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儿童立场的下水文

    戈丽丽

    【摘 ?要】

    写“下水文”就是最好的备课。教师教学作文,如能亲自动笔写“下水文”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教师如何写“下水文”,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写好“下水文”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段要求;二要凸显习作的文体特点;三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四要以儿童的口吻来表达。

    【关键词】

    认知水平 ?文体特点 ?贴近生活 ?儿童口吻

    一直以来,习作都是令学生和教师感到困难和头疼的事情。常常出现教师一番苦口婆心地指导后,学生仍不知如何下笔的窘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因为教师通过亲身实践能够体会写作的甘苦,获得感性认识,发现问题,就能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作文。由此可见,“下水文”在习作指导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于永正老师说:“写下水文就是最好的备课。”为了提高习作教学的质量,笔者在最近兩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一直坚持给学生写下水文,使习作指导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下水”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到了写“下水文”的一些规律。

    一、下水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段要求

    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其认知能力在每个成长阶段是不一样的。2011版《新课程标准》对每个年段的习作都提出了明确要求,第一学段注重写话兴趣的培养,要求学生写想说的话,能够把意思表达明白、完整;第二学段要求把习作的内容写清楚,尝试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第三学段,要求内容具体,能够表达真情实感。

    从学段要求,我们不难看出:课标对学生的习作要求是基于儿童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呈现渐进式螺旋上升的。所以,教师在写下水文的时候,一定要以学段要求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决不可任意拔高或随意降低,否则都会造成作文教学的高耗或低效。

    比如,同样是写一件事情,中年段只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就可以了。如果放在高年段,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的层面上了,还要在此基础上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同时要突出细节,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细致的描写与刻画。

    二、下水文要凸显习作的文体特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无论在阅读教学还是在习作教学中都一定要有文体意识。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第一步通常让学生审清作文题目要求,明白写的是什么类型的作文。写人的,还是记事的,写景的,还是状物的,等等。写人的,就要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品质来写,然后围绕特点、品质选择事例;写事的习作,要先想好写什么事,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写景的,就要突出景物的特点,如此等等。

    笔者曾经执教一篇编写童话故事的作文。在写下水文的过程中,就紧扣童话故事的特点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进行写作。通过下水文的示范,让学生能够明白:童话故事一般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故事的主人公常常是动物或植物,想象力丰富,情节有趣、精彩。

    三、下水文选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新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乐于动笔,易于表达。所以,教师在写下水文的时候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来写,建立习作和生活的沟通的桥梁。选题和取材要注意多样化,贴近学生生活,有童趣,最好是小学生日常可看到的,做到的,想到的,符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就是习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另外,选材要尽量避免表现成人生活。只有来源于儿童生活的素材,才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和他们的心灵产生撞击,勾起他们曾经有过的相似经历,让他们有话可说,从而激发表达的欲望。

    如在为学生写作“和零食有关的一件事”这篇下水文的时候,在写作前我对学生爱吃的零食进行了观察和调查,站在学生的角度,并结合自己的童年经历,进行认真地构思:学生可能和零食之间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吃零食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动作如何,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想他们所想,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勾起他们习作的兴趣。

    四、下水文要以儿童的口吻来表达

    写下水文之前,教师必须有明确的读者意识。要知道下水文是写给学生读的,供学生习作时模仿、借鉴的。所以,写作时,教师要蹲下身子,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儿童的口吻(儿童化的语言)来写,说他们所说,做他们所做,想他们所想,这样才能体现出童心、童趣。千万不能居高临下站在成人的角度,以成人化的语言来写,这样写出来的下水文,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无趣、无味,而且会让他们觉得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即。

    在写下水文《拔牙记》的时候,文中写的是六岁发生的事情,所以,在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时候,我就把自己当成一个六岁的孩子,结合平时对孩子的观察,把六岁孩子吃糖时候可能有哪些动作、神态是怎样的,心里怎么想,会说出什么样的话来写清楚。这样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才能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原来习作就是“我手写我心”。

    综上所述,教师写“下水文”,只有坚守儿童的立场: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想儿童所想,写儿童所写,说儿童所说,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儿童,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与童心共振,才能开启儿童语言表达的密码,激发儿童表达兴趣和愿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作文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