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兼得,方得文言文教学的真谛

    尹玲

    “言”和“意”是語文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文言文教学的目标阐述,我们可以提炼出文言文教学的两大主要目标:一是掌握文言字、词、句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二是汲取中华智慧,传承民族文化,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前者侧重于“言”,后者侧重于“意”,而“言”“意”共同存在于言语作品的整体之中,不可割裂。

    基于于对语文构成要素、文言文教学现状的分析,我做了如下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多读精背增强语感

    首先,配音诵读。

    诵读法是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在诵读的语境中伴随着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膜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那美好的憧憬,语言的美感,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提高着他们的精神境界并提升学生的语感素质。教师应运用较高超的诵读手段,指导学生在诵读中进入意境,诱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受到感染,潜移默化,融古今名句于自己的语言系统中去。如学习《醉翁亭记》这样的名篇,我就用用流利的普通话,跌宕有致的语调先诵读一遍,配上适合的音乐,带着学生一起去聆听和感受。有时,我也会让学生准备好自己认为合适的音乐,课上分享读给全班听,并让学生谈谈选这首音乐的理由。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

    其次,加强课堂指导。

    我多进行方法指导,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确定关键词语,如《醉翁亭记》第一段的背诵,可这样理思路:先是醉翁亭的位置(滁州的四周——西南角的琅琊山上——潺潺水声的酿泉——山泉上方的亭子),其次介绍造亭者(山上的和尚智仙),接着介绍命名者(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最后介绍醉翁的由来。这样就用最经济的笔墨和最集中的画面把作者想要突出的重点(山、泉、亭)尽收眼底,轮廓分明,眉目疏朗,方位清楚,从大到小,由俯及仰,自远而近,一步一步地把读者引入佳境了。同时引导学生读出字句的音节声调节奏,读出文段感情色彩。

    二、创设情境关注体验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而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应得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和自由的体验不应被冷漠无趣的所谓讲解翻译所替代。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更应重视以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美学教育和借鉴到议论、写人、叙事等多种的写作方法,在学有所用中尝到甜头,这样,才能消除“古今”隔阂所造成的畏惧心理,才能增强阅读兴趣,调动起思维的积极性,真正的发挥学习主题的作用。

    三、课堂质疑点拨词句

    为了不将文质兼美的文言文讲成单调枯燥的语法课,又能完成字、词、句的教学任务。我以课文的思想内容为主线,在理清文章思路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不冲淡课堂气氛的基础上,点拨词句,从而完成字、词、句的教学。课堂学生提出疑难问题以后,给学生置疑的机会,利用课文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地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分析、比较来推断字词,疏通课文。在学生充分动脑动手以后,老师才对疑难点进行点拨。以学生讲解为主。教师指点为辅。通过课堂教学互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习气氛,加快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及时点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归纳。长期坚持逐渐提高学生领悟语意的能力。

    四、读写结合提高素质

    一般来说,文言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指导学生的写作不是主要目的,但不能与写作脱离,要引导学生学习古汉语中有生命力的部分,学习文章中的写作技巧,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古人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创作了各种各样的文言体裁,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文言文在写作方法上,或叙事生动,刻画人物性格鲜明;或说理通彻,具有严密逻辑思维;或写景优美,状物逼真等特点,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如《陋室铭》一文,全文共八十一字,就写出了作者的陋室与志向,精字用之实不为过。但更精的是,他在这八十一字中还能用上譬喻、对比、白描、隐喻、用典等诸多手法。譬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对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白描“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隐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用典“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等。而且这些手法不是单独用在哪句哪字上的,很多还是同步运用,更添文字的独特魅力。因为全文近似于白描,而对比句差不多通对全文,这二种技法,在此文里不是穿插运用,而是相辅相成也。这对于我们写文来说,有一定的启迪作用。这些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有重要作用。

    教学文言文,既要关注言语内容,也要关注言语形式。要在真实的、动态发展的情境中将“言”和“意”统一起来,在言语活动中抵达“言意共生”的诗意境界,让语文真正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