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情境下移动电台对文学的影响
崔佳琪
【摘要】新媒体是时代和社会催生的产物,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广泛性、个性化、虚拟化等特点。移动电台作为新媒体中的一员,不仅是供人们娱乐和消费的工具,同时也在当代社会担当起文学传播的媒介功能。移动电台将阅读文本转化为有声读物,有效提高了文学的影响力,但其易受经济利益驱动这一特质,也促使了文学媚俗化现象的产生。
【关键词】移动电台 新媒体 文学传播 荔枝FM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学作品作为客观的审美对象,其价值的真正意义并非仅仅是作品本身,一部作品只有经历过接受者的再创造后,才可以成为完整的作品,即“艺术作品的美在于审美特质和审美知觉的结合”,①因此,文学传播媒介在实现作品价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纵观中国文学史,文学传播媒介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经历了口耳相传、印刷出版传播、电视传播等各个阶段。时至今日,新媒体情境下产生的移动电台,无疑成为文学传播的新兴媒介。移动电台作为自媒体,凭借其个性化、多元化、广泛化等特点,将传统的阅读文本转变为有声读物并快速传播,提升了文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力。但由于移动电台的利益化、虚拟化等特点,也促使一些高雅文学失去自身审美意蕴而向媚俗化的方向发展。下面以广州市“一把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荔枝FM为例,探究移动电台在当代社会对文学的影响。
一、移动电台“新声活”促进“文学活”
(一)移动电台增强文学传播的时效性
当代社会由互联网串联一切,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医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需依赖互联网而繁荣发展,网络的便捷性、分享性、快速性,促使文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社会群体中广泛传播。荔枝FM便依托网络优势,实现“互联网+电台+文学”的完美整合。
电台主播将经典文学作品转变为有声读物,将其归入“文学”专栏中,收听者只需点击“文学”标签,便可随时随地收听喜爱的文学作品,因此用户的收听过程便是文学作品传播的过程。与此同时,移动电台还与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绑定在一起,这便再一次扩大了文学的辐射范围。如荔枝FM“搭上了微信的快车,以微信公众平台收听电台的卖点,借势于社交力量快速获得粉丝。同时,用户生产内容(UGC)模式让众多传者们成为义务推广员,产生蝴蝶效应。”②在此基础上,许多移动电台还会与一些知名作家、专业媒体人进行合作,在移动电台开设专属节目或定期直播,通过名人效应为文学传播造势。荔枝FM“文化”专栏中“一个人的书房”“静听书屋”就是以定期录播经典文学作品为主要风格的个体电台,截至2017年初,其播放量已分别达到3193万和785万人次,由此可见移动电台对文学传播的巨大推动力。
新媒体情境下的移动电台突破了传统广播电台定时收听、传播单一的局限,采用点播模式,只需开启网络或预先下载便可在开车之余、跑步之余,随时随地欣赏经典文学作品。这便促使那些没有阅读能力(如老人、小孩),和有阅读能力却没有条件阅读文本的人群(如开车族),也可在闲暇之余接受文学的熏陶。移动电台的便捷性、分享性,促使文学的传播在时间上更迅速、范围上更广阔,有效提升了文学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
(二)移动电台促进文学欣赏的再创造
“文学的存在必须以广泛的读者群为基础,文学意义的凸显有赖于读者的静观、联想、思考”③不同的读者,因其文化素养、生长环境、个体性格的不同,对作品的欣赏感悟和再創造活动也不尽相同。传统的文学传播媒介如印刷出版,在传播文学作品过程中需要较长的时间、人力、物力,读者阅读过文本后,若想与作者或其他众多读者进行交流分享,同样需要经历非常繁琐的程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读者们对作品再创造后心得的分享,也不利于作家快速获得读者的反馈意见。
自互联网在社会中流行以来,上述问题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读者们通过方便快捷的互联网络,发布自己对某部作品再创造后的感悟,并时刻与其他读者进行线上交流,弥补个体对作品欣赏理解的不足,从而增强个体对作品的再创造能力。作家也会利用互联网在公共平台与读者进行交流,听取读者意见,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移动电台作为新媒体情境下的产物,在文学传播过程中,必然依托网络优势,促进文学欣赏者之间的交流。如荔枝FM中的收听评论功能,就是文学欣赏者进行审美经验分享的平台,用户在收听文学作品过程中,可以随时发表感想并与其他欣赏者进行交流,也可给主播留言,获取收听作品的相关信息。荔枝FM的这一互动过程,有效地丰富了文学欣赏者们对作品的理解,也有利于欣赏者对文学作品进行更加全面、透彻的再创造。
毋庸置疑,文学作品需要经过读者的接受和再创造,才会散发出作品独有的艺术魅力。移动电台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读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之间交流沟通的纽带,帮助每一位文学作品欣赏者在多元的交流中,全面理解作品,以更宽阔的视野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
(三)移动电台增加文学的审美意蕴
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区别在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与绘画、雕塑等直观的艺术不同,文学是通过语言实现其审美意蕴。在文学传播过程中,经由印刷出版传播的文学作品是无声的语言艺术,需要读者亲自阅读文本感受作品魅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情境改变了文学传播方式,移动电台的兴起也促使文学转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使欣赏者在声音的跃动中体味作品。
移动电台依据自身发展模式,将阅读文本转变为有声读物,实现了文学和多种媒体的整合,这不仅是时代变迁中文学为获得发展的一种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蕴。如荔枝FM的主播在录制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时,会依据作品内容为其配置相关的背景音乐,通过音乐渲染和音乐烘托增加作品的表现力,促使欣赏者在闭目冥听中生成审美想象空间。一些受过专业播音训练的主播在阅读文本时,还会对作品中的动词、形容词、拟声词等加以特殊化的处理,并通过语调、气息的变化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加以阐释,使文本在声音和音乐的律动中“活”起来,成为具有丰富审美韵味的文学作品。
移动电台促使由语言构成的文学,真正实现了再度经语言进行传播,这一过程是文学自身和时代、社会融合的过程,是欣赏者分享、领悟文学审美意蕴的过程,同时也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开掘并提升文学作品审美蕴藉的过程。
二、移动电台市场化导致文学媚俗化倾向
(一)受经济利益驱动,引起文学“祛魅”现象
移动电台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有效提升了文学的影响力,并在文学传播过程中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蕴。但是移动电台毕竟是在市场经济下发展起来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本质特征促使移动电台较易受经济利益驱动,因此在传播文学过程中,使一些高雅正统的经典文学失去原有的艺术魅力,而向媚俗化方向发展。
移动电台的运营商为保证产品运行、获取经济利益,多采用植入广告、粉丝打赏主播等多种方式,这就促使主播为获得更多的播放量,过度迎合听众的兴趣和需求。从移动电台传播的文学作品客体的角度来看,一些主播会放弃情趣高雅的文学作品,而热衷于通俗文学作品,如网络小说的传播。荔枝FM作为新兴移动电台,其“文化”专栏便是文学传播的主要平台,在此专栏中,部分主播会定期播放中国古典诗词和经典文学名著,但仍有多数主播专注于惊悚故事和网络小说的录播。经笔者调查发现,截至2017年初,荔枝FM中录播《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部小说的主播已高达二十余位,而专注于录播文学史巨人鲁迅先生作品的主播,却不足十人。通俗文学固然是文学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钢筋水泥建构的当代社会中,传播具有极高审美价值、可以全方位提升國民文化素养的高雅文学,更应是移动电台应该努力的方向。荔枝FM在传播文学过程中,体现出当代社会文学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但这类通俗文学的传播,势必也会阻碍高雅文学前进的道路。对比荔枝FM“文化”专栏中经典文学与通俗文学作品的播放量,便可发现:通俗文学作品更易获得较高的收听量。如:当《盗墓笔记》这部小说获得1018万播放量时,萧红小说《生死场》却仅仅拥有5000次的播放量。虽然作品的播放量与播客的宣传及知名度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如此巨大的悬殊也体现出荔枝FM在传播文学过程中对高雅文学的规避。当大众均去选择收听趣味性强、明白易懂的通俗小说时,高雅文学则处于受冷落的状态。笔者认为,若想更好地发挥移动电台传播文学的媒介功能,电台管理者就应在后台对“文化”专栏中的作品严加审查,避免良莠不齐的作品出现在此专栏中,这样才会让用户打开“文化”标签时,心无旁骛地欣赏高质量文学作品。
从移动电台主播的主体角度来看,部分主播为吸引粉丝、增加作品娱乐效果,刻意在解读经典文学作品时进行搞笑,这便让原本严肃的高雅文学沦为大众的玩物,同时也使经典文学作品丧失掉独有的艺术魅力。移动电台作为互联网时代传播文学的媒介,应有意识地担当起自身的传播责任,否则,经由移动电台传播的文学则很难起到应有的影响力。只有移动电台的运营商和电台主播有意识地去宣传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文学,移动电台才可成为文学传播的强大平台和文学爱好者们诗意的栖息地。
(二)个性录播模式下的作品错误解读
移动电台作为新兴媒体,短暂的发展中却能“俘获”众多用户,并在社会上引起浪潮,究其原因在于,它突破传统广播媒体繁琐滞重的录制程序和录音设备,由你播我听的单向接受模式转变为交互性极强的沟通模式,促使每一位使用者都可成为主播。用户只需一部手机和耳机便可依据个人喜好去录制节目,这促使移动电台形成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质,表现出百花齐放、包容万象的审美效果。但是,在这种个性录播的模式下,主播的文化修养、受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录播作品的质量,尤其对于定期录播经典文学作品的主播来讲,能否正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和创作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文学传播媒介如印刷出版,在传播文学作品过程中对传播内容均会几经检查,以确保无误,但是移动电台作为个性化极强的文学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只需经主播一人审定,因此对于文学作品传播和解读的出错率极高。以荔枝FM为例,作为2013年正式与用户见面的新兴移动电台,短短三年时间内,它已拥有两亿的下载量,和8000万的使用用户,它以“人人都是播客”作为自己的宣传口号,鼓励个性化、多元化的录播模式。但也正是由于这种个性化的录播,才促使移动电台在担当文学的传播媒介时,忽略对传播内容本身的严格审查。某些文化素养较低或不负责任的主播甚至会播错文学作品的作者,而对作品中字词字音的把握和思想情感的理解更是千奇百怪。既然移动电台的收听者众多,而且其中也不乏还在接受教育的青少年,那么这类错误率极高的文学作品的传播,势必会在社会上起到相反的效果。
任何移动电台中“文学”这一专栏若想长久发展,清除其间的一些质量较低的作品势在必行,只有当“文学”专栏中的录播作品真正达到精致化、经典化,才会吸引文学爱好者的参与和二度传播,这不仅有利于移动电台自身用户群体的增加,而且也可以让移动电台更好地担当起传播文学的媒介功能。
三、小结
新媒体情境下的文学若想发展和繁荣,必然不能采取故步自封的态度,而是应该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趋势,加速与新媒体的结合,凭借新媒体的快捷性、广泛性、分享性等特点,有效提升文学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近年来,文学不断和影视业进行合作,一些电影、电视剧的制片厂大量翻拍经典文学作品,伴随着影视剧的繁荣,文学作品本身也再一次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移动电台作为新兴的自媒体,还处于发展摸索阶段,它的用户群体较为单一,目前还属于一款小众产品,据调查,“荔枝FM的受众中,80%为女性,20%为男性,12~34岁的受众占到90%,其中19 ~24岁的受众超过半数。”④因此,相较于其他文学传播媒介而言,移动电台的辐射范围是有限的,但就在这种情境下,移动电台作为文学传播的媒介,其影响力仍然不能小觑。
首先,许多移动电台正在和一些硬件设备进行匹配,如车载系统,这一举措便会进一步扩展移动电台的用户群体,让一些驾驶者、阅读能力较差的老人、小孩,随时随地可欣赏经典文学作品。其次,伴随着市场上手机网民的不断增多,移动电台即时播放的优势,也会带动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在等车、跑步之余,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欣赏文学作品。因此,移动电台作为传播文学的媒介,在促进文学传播、提升文学审美意蕴方面功不可没。
移动电台作为促进文学发展的加速器,提升移动电台中经典文学作品的录制质量,应成为题中之义。移动电台虽然有供人们娱乐和消费的功能,但是作为文学发展和繁荣的一个新兴平台,移动电台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文学开辟出一方净土。在新媒体日益繁荣的当代社会,只有通过移动电台的运营商、移动电台主播和用户群体的共同努力,文学才可依托移动电台这一媒介走向更加光明的远方。
注释
①朱狄 《当代西方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鞠立新《从网络电台荔枝FM的红火看传统广播发展路径》, 《中国记者》,2015年第4期。
③刘绪君《大众媒体时代文学传播的加速器》,《文学教育》,2009年第10期。
④韩谊君 谭茜 彭超仪 《融媒体时代的私人定制——以荔枝FM的UGC发展模式为案例分析》,《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第22期。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
(本文编辑:黄一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