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素养下的单元教学任务群设计

    蔡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中,强调“要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努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語言文字运用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笔者认为,一线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新的课程标准,努力改变教学方式,从传统的重视教师如何“教”转变为着力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学”。设计学习任务群,就是很好的途径。新课标设置了18个学习任务群,以专题的形势,以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今年9月开始,全国有6个省市开始使用新高考的新教材,多数省份虽已经实行新高考,但使用的还是旧教材,这些省份的教师也要自觉地更新教学观念,从学习任务群入手,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实现与新高考的对接。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旧)必修一的第二单元为例,探讨如何设置学习任务群,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

    第二单元是文言文单元,该如何设计学习任务群呢?私以为,学习任务群就是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任务群不妨围绕核心素养四个方面来设计。

    一、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语言的习得、建构与运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古汉语是阅读文言文的载体,是理解、传承传统文化的钥匙,所以通过任务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梳理,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夯实语言的功底。通过归纳总结,学生慢慢习得学习文言字词的方法和策略,最终达到“自能阅读文言文”的目的。

    任务一:请结合注解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本,画出初中学过的文言字词,积累一词多义,归纳各种文言现象。

    目的:让学生自主建构文言词汇并归纳文学现象,逐渐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疏通,注意已有知识的再现,辨识,就有了建构的基础。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和“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荆轲刺秦王》)两句中“微”的用法和意义相同,都表示否定假设,可译为“如果没有”。多数学生能画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过去积累的知识,对现在的学习有帮助,今天积累的字词又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这是学生建构文言词汇的要求,也是学生在不同语境中把握语义的要求,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读懂文言文的大意。文言字词,一般都有多个含义,这些含义一般与基本义相关,通过引导学生留心积累一词多义,对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裨益。如“顾”字,学生初中时接触过,本单元中,“顾笑舞阳”一句,顾,回头看的意思。这是“顾”的基本义,基本义又可引申为“看”,如“君臣相顾,泣下沾襟”。学生再去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中的“顾”字,解释为“探望,拜访”,就很好理解了。

    当然“顾计不知所出耳”,一句中的“顾”,表轻微的转折,相当于“不过”,这里,“顾”是虚词,学生需特别注意。至于“照顾”这一义项,学生都能掌握。

    归纳一词多义,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提高其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归纳特殊句式。这里说的特殊句式除了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外,还应该注意固定句式。初中的教学,淡化了语法教学,到了高中,学生接触的文本多了,遇到的特殊句式也多了。如果直接讲语法,学生可能不好接受。但学生积累了具体的语言材料后,老师再适当点拨,学生就能很好掌握。

    一开始,可以让学生把本单元出现过的特殊句式都找出来,然后,再适当归类。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若属皆且为所虏”“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为”“为……所”和“见”这两类被动句,学生理解句意后,抓住标志,很容易掌握。当然还有“夫晋,何厌之有”“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结合学生学过的“何陋之有”等,宾语前置就很好掌握。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归纳,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需前置的规律。

    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文言文学习,完成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仅仅解决了“言”的问题。学习文言文,当然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要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此过程中,通过任务群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精神,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任务二:细读《荆轲刺秦王》一文,结合下面的材料,谈谈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目的:引导学生广泛利用学习资源,精读文本。培养学生辨识、整合信息的能力,并能辩证地对待他人观点,提出自己个性化的观点。

    1.材料一:柳宗元的《咏荆轲》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2.材料二:陶渊明的《咏荆轲》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3.材料三:左思的《咏史·其六》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4.材料四:

    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这里,首先需要学生通过古诗文阅读,去把握古人的观点,以及支撑观点的理由,然后结合自己阅读课文的体验,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独立思考,辩证地看待古人的观点,并结合当下表达自己的见解。

    任务三:项羽说“此乃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请结合《史记·项羽本纪》的内容以及下面的相关链接,分析项羽的形象,探究项羽失败的原因,说说对你有何启发。

    目的: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并完善自己的价值观。

    相关链接:

    1.《史记·项羽本纪》(略)

    2.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三、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任务四:分析项羽(烛之武、刘邦、荆轲)的人物形象,并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形象的?

    目的:结合文本分析主人公的形象,要求学生能读懂文本,并能客观、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而分析如何塑造形象,是引导学生从写法上去把握写作技巧,为自己创造形象做准备。

    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任务五: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联系阅读材料,谈谈烛之武、荆轲、刘邦、项羽四人,谁是你心中真正的英雄?为什么?

    目的: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理解与传承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烛之武的以国家利益为重,荆轲的不畏强暴,敢于反抗,刘邦的善于听从他人的意见,重视民生等,都可以作为标准来谈。

    任务六:请联系当下,以“我心中的英雄”写一篇文章。

    作者通联:福建长乐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