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王会
摘要: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教化功能、激励功能及人格塑造功能等德育功能。通过营造校园物质文化、培育制度文化、培养精神文化三个主要途径达到实现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目的。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途径
1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1.1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通过价值取向来反映社会文化。我国的社会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先进文化观和价值观。校园文化总是根据社会的发展来制定和实施,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被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深刻的影响着。在当代新时期的社会条件下,校园文化必须以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基础,通过分析评价新时期下所形成的新观念和新思想,指引学生具备正确的行为举止习惯,并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
1.2校园文化具有教化功能
校园文化通过学习环境来表现其外在特征,通过校风、学风来体现其内在特征。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既能满足精神的需要,又能使学生的思想适合社会的发展,使学生得到学习成绩的提升、思想道德的升华,最终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这生动地体现了校园文化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面对以后人生保持乐观的态度,有助于高尚品德的形成,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抵制负面思想的信心。
1.3校园文化具有激励功能
道德情感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人们的内部需要,而人们的这种情感并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这种精神上的需要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的。把本身无生命和思想的内容经过仔细研究和设计,变成了具有主动性的精神共鸣,这主要表现在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认知和理解。这样就使学生向往在道德方面的建构和理想。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师生会深受鼓舞,努力工作,认真学习,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因此而带来的成就感和身兼责任重大的使命感,并使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他们更愿意主动地做。
1.4校园文化具有人格塑造功能
校园文化能塑造学生的心灵和形象,它把校园精神的深刻内涵,通过形象塑造内化在学生的思想、心理、思维、语言行为之中,共同的校园文化、共同的价值体系使学生对外界的事物做出价值判断,在现实生活中做出务真、向善、求美的抉择,使他们的心灵和形象打上校园精神文化的烙印。同时校园文化又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要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从社会文化和其他文化中吸取营养,并不断的调整原有的价值观系统,确定新的价值观念、价值体系、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校园的规章制度,创造新的校园文化内涵。在这种不断发展的动态校园文化中,会塑造出继承历史优秀校园文化传统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人格。
2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
2.1营造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指学校的自然景观和校园建筑所展现出的具有德育的功能。借助优美的校园环境、硬件建设,整洁、布局合理的校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文化设施和校园环境。学生能够从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和充满精神文化的校园建筑中接受无形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把校园文化环境的教育作用形象地比喻为“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也就是讲学校的各种建筑和设施,都应精心设计、合理布局,既要体现艺术性给人以美感,更要注重文化内涵,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启发学生美好想象的目的,使之成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2.2培育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制度文化目的在于制定规则,提高学生生活学习规范,为学生营造健康有序且充满关怀的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先进的制度文化是高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高校的管理机构及规章制度构成了制度文化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学校特有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及文化精神。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形成合力又要辅以具有约束和规范效力的规章制度。德育效果的实现要求教育和制度的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功能互补,最终达到德育的统一目标。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要强调“人”的主体性,体现关怀,将制度建设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体来讲,要从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人的发展和教育发展规律,形成具有尊重学生、关怀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目的的先进的制度文化。
2.3培养高尚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是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重要方面。打造高层次的校园精神文化首先要‘讲正气”。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生活氛围,始终高扬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大旗。第二要‘讲诚信”。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诚信在个人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大学生优良品格的重要体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社会发展的潜在推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诚信教育活动,例如诚信考试签名活动、无人售货亭等,营造诚信至上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第三要“讲爱心”。充满爱心的文化氛围有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管理,尊重每个人的存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激励他人是高校建设高尚精神文化所必须的,也是提高师生团队意识、集体观念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