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发展与金融支持
严虎
摘要:本文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为例,全面分析海西州制造业发展环境、制造业发展现状和金融支持制造业的瓶颈制约,提出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支持;制造业;制造业发展
2017年3月,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高度重视和持续改进对“中国制造2025”的金融支持和服务,促进制造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近年来,作为青海省经济发展重要引擎的海西州制造业乘着循环经济试验区和“一带一路”的东风,完成了资源战略转化初期和快速成长阶段,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目前,分析海西州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情况,研究提高其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海西州制造业发展环境综述
(一)政府层面
1.《中国制造2025》及其配套政策从国家层面为制造业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等为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其后,《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财政部等16部门《关于发挥民间投资作用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中国制造2025》配套工程实施指南等配套措施相继出台,为海西州制造业的再次腾飞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其发展迎来了春天。
2.地方政府综合施策为制造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一是确立目标。海西州政府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大力发展“海西制造”“海西定制”,并确定了“十三五”海西振兴发展的工业制造业预期目标。二是实施“双百”项目。海西州积极实施“百项改造提升”和“百项创新攻坚”项目,全州81个重点项目纳入省级“技术改造、创新攻坚”,稳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三是纵深推进国企改革。制定出台了《海西州国有企业改革总体方案》《海西州州属国有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建立了国资监管权力责任清单,健全法律顾问制度,进一步规范出资人财务监督管理。四是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积极通过夯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两化”融合、强化政策服务支撑和壮大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积极推进海西州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步伐,提升行业发展的整体竞争优势。五是推进减税降费。通过出台新环保13项措施、建立专项资金等措施积极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切实减轻企业成本负担。全面协调落实“营改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进口科研设备税收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制造业税费负担。
(二)金融层面政策支持
1.系列指导意见吹响了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冲锋号。人民银行与15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发揮民间投资作用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指导意见》基础上,于2017年3月,又联合四部委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高度重视和持续改进对“中国制造2025”的金融支持和服务,成为金融机构满足“中国制造2025”全方位、全流程、多样化金融需求的灯塔,吹响了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冲锋号。
2.区域机构多措并举为制造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一是深入调研,强化指导。为了精准发力,支持海西制造业发展,人民银行海西中心支行经常深入金融机构和制造业企业深度调研,连续三年出台年度信贷增长指导意见,提出金融机构支持方向和重点。同时,大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制定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绿色金融示范点实施方案》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绿色金融示范点建设任务分工》,为制造业的发展进一步奠定坚实的金融基础。二是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人民银行海西中心支行通过举办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筛选意向发债备选企业、争取政府建立直接债务融资发展基金、争取发债参与机构费率优惠等多种途径,积极推进非金融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推广中征应收账款融资平台,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三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提升金融机构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实力。截至2019一季度末,人民银行海西中心支行可操作政策工具包括新增宏观审慎评估、扶贫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头寸再贷款、再贴现等新型品种。2015年至2019年一季度累计投放各类再贷款26.89亿元,高于2012年至2014年累计发放数9.47亿元,增长54.36%。积极办理再贴现业务,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再贴现余额6.99亿元,较年初增加3.99亿元,增长133%。四是协调金融机构稳定融资成本。人民银行海西中心支行积极与州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沟通协调,指导金融机构持续推进减费让利及各项融资服务配套机制,帮助企业提升议价能力,促进海西州制造业企业融资成本总体保持平稳。2015年至2019年一季度,除2018年较2017年有所上升外,海西州加权平均利率均处于下降趋势,2019年一季度,海西州加权平均利率为5.02%,较上年末下降0.21个百分点。
二、海西州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制造业是海西州经济发展的根基
海西州制造业发展经历了规模从小到大、布局从分散到园区化、生产方式从粗放式到集约型、绿色化发展阶段。目前,全州已构建六大产业体系,形成一定规模的制造业产业结构,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据了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制造业已成为全州经济的根基、城市竞争力的支撑点和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全州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立州之本、兴州之器、强州之基。
(二)制造业产业持续发展壮大
近年来,海西州重点围绕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加快培育壮大锂电材料、镁系材料、储热熔盐等新兴产业。围绕新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发展光伏、光热、风电、风光互补及其装备制造等新能源产业。着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壮大,2018年,海西州共有98个项目纳入省级“百项创新攻坚、百项改造提升”工程,进一步促进全州制造业产业的发展壮大。
(三)智能制造平稳发展
截至2019年一季度,海西州装备制造业企业共有21家,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重点企业14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重点项目11个;仅2017年,全州装备制造项目实施9个,累计完成投资16.95亿元,实现产值11.98亿元。
(四)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建成投试20万吨硫酸钾镁肥、金属镁一体化、盐湖碳酸锂、恒信融碳酸锂等重点项目;建成3000吨枸杞酵素,培育枸杞精深加工企业14家,建成500吨食用红花油、10万吨生物有机肥等。盐湖化工、石油开采、煤炭开采等传统产业占全州工业的比重由上年的87.4%下降到85.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三、海西州20户样本企业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考虑到行业代表、综合分析的简易程度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了全州20户企业作为样本,涉及钾肥、盐湖化工、纯碱、煤炭、油气化工、有色金属、水泥、氯化钙及氯化镁等行业,其中钾肥企业5家、盐湖化工业企业5家、碱业企业3家、煤炭企业2家、油气化工2家、有色金属冶炼企业1家、水泥制造企业1家、氯化钙及氯化镁制造企业1家。截至2019年一季度,样本企业注册资金62.0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3.23亿元,同比增长1141.9%;从业人员共计30894人,同比下降91.15%。
(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1.六成企业生产总值不同幅度上涨。截至2019年一季度,20户样本企业中,12户企业因技术改造、优化生产工艺等原因使生产总值不同程度上涨,其中ZYKJ涨幅最大,达1267.31%,带动整个样本企业产值合计增长1622.92%。诸如DCHDKY等个别企业因市场产品价格过低、原材料品位过低等多种原因,停工时间较长,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
2.七成企业生产总成本增加。截至2019年一季度,20户样本企业中,14户企业受设备更新、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上升、运费提升等多种因素影响增加了生产总成本。只有三成企业因融资成本减少、享受税费优惠政策、提升生产效率等多种原因节约了生产成本,其中BDJF企业生产总成本下降了23.82%。
3.近六成企业单位产值综合能耗降低。截至2019年一季度,20户样本企业中,11户企业因技改等原因,有效降低了单位产值综合能耗,占据样本企业的55%,接近六成。其中XYYSJS企业在2018年进行技改,将原有的鼓风炉工艺升级为侧吹还原炉工艺,粗铅产量增加,单位产值综合能耗降低。
(三)金融支持情况
1.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增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一季度,海西州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样本企业的贷款余额为62.35亿元,同比增长6.5%,促进企业技术升级改造,为企业纾困解难。如,样本企业中的ZXGA是盐湖锂资源开发的典型代表,2015年以来,为解决该企业追加投资扩大产能资金困境,授信银行创新融资方式,為其实现融资租赁融资3亿元和收益权理财项目融资1.5亿元,有效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题。
2.企业融资成本总体稳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观感有所缓解。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企业表示,随着市场资金利率上行后回落、银行持续推进减费让利及各项融资服务配套机制日渐完善,2017年以来,企业融资成本总体保持平稳。同时,受融资成本趋稳因素影响,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观感有所缓解,有65%的企业表示,银行融资难度不是很大。海西州利率监测结果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观点。2015年-2019年一季度,全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除2018年有所上行外,其余时间均处于下降趋势,截至2019年一季度,全州加权平均贷款利率为5.02%,较2018年末下降0.21个百分点。其中仅2015年—2017年执行基准利率及优惠利率的贷款占比较2014年提升15.6个百分点。
四、金融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瓶颈
(一)县域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抑制金融作用的发挥。
海西州西部地区拥有大柴旦工业园区,集合了冷湖滨地钾肥、泓景化工、兴华锂盐、柴达木硼化等一批优质制造业企业,仅大柴旦行委共有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但是西部金融资源配置欠佳,与制造业发展规模难以匹配,抑制了金融作用有效发挥。其资源配置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组织机构配置不均衡。截至2019年一季度,全州金融机构基本集中在两市三县中,西部一市一行委的金融组织体系极不健全,目前只有1家中国建设银行、1家农村商业银行、1家工商银行和1家邮政储蓄银行的分支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准金融机构为零。二是信贷资源配置不均衡。截至2019年末,预计全州贷款的49.14%集中在制造业中,西部一市一行委制造业贷款合计1.52亿元,仅占全州227.56亿元制造业贷款的0.7%,冷湖制造业贷款余额甚至为零。
(二)信贷政策导向与部分产业发展方向相悖。
海西州煤炭、水泥、钢铁等行业既是政府大力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也是信贷政策限制或者禁止投入的类型,一直以来,这类产业的发展方向与金融机构信贷政策导向之间呈现一种悖论特征,并在政府提倡和信贷限制的夹缝中艰难发展。一方面,海西州煤炭、水泥、钢铁等产业成为海西制造业产值主力军、利税上缴大户和解决就业的重要支撑力量,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出了重要贡献,加之海西煤炭资源丰富,政府积极将其作为产业调整的重点项目大力扶持,也希望全州金融机构给予大力信贷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按照信贷监管要求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项目的贷款。
(三)银行信贷产品与企业转型升级需求不匹配。
调查显示,州内制造业企业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融资,但融资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银行贷款期限与企业转型升级、技改资金期限不匹配。通常金融机构对企业贷款以1年期及以内的短期贷款为主,而企业技改、转型升级投资通常需3-5年。二是部分银行对产能过剩行业实行“一刀切”,转型升级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支持。金融机构严格落实信贷政策,对产业过剩行业企业实行严格的名单制管理,对名单以外的企业贷款只收不放,名单内的企业以维持存量贷款为主,受限企业难以获得新增中长期贷款用于技术改造升级。
(四)单一性融资渠道难以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多元化融资需求。
海西州直接融资规模虽然有所扩大,但发展速度明显滞后,间接融资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融资结构始终没有改变。直接融资主要集中于两家国有上市公司和政府平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通过全国股票市场融资仍是空白;非金融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推进速度落后于制造业发展需求,难以满足制造业发展的多元化金融融资需求。[1]
(五)制造业发展自身瓶颈制约金融支持效率
主要表现为:一是集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延伸欠佳。虽然海西州已建成“四区一园”产业集聚制造业发展态势, 但是受制于多种因素影响,集群水平还不够强,产业链延伸亟须加强,与产业相关的配套建设不足。同时,专业的财务公司、物流公司、法律、咨询等配套服务型企业发展缓慢,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科技支撑及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全州制造业产业科技支撑力度欠佳,创新体系建设缓慢,亟待增强资源精深加工和集约开发关键技术及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关键技术方面的科技研究力度。三是企业投资意愿减弱,项目推进难度大。央企省属企业西部矿业、盐湖集团、青海油田等企业投资幅度放缓;有些企业对投资前景信心不足、投资意愿减弱,影响续建项目开发建设进度,新建重大项目接续乏力,投资高速增长缺乏支撑后劲。
五、金融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
(一)稳健货币政策和高压监管环境下寻求制造业发展的新突破
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对信贷投放严格要求的高压监管态势限制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能力,有效防范了潜在的银行贷款坏账风险,但是合理的信贷投放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职责所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深刻理解稳健货币政策和信贷监管政策的内涵和外延,深入分析全州诸如水泥、煤炭、钢铁等类企业的发展进度和阶段性特征,对于市场前景好、产品质量高、企业有信用,但暂时有困难的企业,金融机构应给予支持,积极提供相关产业循环发展、资源整合、技术改造项目贷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避免“一刀切”。尤其是对于科技能力强、生产效率高、发展规模大、环保和安全性能达到国家及地方规定、具备较强债务偿还能力的相关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应给予信贷支持。通过注入信贷资金的“活水”,实现相关行业企业的资源整合和行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全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支持效率
1.政策倾斜引导金融支持。巧借“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丝路基金”等的有利契机,利用海西西部靠近新疆、甘肃等的区位优势,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做好海西西部制造业企业的支持工作,弥补海西西部金融组织体系“残缺不全”的结构性缺陷。考虑选择西部制造业较为集中的行委先行试点,并逐步推行,创造金融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良好金融环境。
2.提升准金融机构的利用效率。全州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和典当行的业务大多集中在德令哈和格尔木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准金融机构在西部三行委拓展的空间大。建议通过放低准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的审批条件、减免税收、享受农村金融机构增量奖励政策等多种手段引导州内规模较大的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在西部开设分支机构,增强西部支持制造业的金融力量。完善融资担保业务,积极推动开展各类权利质押、动产抵押等业务。
3.域外合作壮大金融实力。海西三行委毗邻甘肃敦煌、新疆巴州,区位优势较为明显,建议海西州政府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与甘肃敦煌、新疆巴州的沟通联系,建立三地金融机构相互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金三角”模式,给予跨省异地支持的金融机构一定的优惠政策,提升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增强金融支持制造业的实力。
(三)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1.推行制造业信贷主办银行制度。借鉴金融支持精准扶贫主办银行制度,建立制造业信贷主办银行制度,对安全生产达标、环保符合要求、企业发展前景好等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经放贷人联合委员会和借款人协商确定一家主办银行,并由主办银行牵头组织其他放贷银行联合确定对借款人企业的合理授信规模、融资成本及救助措施,以满足企业信贷需求。
2.建立抽贷、压贷提前告知制度。2016年起,河南省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缓解企业融资难题,保障企业资金链的健康,推出抽贷、压贷提前告知制度,要求金融机构对正常还本付息且整体授信条件未发生变化的企业原则上不予抽贷、压贷或变相不续贷,确有必要而提前收回贷款、抽带、压贷的要提前15日报告相关部门。建议海西州积极学习河南省经验,结合海西实际,建立符合海西制造业发展的抽贷、压贷提前告知制度,确保制造业企业资金链条的健康完整。
3.科学确定信贷期限。全州制造业企业因资金、技术、行业特点等多种原因,发展进度不一,面临的阶段性难题也各不一样。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实际发展的资金需求,合理确定信贷期限,避免一刀切。同时,推动银行业机构创新项目银团贷款、技改专项贷款等信贷产品,满足制造业技改等中长期融资需求。
(四)拓展融资渠道,提升融资能力
1.继续发挥中征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平台作用。经过近3年的积极推广,使一部分企业和应收账款成为融资的获利方,盘活存量应收账款的同时也缓解了参与企业的融资难题,金融机构也通过该平台提高了判断企业信用状况的效率。但是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型企业和银行应用积极性不高,平台利用效率欠佳。建议人民银行加强与政府的沟通,推动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加大对平台的推广应用,使其成为支持制造业发展的一把利剑。
2.积极推行供应链融资业务。近年来海西州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因多种原因金融支持力量相对欠佳。金融机构应科学分析产业发展的特点,围绕全州高成长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择优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
3.发展融资融券业务。政府、人民银行、发行方、承销方及其他相关部门联合,支持制造业重点领域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公司债券、中期票据、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等工具直接融资。
(五)推行综合性扶持政策,提升海西制造业“自我造血”能力。
1.强化制造业产业的政策支持。运用财政、土地、税收、生态等综合性扶持政策,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及产业配套项目建设。
2.加强资金支持力度。重点加强对科技型制造業企业,尤其是企业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如,尝试建立支持制造业发展的信贷补偿财政专项基金,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制造业发展。
3.加强企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提高城市教育费附加使用效率、表彰奖励、税收优惠、增加财政投入等多种手段鼓励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事业单位人员自主创业或到企业工作,加大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
注释:
[1]该段引用自《海西州支柱行业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韩向国.乌海市金融支持制造业的调查与思考[A],北方金融,2017(9):93-96
[2]刘佳宁.新常态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撑[J],广东社会科学,2016(01):46-54
[3]金雪军.郑丽婷.推进金融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J],浙江经济,2015(24):52-53
[4]尹进鹏.海西州重点支柱行业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A],青海金融,2016(5):19-22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海西州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