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教学的一点尝试
裴树立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将诗歌鉴赏化难为易呢?
一、结合背景,触及诗人的灵魂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因此,要了解一些诗歌作者生活的朝代、生平,以及与诗有关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要知晓不同作家由于社会地位不同,经历不同,人生观不同,作品风格也会不同,比如李白与杜甫。我们如果了解了这些情况,读诗时与之联系起来,真正做到“知人论世”,触及诗人的灵魂,把握作者的情感,深入理解诗歌也就不是难事了。
例: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古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该诗的作者王昌龄,作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大家都不陌生。他的边塞诗,或是塑造边塞健儿的英雄形象,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或是反对穷兵黩武,反映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联系该诗的第二、三句,可以看出,本诗主要表现戍边将士浓郁而缠绵的乡愁,扣住这一点,答案即可组织为: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二、发挥想象,走入诗歌的意境
读诗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例:阅读下面的诗歌,试分析其意境。
漫成一首
杜? 甫
江月去人只數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试分析这首诗歌的意境。
本诗写夜泊之景,一句一景。通过想象,答案可以组织为:诗歌通过写月、灯、鸟、鱼四种景物,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和对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
三、抓住诗眼,体味诗歌的内涵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也最关键的一个字。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诗眼一般在什么地方呢?一般在动词上。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所以鉴赏诗,首先要在动词上下功夫。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赠张丞相》)中的“蒸”和“撼”。
四、进入角色,引起学生的共鸣
古诗绝大部分是抒情诗,因而语文教师要先将自己进入角色,通过自己的吟咏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朗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要把“悠然”二字拖长声调,体现陶渊明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情,让学生理解那种蔑视官场、寄情山水的高风亮节和优美意境。
当然,诗歌鉴赏的方法远不只这些。不管用什么方法,最终要落实到理解和背诵上来。方法要多样,运用要灵活,要有创造性。只有这样,诗歌教学才可能走出目前的误区和迷茫,才可能真正完成“新课标”的目标要求,也只有这样,才可能让诗歌走进学生的心灵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