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智相见”的音乐本体与文化语境

    吴梦琪

    【摘 要】“民族音乐学”最早是由于西方学者对非欧音乐文化的好奇使之探索和研究的新生学科,因音乐本体与相关学科等问题逐渐发生裂变,传入中国后,同样的问题甚至更加严峻的形势摆在中国学者面前。本文就20世纪中西方学者对音乐本体与文化研究的争论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音乐本体;文化语境

    中图分类号:J607文獻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1-0080-01

    一、关于西方“两大阵营”的辩论

    关于“民族音乐学”学科的研究重点与方法等问题,西方历史上逐渐出现了“两大阵营”,即:以梅里亚姆为首的“人类学派”,与利斯特为代表的“音乐学派”。

    (一)“人类学派”

    所谓“人类学派”的研究方向是在文化背景下研究音乐,即音乐作为一种文化。除了许多人类学家学者的背景之外,其可能与传统“整体论”和“功能主义”人类学研究概念的影响有关,同时也与同时代的认知人类学和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影响有关。就其“功能主义”(文化与社会的有机统一[1])和“整体主义”而言,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将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任何文化元素的研究都应该融入整体文化中去理解,不应与其他文化元素分开。音乐是人创造的产物,须与人类学相关,而人类学须与社会和文化因素密切相关,研究“文化中的音乐”必然会将音乐本体论置于其文化语境中。因此,在对待音乐的态度上,人类学派学者一般不把他们视为独立于文化森林的“纯艺术”。其可以从多维、多边,系统观察的全息视角进行研究,但当人们仅从整体论或功能论的浅层次来看,有时容易“见林不见木”。

    (二)“音乐学派”

    “音乐学派”的学者更愿意专注于“音乐本体论”的研究。胡德强调:民族音乐学领域的研究主题是音乐。虽然其可能包括对这些主题文化相关领域的研究,但实际上永无止境,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主题还是音乐。同时,内特尔强调:让西方人同时成为研究各种音乐文化的专家,就如同让他们精通各种外语一样,这绝对没有可能。实际上,关于“多能”和“一专”的问题没有绝对答案,关键在于过程与方法是否更加合理。多能在于广度,一专在于深度,而更多时候需要兼顾并行,音乐不独立存在,同时音乐也不全部依附于文化。如果只关注音乐本身,就像那些长期走在“纯艺术”领域的音乐学家一样,有时容易“见木不见林”而忽视文化背景的存在[2]。

    二、关于中国“两大阵营”的辩论

    在西方民族理论的影响下,中国也逐渐形成了两派:一边是愿意接受西方音乐学并专注于音乐文化的研究——民族音乐学派;另一边坚持传统的研究方法,始终注重音乐本体的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派。这两个学派本应成为传统音乐理论及方法与民族音乐学理论及方法的合流[3],即“传统音乐理论学术思想的转型”,但现实是一方盲目“崇洋媚外”,另一方过度“自我封闭”。

    (一)传统音乐派(音乐学派)

    传统音乐研究更注重对音乐本体的研究,文化层面的关注较少。他们在分析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基础上,坚持学术研究方向,强调对律调谱器的分析和研究。同时,在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下还考虑了伴随音乐主题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研究。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者认为民族音乐学派偏离了轨道,是一种“去音乐化”或“泛音乐化”的学术研究[4]。

    (二)民族音乐学派(人类学派)

    民族音乐学更注重音乐文化的研究。杜亚雄提道:民族音乐学受民族功能学派的影响,突破了音乐学的局限,将音乐纳入其文化背景,以调查和探索其发展规律[5]。他们充分吸收并借用了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范式,将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运用到自己的学术研究中,更加强调音乐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音乐表演语境中分析其风格特征和文化的深层内涵。高厚永先生认为民族音乐学这个概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和“亚非音乐研究”领域,并且还使其更加宏观、开放。高先生的初衷是为了促进民族理论与传统音乐理论的互补效果,结果却不尽其然,也许是一些学者“会错了意”。这一现象不仅损害了民族音乐学本体论的宽容和包容性质,还外在地损害了一些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理论家的主体亲和力[3]。

    笔者认为,他们之所以产生分歧也许和民族音乐学进入中国的时间有一定的间接关系,当时的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时期,类似于五四文化运动思潮。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理论与西方民族音乐学理论的起源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因此,西方民族音乐学中的学科理念和方法论并不全都适用于中国,我们既不能盲目地做西方学术理论体系的“拿来主义”,同时也不能一味地排斥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对于中国音乐理论所给予的研究启示与贡献。

    参考文献:

    [1]项阳.功能性·制度·礼俗·两条脉[J].中国音乐,2007.

    [2]杨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3]伍国栋.得失有三思皆可以为鉴[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

    [4]赵书峰.再思中国民族音乐学的“本土化”问题[J].民族艺术研究,2018.

    [5]杜亚雄.中西民族音乐学家研究范围之比较[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