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穿越”教学例谈
丁翔
一、引导诵读感悟,进行“穿越”教学
文言文具有含义丰富、语言简练且富有音律美的特点,教材中的文言文更能够体现这些特征,其欣赏价值以及艺术价值均非常高。当将书籍读过百遍,其中的内涵才能明了。
例如,在对《岳阳楼记》《爱莲说》《陋室铭》等经典名篇进行教学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于阅读之中感受作者的深刻含义以及情感世界。又如,在对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进行教学时,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多次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之中对文章的感情有更深层次的把握,学生不仅了解到了21个“也”字的深刻含义,把握了文章的主旨所在,还对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情感产生了共鸣。由此可见,阅读着实为学习的根本。
二、借助有效情境,进行“穿越”教学
在过去的语文文言文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通常情况下都会在课上为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文章,而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这些知识,因此许多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缺乏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整篇文言文被肢解,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宏观意识,无法把控文章的整体思想。教师此种教学方式只可以确保学生了解某個字词的具体语义以及用法,却不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而这与文言文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大大降低了文言文教学的质量。若想改变该情形,语文教师应当创设与文言文相关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切身感受作者的情感,仿佛与作者面对面谈话,该种教学模式才能对学生理解文言文以及体会文言文情感起到帮助。
例如,在对《伤仲永》进行教学时,教师以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工具,为学生介绍了伤仲永所处的弱视教育的背景,人即使天资聪颖,但是后天不提升自己,最后也只能是平凡人的结局。此时,学生心目中的作者形象便变得更加丰满和立体,学生也会更加轻松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对于文章理解的深度也会更深。
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在引入部分为学生介绍文言文作者的大致境遇、时代背景,以及与文言文内容有关联的历史事件等,使文言文作者所处的时代风貌跃然纸上。教师在还原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给予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除此以外,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自行选择所扮演的文言文中的角色,共同将文言文中的事件还原出来,以便使学生对文言文有更加直观和清晰的认识。此种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获得了更多学习的体验感,凸显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关注积累沉淀,进行“穿越”教学
语文学习与基础知识的积累分不开,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如此。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以及意义丰富的特征,学生有一定的积累作为知识储备,才能够将文言文学习得更好。
例如,《出师表》中的“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中的“论”可以作“判决”解释,而“每与臣论此事”的“论”字可以作“议论、谈论”的意思来解释,此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在文言文语言中十分常见。除此以外,通假字现象也十分多见,例如,“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的“阙”通“缺”,意为“缺点、不足”,“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简”通“拣”,意为“挑选”。还有许多古今异义的词会使学生感到疑惑,例如,“卑鄙”在今义代表恶劣,具有贬义色彩,而“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则代表见识短浅,并没有其他的感情色彩。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很多差异,而学生只有将语言规律烂熟于心,才可以提高掌握文言文的能力。
四、组织自主探究,进行“穿越”教学
南北朝的刘勰曾经作诗点名文章中蕴含情感的重要性,“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诉衷肠。”读者必须在阅读文章时感受文章的情感,才能够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既应当组织学生重点学习文言文中的重难点字词,还要为学生介绍有关文言文背后的相关历史故事以及背景,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寄托于文章中的情感。
例如,在对《陋室铭》进行教学时,首先设计如下问题提问学生:文章中的陋室具体是哪种样子的?作者又是怎么在陋室中生活的?作者创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阅读可以发现作者的性格特征如何?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查阅工具书籍,首先独立阅读,然后以小组形式讨论,最终学生总结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特点,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完成了文言文学习中感受作者情感的学习任务。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文言文教学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地位,从品评词句、巩固基础、自主探究以及多方位阅读等几大方面开展文言文教学,必然会使文言文教学变得愈加高效,教学质量越来越好。
[作者通联:武汉市粮道街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