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教师工匠精神培育的可行路径研究
李云飞
摘 要:本文针对应用型高校教师工匠精神培育现状进行简要分析,详细阐述培育教师工匠精神的可行路径,以期帮助高校构建良好教育环境与体系,培养出大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积极影响,针对教师加强工匠精神培育,有利于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提高育人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工匠精神;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5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4-136-002
教师是高校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工匠精神是推动应用型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将工匠精神落实到教师培育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素养水平与教学能力,确保其秉承严谨执着、实事求是的理念工作。因此,在现代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应用型高校必须加大工匠精神培育力度,促使教师做到教育与育人相统一。
一、应用型高校教师工匠精神培育现状
(一)教师职能存在功利性现象
工匠精神是深层次的专业精神形态体现,相较学术型高校,应用型高校更注重专业知识与实务操作的教导,以培养出大量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为主,由于教育内容更加偏向职场与生活,所以在长时间教学实践过程中,某些价值取向无形中向功利性偏移,大部分教师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工匠精神的体现较弱。缺乏工匠精神的教师将应用型高校的“实用化教育”转变为“商业化教学”;对于人才的培养,过度重视技能教育而忽视了精神养成;教学内容聚焦实务操作、专业知识,职业素养、思想政治等课程仅起点缀作用,使得学生虽然职业能力较强但道德水平相对较低[1]。
(二)未能理解工匠精神内涵
现阶段,不少应用型高校教师的工匠精神表现得比较薄弱,尤其是年轻教师,主要原因是其未能全面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实质,根本原因是高校针对教师群体开展的工匠精神宣传与培育力度不足,导致教师无法将工匠精神真正落实到教学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具有直接影响,若是应用型高校的教师不能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体现工匠精神,便無法做到言传身教,使得学生对工匠精神缺乏正确认识,自然无法在未来的工作中有效落实,严重降低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三)缺乏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是应用型高校提升工匠精神培育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教师与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工匠精神尚处于发展阶段,大多数应用型高校并未在校园规划、教育方向、管理渠道、制度机制等方面落实工匠精神,使得教师在日常工作时基本意识不到践行工匠精神。具体表现为:第一,未在人才培养质量检测、职业品行操守考核等对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影响力较大的制度机制上落实工匠精神;第二,没有将工匠精神充分融入校园行为规范、精神素养培养等方面;第三,对优秀教师、模范教师等代表人物的典型事迹、工作态度、职业品质宣传力度不足。
二、应用型高校教师工匠精神培育的可行路径
工匠精神是衡量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尺,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执着等内容。其中爱岗敬业是指从业者要怀以敬畏与热爱的态度看待岗位,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努力做到尽职尽责,这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美德的现代化体现,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精益求精是指从业者凝神聚力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体现在教育行业便是教师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理念,致力于培养出能力强且素质高的优秀人才;专注执着是指从业者内心笃定目标且为落实而不断努力的精神,纵观国内外各行业“巨匠”经历,可以发现真正体现出工匠精神的大师必然心无旁骛且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在岗位上。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
1.构建思政教育体系。对于教师职能功利性等较为突出的问题,应用型高校可以通过将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构建思政教育体系的方式改善,针对教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以此确保教师对工匠精神有一个正确认识并落实到日常工作与生活中。首先,应用型高校应将工匠精神编入教材,教师在备课时必然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读,此法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教师思想观念,一定程度上还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工匠精神;其次,高校要将工匠精神落实到课程设置、职称考评等方面,组织教师定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修养培训,以此保证教师能够正确理解“实用化教育”理念,改善商业化与个人化等不良思想;最后,对职业道德水平提升等素质培养类课程加强重视,督促教师改变传统“重技能而轻精神”的教学观念,如此方能培养出综合能力素质水平较高的人才[2]。
2.落实到实践活动中。应用型高校以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在培育教师工匠精神时不能口号喊得响亮却没有实际行动,必须将思政教育体系落实到实践活动中,令教师在工作中提升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为其深刻理解与践行工匠精神以及促使自我价值充分发挥提供强有力支持。第一,目前多数教师存在理论知识丰富而工作经验匮乏的问题,对此应用型高校应发挥产教融合的作用,安排教师走进工业企业,通过实践培养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精神,通过深入岗位积累大量工作经验;第二,安排教师定期到国内外其他优秀高校进行学习交流,借鉴与吸收其他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结合自身能力创新教学方式,这对展现良好工匠精神布局具有积极作用;第三,高校应引导并约束教师的思想观念,尤其是网络技术十分发达的现代社会,教师的价值观极容易因为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发生偏移,对此可以采取邀请具备工匠精神的产业专家为教师提供思想指导的方式,帮助教师坚定践行工匠精神的信心。
(二)在年轻教师群体中落实工匠精神培育理念
1.怀揣“匠心”工作。年轻教师是应用型高校教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沉浸教育行业多年的老教师,体现着年轻人所具有的朝气、锐利、劲头,一旦年轻教师下定决心做成某件事,必然会向着该目标而努力奋斗,即便遇到艰难险阻也会拼命向前,但同样会因为年龄较小、经历较少、磨砺不足等因素,在实际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时会出现心浮气躁、好高骛远、缺乏定力与耐心等问题。比如,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相对琐碎,有些辅导员不仅要负责生活管理,还要负担课程教学,年轻教师在初担任此职位时会因为较大的工作量而感到焦头烂额,产生烦躁、焦躁、暴躁等不良情绪,对教育管理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造成一定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