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研究

    朱丹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20)04-007-02

    摘 要 政治思想作为党建工作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另外,在企业发展中,文化建设与政治思想工作均为企业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运用政治思想有助于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够增强企业的管理,提升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基于此,文中立足于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异同点,重点分析了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关键词 企业 政治思想 企业文化 关系

    企业的发展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企业还是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必须基于文化的引领,才能够推动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企业文化还可以规范职工的行为,如果企业文化赢得了员工的认可,还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有助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政治思想是我国经过长时间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优秀文化,因此,将其应用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既有利于提升职工的政治思想覺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还能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国民经济水平。基于此,文中针对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展开了分析。

    一、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与企业文化概述

    (一)企业政治思想工作

    政治思想工作在推动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着有效的作用,另外,还是企业提升社会经济效益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正面的政治思想能够为企业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奠定坚实基础。除此之外,政治思想工作还有助于推动企业的改革,促进其获得长远发展。

    (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阶段形成的一种思想精华,是企业职工树立的相同价值观和产生的共同认知,另外,良好的企业文化既能够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有助于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1]。除此之外,企业政治思想工作还同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就企业的发展而言,二者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将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同企业文化进行有机结合。

    二、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相同点

    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均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的因素,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分析人的思想与行为,充分激发人的热情,主张人们之间构建一种和谐关系, 培养员工的团队合作意识,关心人、培养人、塑造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国有企业在以往的政治思想工作中不仅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而且还培养了更多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从而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促进企业发展以及提升员工素质方面做出了历史贡献[2]。

    三、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不同点

    (一)主体不同

    企业文化建设主要以企业整体为主体,特别是由企业行政主管全权负责;而政治思想工作却以企业党组织为主体,由党的书记全权负责。

    (二)对象不同

    企业文化不仅具有深刻的内涵,而且范围也比较广泛,其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而政治思想工作却主要负责提高企业党组织的战斗力,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引导职工全面落实企业各项工作。

    (三)任务不同

    企业文化建设属于企业的自发行为,以提高其综合竞争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而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却以落实党的核心工作以及完成上级党委安排的工作任务为根本目的。

    (四)方针不同

    重塑优秀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方针;加强与创新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3]。由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新问题,因此,也大大地增强了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针对性、多变性以及差异性,从而对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以往的政治思想工作无论是在形式、内容,还是在方法方面均无法适应当代的经济和组织形式以及多样化的利益分配关系,因此,应该及时创新形式、内容与方法。

    四、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政工作是不可分割的,思政工作是验证企业在发展中是否与时代发展需求相符合的基础,另外,还有助于丰富企业文化内涵,确保企业文化可以对企业发展发挥出有效的引导作用,增强职工的凝聚力,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此外,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还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构成部分[4]。现如今,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构成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因此,为了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十分有必要加强对企业文化与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建设。

    五、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

    第一,在企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升所有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充分调动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稳固的思想基础;另外,企业文化建设一直以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为依托。因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为此,在企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应该将文化建设同政治思想工作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来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既能够让所有职工基于正面思想的指导,形成积极的工作态度,同时还可以将其智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工作效率。由此可以看出,当代企业文化建设和政治思想工作的对象是相同的,均为企业职工。

    第二,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和文化建设都属于意识。辩证唯物主义指出,意识形态建设一定会对物质建设发挥出促进和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既促进实践工作,同时还反作用于实践。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和政治思想工作实际上均是为企业发展提供意识形态层面的服务,即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立足于微观层面来看,就是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来激励职工,让他们能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高本身的责任和创新意识,并将其培养成当代优秀人才,从而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建设和政治思想工作的目标是相同的,也就是促进企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稳定发展[5]。

    第三,在企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政工作的工作對象以及方向是相同的,因此,两者的工作方法也是一致的。比方说,宣传国家各项政策以及发展形势,针对职工组织开展培训教育、激励体系和社会道德法制宣传等活动,这些均为企业文化建设和政治思想工作中的主要内容,恰好通过开展这些实际工作,才有效地实现了企业文化建设和政治思想工作目标。

    第四,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基本环境均为固定的。在企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企业本身的环境主要以内部和外部环境为主。站在外部环境的层面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建设和政治思想工作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建设进入新常态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为宏观背景;站在内部环境的层面可以看出,二者均将企业改革逐渐深入的环境为切入点。因此,立足于环境这一层面可以看出,应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来开展这两项工作,并将切入点找准,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人文关怀。

    六、处理企业文化建设和政治思想工作关系的有效策略

    在企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往往将企业精神和理念的巩固作为重中之重,另外,还比较提倡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从而能够让所有职工均能够充分意识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本身在企业当中能够获得的发展以及利益。因此,先进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够赋予企业政治思想工作更多的活力,丰富其内涵;而且基于企业文化建设还有助于规范职工的职业行为,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让其更加认可企业精神和价值理念,从而能够为企业开展政治思想工作构建一个高效的平台。

    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依托,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一定要按照企业发展目标和职工的需求不断地加以创新,以此来激发职工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从而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与先进的企业发展理念相结合,立足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进行创新,进而既提升了企业政治思想工作效率,同时还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扩大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领域,不仅如此,还有利于增强其影响力。

    为此,在企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必须将政治思想工作同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通过开展思政工作强化职工的凝聚力,从而让所有职工形成合力,以此来推动企业文化的和谐建设;另外,还应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丰富政治思想工作的内涵,提升所有职工的思想意识,进而为企业发展打下稳固的人力资源基础。总之,要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政治思想工作进行有机结合。

    七、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政治思想工作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虽然两者的工作方式和内容有所不同,但是整体目标、环境背景以及对象范畴却是相同的,因此,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必须将政治思想工作同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促进作用,从而为企业发展创建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打下稳固的人才基础,让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长远。

    参考文献:

    [1]唐金湘.企业文化与地方民俗文化整合模式研究[J].管理观察,2016(28).

    [2]许爽.企业文化落地对比——以青岛啤酒和百威啤酒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6(27).

    [3]陈琛.浅论企业文化建设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经营管理者,2016(27):20.

    [4]王正夫,周秀红.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创新的系统构建[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4):1278-1279.

    [5]刘伟.浅谈如何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J].东方企业文化,201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