他们能够懂得的。无论对什么应守的德行,应戒的过失,他们无不可以用理说服,不过所说的理应与他们的年岁相适合,应为他们所了解,同时应以极少的极明白的措辞行之而已。[7]”所以,家庭教育民主化并不是要對孩子百依百顺,而是面对某一问题和孩子交换意见,使孩子明白某一道理,解决某一问题的方式。说服教育不仅仅是家长怎么说孩子怎么做,而是家长与孩子的内心的交流,让孩子在面对问题时问问题,有效地发挥孩子的孩子的主体作用,激发孩子思考、评价,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面对孩子的某一奇特想法或做法,家长应该耐心地去与孩子探讨,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孩子明辨是非,提高认识,加深理解,并留下对某一问题或做法正确与否的深刻印象。这样不仅可以正确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而且有益于加深子女与家长的亲密关系。
在说服教育中,作为家长,切不可讽刺,挖苦孩子,脱离实际的说空话,套话或成天唠唠叨叨。有些家长在说服教育中对孩子训斥、挖苦,这更加会让孩子产生敌对情绪,逆反心理,造成孩子心灵的创伤。在说服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有针对性的对孩子教育,讲什么道理,选取什么事例,都要说的有情感,和孩子进行心灵交流,说到孩子的心坎上,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也可以避免有些家长因为唠唠叨叨让孩子产生反感心理的现象。
(四)让儿童在实践中锻炼真本事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说:“教育寓于积极的劳动之中,寓于教育过程的物质基础的创设和加强之中,寓于为生活、劳动以及智力发展和审美能力发展所必须的那些物质财富的创造之中。这种劳动是智力上成熟和劳动上成就一致起来的重要先决条件[8]。”因此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对孩子提出要求,讲清道理,具体指导,配合锻炼,让孩子多经受生活的磨练与挫折。在劳动之前,对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只有孩子明白了劳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提高孩子参加劳动的自觉性。
在西方部分国家中,家长给孩子从小灌输的理念就是,要花钱自己挣。因此,西方国家的青年从12岁开始,就会积极融入社会、踏上自谋生路的历程,自己去社会上做力所能及的事,赚些零用钱。在西方,家长从小的时候就对子女这样培养,社会观念也是这样。这正如马卡连柯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中说的那样:“只有把劳动作为总的体系中的一部分时,劳动才可能成为教育的手段。[9]”
由此可见,让孩子劳动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己,得到了教育,而且能让孩子更早的自立。
(五)家长要以身示范,树立榜样
正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父母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对孩子会产生长期的影响,包括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父亲或者母亲往往是孩子的崇拜者,父母怎么做,孩子就要怎么学,在孩子眼中,父母总是正确的,孩子的模仿性很强,而这种模仿性缺少一种鉴别能力,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他们都模仿。所以父母的每一个行为动作、言谈举止,对孩子都有示范作用,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榜样力量。如一个星期五的早晨,我去街上,看到一位年过7旬的老大爷很吃力的挑着一担柴火,只见他在那转悠了好长时间,目不转睛的看着街上各种各样的早餐,我想一定是饿坏了吧!这时,一位学生的家长买了两根油条用纸包好,让自己的儿子给老大爷送去。我一直等到那孩子走到我旁边问他:“你认识那个老爷爷吗”?他说:“不认识”。我说:“谢谢你妈妈,也谢谢你”,孩子受到了表扬,高兴的蹦蹦跳跳回学校去了。两根油条只花了一元钱,可是那位学生家长的举动对孩子和周围人的影响是无价的。
可见要培养孩子的善良之心,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如果父母以正确的做法和方式长期影响下一代,孩子就能学好,如果父母以误导的方式甚至错误的做法教育下一代,长期下去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甚至会使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和行为。相反,我们邻村的一家人,父母亲打麻将,不顾家,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在那个孩子上8年级时,他辍学了,跟着别人出去打工了,后来那个孩子在外面也学会了打麻将、赌博等不良习惯。当年和他一起学习的同学如今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做了老板,可是他还是一事无成。身教胜于言教。
参考文献:
[1]阿尔泰.《世界教育大观》,远方出版社,1996年12版,第73页
[2]斯宾塞.《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第8页
[3]同[2]
[4]鲁迅.《鲁迅论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6年版,第18页
[5]同[1]第18页
[6]同[1]第93页
[7]洛克.《教育漫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59页
[8]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90页
[9]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年版,第236页
[10]洛克:《教育漫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