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与实践路径探析

    吴灯琴

    摘要:在反腐倡廉工作中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廉政文化建设是从根本上预防腐败问题发生的治本策略,也是思想建党、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和关键性环节。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既有利于净化政治肌体、政治生态,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崇廉尚洁、弘扬新风气、培育正能量的环境氛围。新时代赋予了廉政文化建设新的涵义和新的任务,同时也提出了更高标准的新要求。现代化的廉政文化创建是以创造优良的政治环境、整理廉政文化讯息、优化廉政宣扬方式等为关键内容,通过奠定文化基础、宣传教育、政治环境与长效性等环节,得以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廉政文化机制。

    关键词: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目标要求;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2.6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6-0061-02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廉政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廉政价值理念初步树立、廉政文化制度保障逐渐完善、廉政文化建设载体日益多元,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空前高涨。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征程的开启,廉政文化建设将面临更大挑战和更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深入分析研判并采取相应对策。

    1廉政文化建设的概念

    廉政文化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廉政文化建设重点是指在廉政规范的指引和执行过程中,整治共产党员、领导干部以及其他公务人员中普遍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良风气,重塑他们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使他们自觉严格遵守党内各项规章制度,构筑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底线,时刻以人民为中心,拒腐防变、恪尽职守、不辱使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理想。实施廉政文化的创建就是为了不断加强党性教育,要求全体党员守初心、担使命,正思想、改作风,永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和拓展。廉政文化建设依托于制度建设,有赖于党内监督,植根于群众监督,只有实现内外联动、上下合力、软硬兼施,廉政文化建设的效能才能最大化[1]。

    2廉政文化的特点

    2.1构成要素的多样性

    构成廉政文化的四大重要元素就是理论、规范、心理与价值。其中的廉政理论指的就是廉洁奉公的思想意识与基础观念。而廉洁价值指的就是廉洁奉公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与现实成效。其中的廉洁规范指的就是制约掌控公众权力的部门与个人从政作派的规范、制度与准则。而廉政心理是指廉洁奉公的认识、内心情感、心态与观念。

    2.2思想内容的先进性

    廉政的思想论证是统合与引领廉政文化的核心,是把廉政的规章制度作为基本要点,把廉政的思想观念作为中心点,将廉政文化类活动与文化创作作为媒介,拥有了深远的历史积累、广阔的发展渊源与崇高的思想品德,是现代化社会中最为先进的文化内容。

    2.3实践要求的针对性

    党员干部不但属于廉政文化创建的主体,还属于廉政文化创建的目标;廉政文化创建不但要求党员干部积极参加,还要求党员干部率先垂范,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得执掌权力的人员能够依照法规进行权力的使用,保证公众权力能够正确的为公众的利益行事。

    3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与廉政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3.1“推进伟大工程”为廉政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更远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坚定不移开展正风肃纪、反腐惩恶,要求全党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这就要求廉政文化建设也要过硬,不再是喊喊口号、做做样子、浮于表面的走过场。廉政文化建设天然地带有政治色彩,必须突出廉政主题,发挥导向、示范、熏陶、警戒作用,引领全党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能够抵御多元价值观和西方思潮的恶意冲击,主动认同并践行廉洁从政观,不断培育和提高对腐败的免疫力、抵抗力,自觉增强“四个意识”,激发忠诚、干净、担当的内生动力,使廉政文化成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优秀文化基因,为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实现人民切身利益保驾护航[2]。

    3.2“实现伟大梦想”为廉政文化建设赋予了新使命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四个自信”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航向,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廉政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实现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廉政文化创建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3]。廉政文化建设必须抢占文化建设高地,贴近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打牢群众根基,强力压制腐朽的、堕落的不正之风,不给歪风邪气一丝喘息的机会,驰而不息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使廉政文化渗透到社会的角角落落,为实现伟大梦想凝聚起坚而不摧的信心和磅礴的精神动力。

    4新时代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4.1培育廉政文化建设的现代理念

    首先,要展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社会土壤,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是人类制度文明的总结,所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扎实的社会根基,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要增强教育引领。注重受引领人群的思想认知与观念,寻找他们的心理承受范围,然后进行对应的问题解决。二要关注实践的培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全过程,在日常管理中彰显主流价值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广大人民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认知、了解和接受。

    其次,增強人民的主人翁意识。要想使民主政治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和其相匹配的民主思想得到更好的发展,经过增强人民的主人翁意识,更好地促进廉政文化的创建[4]。在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还需要提高参加公共政治活动的思想认识与能力。这就需要我国人民群众拥有权利认识与公民的思想概念,能够在我国的政治环境中拥有集体荣誉感与宽厚包容的心性等。

    再次,增强人们的法律认识与思想观念。在创建廉政文化的过程中谨守改革的要点,更好地去理解历史与现代、传统与革新、基础定位与现代需求等关联,应用法律知识来培养廉政文化创建的新时代观念。

    4.2加强载体平台建设

    永远保持着用现代化的观念分析廉政文化、用不断进步的观念来解析廉政文化、采用多样性的手段和媒介来展现廉政文化,使得廉政文化的规章与实际的应用革新能够得到持续性的进步,在精神追求上、规范创建上、传播介质上、展现方式上,创建展现现代化特性与进步需求的廉政文化机制。有效的研究提取古往今来的廉政文化资料,施展现代化讯息科技性能,创造出科技现代化、传播方便快速、覆盖面广阔的廉政文化宣传媒介,大范围大程度的传播以反腐败倡廉洁为主体的正气之歌。通过艺术手段、影视创作、书画作品、公益广告等方式来展现廉政文化中所蕴含的深意,选拔出一些思想积极向上、代表性强、展现人文关怀的优质的廉政文化新作,为全党、全社会奉献拥有体系化、立体性、多类型、涵盖广的廉政文化作品。根据开拓思路、丰富媒介、凸显品味、展现特性的准则,着重创建一些健康向上、创新性强的廉政文化品牌,要运用警示教育、演示教育、周期性的主题培训等模式,增强针对腐败思想的打击力度,增强道德规范与法律理念的教育,使得所有党员干部自主建立起拒腐防变的思想认识,彻底清除以权谋私、无视法律的思想毒瘤,自觉将廉政付诸到自身的行动中[5]。

    4.3加强长效建设

    廉政文化的培养是一个长久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有长期作战准备,制定好工作规划,长期抓、坚持抓。要将廉政文化教育贯穿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技能培训等各阶段;与党员干部的培育、选拔、考核、奖惩挂钩;将反腐倡廉的理论教育、警示教育穿插进日常工作与生活;要畅通党员、群众监督渠道,完善激励保障机制,使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成为廉政文化建设的有力补充[6]。

    4.4做好总结积累

    实际目标的进行并不是活动实施的最后目的,后期必须要实施好工作的汇总,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进而为后期的工作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实际运用的实现不表示所有任务的完结,良好的方式应该是将实践活动都总结成书面的报告,总结出在实际工作期间都碰到了什么样的状况、排除了什么样的难题、排除问题时采用的是什么方式等;用良好的态度对待总结这项工作,不但能够在问题与疏忽中得到提升,还可以拥有较为准确的认知、反省与汇总,进而在思索与总结工作中变得更加完善。

    5 结语

    综上所述,廉政文化建设,需要有节奏地、系统地进行,因为其涉及的面广,影响力深。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必须大力建设廉政文化,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成果,為推动我国各项工作步入新台阶提供坚强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硕.新时代廉政文化传播变革路径探讨[J].中国报业,2019(6):74-76.

    [2]王金帅.廉政文化进机关清风正气好氛围[J].人民交通,2018(12):30.

    [3]陈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思路[J].现代经济信息,2018(23):129.

    [4]辛书霞,柳跃伟.加强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8(9):114-115.

    [5]赖勇龙.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继承与突破[J].现代农业研究,2018(9):107-109.

    [6]陈杨锴,杨彬彬.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廉政文化建设研究[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8,3(3):21-29.

    (责编:陈静姝)